您好,欢迎您

2023 CCHIO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分会场盛大召开

2023年11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3年11月17日,2023 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分会场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成功召开。作为2023 CCHIO期间受到高度关注的学术盛会,取得圆满成功。【肿瘤资讯】特别整理大会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第一单元

会议伊始,石远凯教授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代表江苏省肿瘤医院相继致开幕辞,徐瑞华教授代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热烈欢迎。石远凯教授表示:各位专家远道而来,线下相聚倍感亲切,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传递化疗最新学术进展,大家共同交流化疗经验。冯继锋教授表示:内科治疗发展日新月异,熟识善用新兴化疗药物对科室医疗发展至关重要,幸得今日各位专家大咖齐聚一堂,祝各位通道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徐瑞华教授表示:我国学者前赴后继,促使中国学者化疗相关研究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呼吁大家继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贡献力量。最后三位专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接下来,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对《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的详细数据进行了分享。《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又称“明见”报告,是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倡议下,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共同担任组长,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发起的全国首个针对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的大型横断面调研,本次调研填补了国内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CIM)相关的大型流调数据的空白,为临床对CIM的认知和管理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引,为我国CIM诊疗奠定了重要里程碑。在未来,希望对抗肿瘤药物所致的CIM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适合临床应用的风险评估模型,更切实的探索临床尚未满足的需求。

KES_2838.jpg

沈波教授演讲结束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俊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波教授共同按下手印,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发布会完美结束。

在黄诚教授主持下,徐瑞华教授以《胃肠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和转化研究》为题展开报告。徐瑞华教授指出,在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冷热肿瘤的临床背景下,精准筛选免疫治疗敏感亚型与探索免疫联合治疗的新策略对指导临床治疗十分必要。首先徐瑞华教授报道了指导免疫治疗的biomarker的探索:在多癌种PD-L1队列中,高TMB患者PD-L1抗体有效率更高,11q13非扩增患者,POLE/POLD1突变患者获益显著;而MSI-H/dMMR患者的PD-1/PD-L1治疗在CRC中效果明显。接着徐瑞华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诉了国内外对免疫联合治疗的探索:紫杉醇/奥沙利铂联合免疫治疗成效卓著,EGIC分型有望指导精准免疫治疗和新药开发,表观调节剂+抗血管+PD-1抗体新方案可逆转MSS肠癌免疫抵抗以及RX-af01菌株联合免疫治疗的产品开发和展望。

KES_2763.jpg

在黄诚教授主持下,袁瑛教授开展报告《免疫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进展》,虽然目前MSI-H病人的免疫治疗发展一帆风顺,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随后袁瑛教授报道了一例dMMR/MSI-H患者免疫治疗后快速进展的病人,指出免疫治疗后快速进展是目前的巨大挑战。接着,袁瑛教授对目前国内外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队列设计和结果作了广泛的报告,并重点阐述了MSS合并KRAS突变病人队列免疫治疗疗效及经典病例分享。最后,袁瑛教授指出目前MMR/MSS病人一线和后线均需向联合治疗看齐,但难点是优势人群的选择。

KES_2989.jpg

在袁响林教授主持下,廖旺军教授开展报告《肿瘤演讲与治疗抵抗》,指出肿瘤的获得性耐药来自于药物压力、肿瘤细胞本身及微环境。耐药的机制多种多样,廖旺军教授以多糖耐药蛋白为例指出在新药研究和临床治疗中需要考虑全面。接着廖旺军教授介绍了南方医院建立的晚期肿瘤综合治疗下的动态标本库,以及新算法IOBR评估肿瘤微环境-探索生物标志物的应用。随后廖旺军教授以耐药表型转化和恢复为中心思想,介绍了国内外队列对化疗耐药的探索,包括临床研究本身和病人扩展的高通量检测以及对临床治疗的启发。最后,廖旺军教授介绍了一些自己开展的工作,并希望未来可以带来更多有影响力和转化的研究。

KES_3069.jpg

在张俊教授的主持下,陈曦、邓婷、李晓玲、王彩莲、张良玉四位大咖对之前三位专家的报告发表了感想和点评。

第二单元

第二环节开始,在顾康生教授主持下,张清媛教授开展主题汇报《HER2低表达乳腺癌研究进展》。张清媛教授叙述,我国近半数乳腺癌病人存在HER2低表达,以为HR阳性为主。随后张清媛教授对T-DXd,Sacituzumab Govitecan,DaTo-DXd三种ADC药物的临床实验作了详细的报道,并指出快速进展的TNBC的治疗仍有挑战。最后张清媛教授展望ADC药物在晚期乳腺癌将带来更多治疗方案,更多获益人群和更早的治疗布局。

