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王晓稼教授: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管理——助力乳腺癌患者美好生活

2023年10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为了让更多女性加强乳腺疾病预防意识,国际上将每年的十月定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每年10月18日为世界乳腺癌宣传日,以宣传乳腺癌防治相关知识,提高广大女性朋友对乳腺癌的知晓率,做到更好的防治。值此世界乳腺癌防治宣传日,【肿瘤资讯】特邀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为我们普及乳腺癌早期预防、筛查以及化疗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

王晓稼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 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

浙江省肿瘤医院院乳腺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肿瘤智能诊断和分子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肿瘤诊治质控中心副主任兼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医学伦理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肿瘤内科专委会前任主委、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筹)牵头人
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副会长兼精准医学分会会长

哪些因素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王晓稼教授: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而且目前仍然呈上升的趋势。年龄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因为乳腺癌主要发病年龄是 50 岁及以上女性。此外,激素水平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为该年龄段女性雌激素水平最高,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而且当女性进入更年期的时候,雌激素水平也会相对升高,导致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其次,个人和家族乳腺癌史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如果直系亲属具有乳腺癌病史,比如母亲、姐妹、女儿曾经患乳腺癌,则乳腺癌风险就会增加;如果本人具有乳腺癌病史,则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的主要遗传因素,具有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乳房组织密度也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乳房组织密度越高,乳腺癌风险更高。对于前一次乳腺癌治愈的患者,仍然具有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另外,乳腺良性增生也是乳腺癌发生的很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不典型增生。最后,个人生活、饮食习惯也是重要危险因素,比如肥胖、缺乏锻炼、饮食高脂、长时间暴露于雌激素药物等,都可能会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

乳腺癌有哪些预防和早筛手段?

王晓稼教授:乳腺癌是一个体表器官,这为我们医学检查提供了方便,同时患者也可以自查。乳腺早期筛查的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自查、医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 乳腺自查是每个育龄期女性都应掌握的重要手段,建议定期(一般是每周或者一个月几次)在洗澡的时候进行自查,对着镜子观察乳腺外形是否对称、乳头是否对称、乳腺表面是否有异常,特别是皮肤改变和溢液,是否有肿块。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尽早就医,进一步进行医学检查。

2. 医学检查是当自查发现异常时,由医生进行的专业检查,通过观察是否存在肿块,是否有异样等等,推荐是否要进行进一步检查,也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3. 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线、超声和磁共振。
1) 乳腺X线:是目前射线相对比较低,又能较好的检查出乳腺癌的方法,可对乳腺病变进行BI-RADS分类,指导后期随访和是否要做有伤穿刺进行确诊。一般建议 40 岁,特别是 45 岁以上的女性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X线检查。不提倡过早的、年轻女性常规使用X线检查。当然,如果B 超发现有异常的时候, 也可以进行X 线检查。
2) 乳腺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可普遍用于基层,而且方便多次复诊,其最大的优点是无创性和便利性,可以发现乳腺异常,如囊肿、肿块等等,也可以进行BI-RADS分类。
3) 磁共振:价格相对较高,临床中主要用于乳腺B超和 X线检查疑似乳腺癌但不能确诊的患者。对于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乳腺磁共振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筛查手段,可更准确的检测乳腺组织的异常。另外,在肿瘤肿块大小跟踪方面,磁共振更为精确。

上述三种检查敏感性基本接近,都不能达到100%,但都可达到80% 左右。如果三种检查方法可以有机结合的话,基本可以明确诊断是否是肿瘤。

近年来,肿瘤治疗不断进展,迈入精准治疗时代。但化疗在当前乳腺癌治疗中的仍然是基石地位,化疗有哪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王晓稼教授:乳腺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以及免疫治疗等,化疗是乳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大部分乳腺患者都会接受化疗治疗。但由于化疗是细胞毒性药物,其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骨髓抑制,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规范的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是常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有乏力、低热、嗜睡、肌肉酸胀、食欲下降等,可引发各种感染、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等,临床中应规范管理以降低FN 和CIN 发生率,改善临床结局。

对于乳腺癌患者,您认为应该如何科学管理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以保证足疗程、足剂量的化疗?

王晓稼教授:G-CSF是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药物。在过去,临床上可选择的G-CSF主要是短效药物,半衰期较短,需频繁注射。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长效G-CSF药物应运而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患者依从性也较高。现有的指南均一致推荐应用长效G-CSF 进行一、二级预防,以保证整个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减少 FN及感染的发生,减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得患者能够接受足剂量、足疗程的标准化疗方案。

相比短效G-CSF,长效G-CSF具有多种优势,临床中可根据具体用药方案以及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FN风险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G-CSF预防性治疗。比如,对于接受FN 风险>20%化疗方案的患者,需进行一级预防,即在化疗后的 24-48 小时给予长效G-CSF预防性治疗。对于接受FN低风险化疗方案但上个疗程出现 FN 的患者,需进行二级预防,即在下个疗程给予 G-CSF 预防性治疗,也是在 24-48 小时给予,以保证整个方案期间 FN 发生风险降低,顺利完成辅助化疗。当然,经济负担也是用药选择时患者关注的一大问题。过去,G-CSG价格较高、可及性较差,但目前,G-CSF整体可及性良好,而且长效G-CSF的应用也可减少住院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负担。

长效 G-GSF和短效G-CSF虽然都是在化疗后 24-48 小时应用,但不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不同,有在化疗后24小时给予的,也有在48小时应用的。硫培非格司亭是一个新型长效 G-CSF 药物,其说明书已经将用药时间改为在化疗后24小时应用,用药时间的提前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可及性,将会受到更多患者的青睐。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3年10月18日
柳玉花
三门峡黄河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的三种检查敏感性基本接近,都不能达到100%,但都可达到80% 左右。如果三种检查方法可以有机结合的话,基本可以明确诊断是否是肿瘤。
2023年10月18日
韩月仙
寿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2023年10月18日
韩宪春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肿瘤内科
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管理——助力乳腺癌患者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