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3第二届肺部肿瘤秦淮论坛暨肺癌诊治进展学习班 | 大会现场回顾

2023年11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2023年第二届肺部肿瘤秦淮论坛暨肺癌诊治进展学习班”于2023年11月10-11日在南京召开。众多知名肺部肿瘤领域专家齐聚本次大会,聚焦肺部肿瘤诊疗的学术前沿、探索相关学科整合之道、论道诊疗规范与创新,为肺部肿瘤相关的各个学科专家提供良好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和研讨空间,探索诊治发展与尖端方向,进一步促进肺部肿瘤的诊治事业。
大会分为主会场和分会场进行,主会场围绕肺癌的精准分子检测、肿瘤微环境、肿瘤转录组学、肺癌的免疫和靶向治疗等方面展开;分会场聚焦于肺癌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精彩病例分享。

主会场

开幕式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人花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她首先对前来参加第二届肺部肿瘤秦淮论坛暨肺癌诊治进展学习班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殷咏梅院长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朱滨海处长致开幕词。

0U7A8606 [原始大小].jpg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殷咏梅院长从健康中国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癌科的具体情况。同时,殷院长希望以聚焦肺部肿瘤精准诊断和多学科诊疗发展的大会目标为契机,和各位专家学者一起研讨、交流肺部肿瘤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推动肺癌治疗水平的提升。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滨海处长首先预祝第二届肺部肿瘤秦淮论坛暨肺癌诊治进展学习班大会圆满成功;此外,朱处长希望通过本次大会的举办,在各位业界专家的指导交流下,将医务人员学习肺癌诊治进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新层次,并且通过肺癌诊治进展学习班的举办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第一部分:吐故纳新,精益求精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洁教授首先展示了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随后,王洁教授通过国内外经典研究介绍了小细胞肺癌免疫、新药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与分析,并详细地分析了目前药物相关热门靶点的研究,如DLL3/CD3的双抗研究、SLFN11的阳性表达、c-Myc的分层疗效。最后王洁教授提出了基于转录因子的小细胞肺癌分型给SCLC精准治疗带来希望和挑战。

上海肺科医院的周彩存教授的报告围绕肺癌的免疫治疗从四个方面展开。周彩存教授首先分享了PD-L1阳性患者的免疫治疗、免疫联合化疗治疗的结果;第二部分报告PD-L1阳性患者免疫治疗耐药后不同方案的选择(小分子靶向药+化疗方案,双抗方案,双抗联合化疗方案);第三部分阐述了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化疗方案;最后则提出了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探索与挑战。

南京医科大学的陈云教授在大会上详细地报告了其团队的重要研究: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细胞)在PD-1抗体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预测价值研究。该研究证实了肿瘤免疫微环境是精准实施免疫治疗的基础;在肺癌发生过程中,局部共生微生物在调节促瘤和抗瘤免疫中发挥潜在作用。报告阐述了MAIT细胞活化途径,MAIT细胞在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其数量和功能如何变化,提供了循环MAIT-17可作为PD-1单抗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也可作为PD-1单抗治疗耐药标志物的证据。

第二部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储天晴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抗体偶联药物(ADC)概览,ASCO肺癌ADC治疗新进展,以及肺癌ADC展望。储教授从ADC的发展历史引入,总结了ADC药物的作用机制。在ASCO肺癌ADC治疗新进展中,总结了HER2、TROP2、HER3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他靶点ADC(如CEACAMS、PTK7和SEZ6等)进行了汇总,强调了要在临床开发中要充分考虑效果、安全性、剂量等方面,并尽可能优化和平衡ADC药物在抗体、连接子和有效载荷三个部分的设计。最后,从ADC药物耐药的可能机制、AD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Payload多样化和抗体优化、以及非内化ADC来进一步提升抗肿瘤作用这四个发展方向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总结。