KES_3247.jpg

在张沂平教授主持下,史艳侠教授开展主题汇报《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史艳侠教授对目前乳腺癌治疗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总,并报道了CDK4/6抑制剂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数据。接着,史艳侠教授对CDK4/6抑制剂的优势人群,一线治疗的挑战及进展后的选择展开了系统介绍。

KES_3287.jpg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闻淑娟教授的汇报内容是弥漫大b细胞精准治疗新进展。对于DLBCL患者,新药联合免疫化疗可以提高其疗效,在基因指导下R-ICE联合靶向药物方案治疗R/R DLBCL现有入组提示显著提高疗效,提示针对不同亚型的精准治疗可能为DLBCL患者带来更多获益,BTKi和Pola联合挽救治疗后线也令人鼓舞,值得进一步探索。而对于无法耐受挽救化疗的患者的治疗,Chemofree方案带来一丝曙光,CAR-T、ZR、ZR2、Lonca、单抗和双抗等疗效客观,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持久缓解,未来可期。

KES_3339.jpg

第三单元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波教授对2023年ESMO及WCLC两项大会中NSCLC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在Flaura2研究中发现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相比,奥希替尼联合铂类-培美曲塞治疗EGFRm晚期NSCLC患者的PFS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在LIBRETTO-431研究中发现作为选择性RET抑制剂,赛普替尼应该被考虑作为ret融合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也强调类在诊断时进行基因检测RET融合的重要性;在一项EGFR-TKI、度伐利尤单抗或观察治疗在不可切除EGFR突变III期NSCLC患者的对比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对于局部晚期EGFRm NSCLC的患者,巩固性奥希替尼相较于度伐利尤单抗或放化疗具有更好的DFS,但仍需要前瞻性数据来证实。

KES_3573.jpg

接下来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沈波教授介绍了2023WCLC/ESMO肺癌罕见突变治疗新进展。随着目前驱动基因的检测普及逐渐增加,少见突变逐渐增多,沈波教授分别介绍了常见的罕见突变,包括ALK突变、EGFR ex20ins、HER2突变以及MET突变。并根据现有指南推荐,分别对不同罕见突变进行了最新靶向用药的汇总以及一二线治疗方案推荐。同时也对相关的罕见突变临床研究做了一进步汇报及结果解读,最后对目前临床上发现的重要驱动基因药物进行了汇总展示。

KES_3611.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介绍了实体瘤骨转移治疗及化疗的安全管理。罗志国教授首先介绍了实体瘤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的现状,并介绍了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后的综合治疗,同时指出骨转移患者全身治疗中化疗必不可少,但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相关不良反应也介绍了预防及处理手段,其中PEG-rhG-CSF相较于rhG-CSF,使用更方便,作用时间长,更适合预防使用。骨改良药作为实体瘤骨转移的重要治疗药物,应尽早并贯穿疾病始终,纳鲁素拜单抗作为全球首个IgG4 RANKL抑制剂,在实体瘤骨转移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KES_3648.jpg

接下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主持了讨论环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马丽霞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秀问教授围绕NSCLC常规靶向治疗与罕见突变治疗以及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应用经验与心得体验开展了讨论与交流。

第四单元

在杨润祥教授主持下,安欣教授对”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展开了详细解读。安欣教授先对“中国抗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更新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而后又阐述了CTIT治疗相关临床循证更新的内容。安欣教授强调,深入学习共识,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

KES_3786.jpg

在熊建萍教授主持下,邢鐠元教授对“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展开了全面解读。邢鐠元教授指出,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骨髓抑制化疗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CIN的预防管理需要临床医生的持续关注和全面理解。同时,邢鐠元教授介绍了PEG-rhG-CSF的优越性,并推荐推广使用PEG-rhG-CSF以为患者带来更多增益。

KES_3808.jpg

在陈凯教授主持下,彭伟教授对“中国肿瘤化疗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展开了细致的解读。彭伟教授强调了2023版CRA共识首次指出的PARP靶向药引起的血液不良反应导致贫血,指出贫血是肿瘤患者化疗应答率显著减少的原因。

KES_3919.jpg

在巴一教授主持下,茆勇,牛作兴,史清明,夏莉,郑琪五位大咖对之前三位专家的报告发表了感想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