0U7A9410 [原始大小].jpg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宋启斌教授从近年来小细胞肺癌(SCLC)在国际上著名的临床研究和正在进行的研究结果的角度做了深入的阐述。从大样本多个临床研究中总结得到: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ES-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此外,从新的、疗效更好更优的一线治疗策略探索中(主要包括双免、新药等)可以看出,基于分子标志物的分子分型来指导个性精准治疗是未来的方向。

南京医科大学的汪强虎教授从转录组学数据研究和应用维度出发,通过组织转录组数据、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和细胞空间转录组数据,围绕胶质瘤复发机制、肿瘤进展预测、肠癌肝转移预测、胰腺癌肝转移预测、肺癌脑转移预测的发生发展机制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人花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进行总结。郭教授总结了上午会议报告内容,深受启发,并介绍了下午三个分会场的会议日程。

免疫治疗分会场

上海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作了开场介绍。周教授首先预祝第二届肺部肿瘤秦淮论坛免疫治疗分会场交流会圆满成功;随后,周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面临的难题,希望通过专家集智加强进一步交流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智弘教授从病理学的角度对肺部肿瘤免疫治疗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预祝免疫治疗分会场交流会圆满成功。

南京医科大学汪强虎教授从基础研究的方面对肺部肿瘤免疫治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预祝免疫治疗分会场交流会圆满成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王立峰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以免疫治疗介入时机为出发点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探索,通过国内外经典临床试验数据详细地介绍了新辅助免疫+化疗→手术,手术→辅助化疗(可选)→辅助免疫治疗,新辅助免疫+化疗→手术→辅助免疫治疗±化疗这三种模式的优点、特点及不足。随后描述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新辅助免疫治疗对手术时间、手术完成度、手术难度、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肿瘤PD-L1表达情况对于患者从新辅助治疗中的获益度影响,最后提出了新辅助阶段其他联合方式的探索思路。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朝霞教授从免疫治疗耐药现状与机制出发,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的获得性耐药率和低应答率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调控。随后提出了应对耐药的策略,主要包括多生物标志物联合筛选获益人群、动态耐药监测、联合治疗、开发新靶点、新药物等方式。最后,带来了多种联合治疗方案和新药可提高肿瘤免疫原性、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有效提高应答的期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带来了晚期NSCLC免疫治疗进展的研究。首先阐述了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免疫治疗进展,分析了免疫长生存优势,明确不同方案及不同人群的差异性,但部分研究终点未能达到,需要更长随访的结果。第二点阐述了驱动基因阳性免疫治疗进展,提出了驱动基因阳性且TKI耐药后免疫治疗,四药方案(免疫+化疗+抗血管):其中,IMpower151没有达到研究终点、ATTLAS研究主要终点PFS已达到,OS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KeyNote789研究免疫+化疗方案未能达到主要终点。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樊旼教授阐述了免疫治疗和放疗双向奔赴的过程。从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病例中,阐述了这三组人群通过免疫治疗和放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得出了在接受SBBR的I期和部分II期患者中明显提高了4年EFS。同时,樊教授提出了局部晚期无法完整切除患者的标准治疗的优化空间,并阐述了晚期转移性疾病在目前研究中未发现生存获益,需要II、III期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结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从SCLC免疫治疗的机制与挑战出发,分析了增强SCLC免疫原性和提高ICI疗效的潜在途径,提出了ICI为SCLC的治疗所带来的希望,并基于表观遗传学和基因表达研究,对SCLC最新定义的四种分子分型(A、N、P、Y)为多种新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最后,方教授阐述了基于SCLC分子分型和免疫润湿的新亚型分类方法,提出了这有望成为未来开发生物标志物的先决条件。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针对不可切III期NSCLC的免疫联合的分类和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可切III期NSCLC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及未来对最佳治疗方案的确定所面临的挑战。同时,韩教授展示了PACIFIC、KEYNOTE-799等模式研究的免疫同步放化疗结果具有良好的生存获益和安全性,并提出关于免疫治疗的时长、介入模式、生物标志物仍是未解热点,未来需要开展大规模研究,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免疫治疗分会场总结

免疫治疗分会场最后由南京医科大学汪强虎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各位专家深入探讨了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等免疫治疗的策略,同时探讨了围手术期的免疫治疗和免疫联合治疗,以及III期或者晚期的不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和联合治疗的方式。会上,各位专家给出了非常全面关于免疫治疗的展示,一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也显示出了很多问题。汪教授指出,临床专家要继续探索以免疫治疗为核心,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组合的策略,根据患者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并且对基础研究专家提出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生物学特征,精准识别能够受益于免疫治疗和免疫联合治疗的群体。

靶向治疗分会场

该分会场由南京医科大学林凡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朝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居于恶性肿瘤的首位,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才能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肺癌的治疗当中进步神速,免疫治疗主要针对驱动基因阴性的人群以及靶向治疗耐药的人群;而靶向治疗仍然是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取得了重要的疗效和延长生存期的获益,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靶向治疗在早期的、围手术期的患者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除了常见的驱动靶点,EGFR这条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外,少见靶点的靶向治疗,近几年也是突飞猛进的进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获益。但如何克服靶向治疗的耐药问题及提高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仍然是临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次靶向治疗分会场的内容涵盖了目前肺癌靶向治疗的难点、热点,值得学习、借鉴、思考。

ad4c1d4be1c19547778884fa8e7edf5.png

苏北人民医院汪步海教授从NSCLC脑转移概况出发,总结了针对EGFRm NSCLC脑转移患者治疗方式及其目前存在的应用和疗效的局限性。EGFR突变NSCLC脑转移TKI单药靶向治疗研究在近10年中有突破性进展,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此外,在近几年治疗方式进一步探索中发现,TKI联合化疗可有效控制颅内病灶,有望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优选。TK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而放射治疗切入点仍待探索。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晓霞教授从晚期EGFRm NSCLC需要全程化管理的需求出发,阐述了EGFRm NSCLC肿瘤细胞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特征,EGFR-TKI单药不足以治疗所有EGFR突变人群。面对以3G EGFR-TKI为基石的联合一线治疗方案探索日益增多,陈晓霞教授阐述了三种不同方案——EGFR-TKI联合化疗、EGFR-TKI联合MET-TKI和EGFR-TK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优劣性,也对EGFR-TKI治疗晚期一线NSCLC提出了新的思考。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首先提出了少见靶点治疗格局的变化,阐述了检测技术和药物研发的创新和突破改变了NSCLC罕见靶点的诊疗路径。同时,结合针对少见靶点的药物研究,苏教授讲述了针对ALK、ROS1、NRK、MET、KRAS、RET等靶向治疗的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历程和结果。最后,苏教授阐述了少见驱动及阳性NSCLC的慢病化为临床对全程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并分析了治疗决策的选择,耐药机制的探索及根据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对治疗的布局。

江苏省人民医院朱全教授阐述了EGFR突变NSCLC围术期靶向治疗新进展,具体分析了肺癌R0切除术后存在复发转移的风险,且危险度随分期的增加而增加,远处转移是肺癌术后复发的最常见模式。通过多项研究数据展示了新辅助靶向治疗对EGFR突NSCLC患者的获益度。面对新辅助靶向治疗,朱教授提出新辅助治疗时长与疗效可能相关,但最佳治疗时间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证据支持新辅助靶向治疗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同时,针对新辅助治疗药物,朱教授展示了相关研究,提示新辅助奥希替尼对比第一/二代EGFR-TKI为EGFRm NSCLC带来更高的ORR及R0切除率数值及更好的疗效。

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从耐药后治疗现状出发,阐述了EGFR-TKI耐药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EGFR-TKI常见的耐药机制和处置的常见方式。通过对单药模式、免疫联合单药模式、去化疗模式(免疫联合小分子靶向治疗)治疗结局的对比,探讨未来如何制定兼顾简单、方面、毒性低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新思路。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东教授展示了ALK一代、二代和三代靶向药物临床实验数据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一线治疗的现状,提出现阶段ALK+NSCLC靶向治疗选择丰富,二代TKI及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相较于克唑替尼均可以显著延长ALK+NSCLC人群及存在脑转移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且有研究结果分析提示在整体人群及基线存在脑转移的人群中,洛拉替尼治疗无进展生存期获益可能性最大。此外,对于ALK+NSCLC全程管理,目前主流治疗模式包括1+2+3、2+2/3及3+X。最后,张教授阐述了洛拉替尼耐药后的新选择,并提出针对复合突变耐药的四代TKI可为洛拉替尼耐药的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靶向治疗分会场总结

靶向治疗分会场最后由南京医科大学林凡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朝霞教授两位大会主席进行会议总结:难题有解,与时俱进。各位教授对肺癌靶向治疗的难点、热点抽丝剥茧,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解和最新治疗观点的分享,其中涉及但不限于:EGFR信号通路的治疗、ALK通路的治疗、脑转移的治疗、围手术期的治疗以及少见驱动突变的精准治疗等。而且除了肿瘤科专家,有其他基础研究专家、临床研究专家的不同视角,让我们更加期待新的检测手段、精准化治疗方案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多学科分会场

该论坛通过对多家医院提供的真实经典病例分享,由肿瘤内科、肿瘤介入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放射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交流,观点输出与思想碰撞,深入浅出地为肺癌诊断、治疗及维持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极具指导价值的建议。

肺癌是一种多学科共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凌翔教授首先致开幕辞,表达了肺癌MDT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分会场分为2个部分,由来自5家医院的肺癌多学科团队分享交流病例,以促进大家共同学习。第一部分由徐州市肿瘤医院姜海英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季枚教授主持开展;第二部分由南通市肿瘤医院张晓东教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曹齐生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郭人花教授主持开展。

徐州市肿瘤医院MDT团队通过一例局部晚期肺鳞癌治疗病例分享,讨论了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后免疫维持治疗中病情进展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在病情允许放疗的情况下放疗时机的把握,以及免疫新辅助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的获益可能等问题。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MDT团队通过左肺鳞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病例讲述和对国内外免疫新辅助治疗方式临床试验的总结,探讨了早期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最佳模式(新辅助/术后辅助/夹心模式),驱动基因突变人群新辅助/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的选择,PD-L1的表达对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影响,及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达到不同程度缓解的患者如何选择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等问题。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团队分享了一例右肺上叶浸润性腺癌多线治疗的病例,通过病例分享重点对驱动基因阴性、PD-L1高表达的II-III期患者的免疫辅助治疗获益性,肿瘤负荷与免疫治疗及免疫维持治疗的疗效相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维持时间的选择,以及PD-1、PD-L1相关不良反应与剂型(静脉、皮下、口服)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深度讨论。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MDT团队通过一例晚期肺粘液腺癌伴胸膜转移、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病例分享,重点围绕免疫治疗耐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展开学术探讨,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及各方案所面临的挑战。


江苏省人民医院MDT团队通过一例右上肺腺癌免疫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展开描述,从不同角度对免疫治疗及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管理进行研讨交流。讲者抛出了围术期新辅助+辅助治疗模式、从外科视角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看法、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手术病理解读、PD-1/PD-L1抗体导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治疗、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影像解读及相关治疗、如何预防PD-1/PD-L1诱导的严重心脏毒性等多个精彩问题,同与会专家共同讨论。

多学科分会场总结

多学科分会场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凌翔、吴卫兵教授进行总结:肺癌是一门需要多学科合作解决的疾病,各位专家对肿瘤药物的并发症关注度更高,这也要求更多相关专家参与进来,更好地为患者解决问题。目前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不断更新,新的解决手段与既往手段相比已经将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药物副作用减低,这是临床的进步。通过疾病MDT的讨论,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现下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为各位学者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