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抗癌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多达68%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第一个月内就会出现相关感觉性症状,如手脚麻木、刺痛或疼痛等。CIPN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炎症性反应,研究发现,使用铂类药物、长春碱、硼替佐米和紫杉类药物均可增加患者罹患CIPN的风险。目前,补充/整合医学(CIM)被许多肿瘤中心纳入支持性护理服务中,可同时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不会与抗癌药物产生负面影响。本次选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1]考察了CIM干预在缓解CIPN相关问题方面的疗效。本期小编将对该研究进行详细解读,以飨读者。
一、研究解读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和地点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参与者来自以色列3家提供整合肿瘤学服务的医疗中心招募:
海法Clalit肿瘤服务机构(Lin, Carmel和 Zebulon医疗中心);
海法Bnai-Zion医疗中心的整合医学服务机构;
拉马特甘Sheba医疗中心肿瘤研究所的Tal整合医学中心。
1.2 研究对象
年龄≥18岁的患者,由其肿瘤医护人员(如肿瘤科医生、护士或心理医生)转介绍至整合肿瘤学服务机构,均符合参与资格。患者来自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正在接受紫杉类药物(如紫杉醇、多西他赛)化疗的乳腺癌或妇科癌症女性患者;
接受神经毒性化疗药物(如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男女不限。
1.3 干预组分配
根据患者自己对接受CIM治疗的偏好,被分配到以下两种干预组之一:
干预组(A组和B组):除接受标准常规治疗外,还选择接受每周2次,为期6周的CIM干预治疗;
对照组(C组):仅选择标准常规支持护理的患者。
然后,干预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CIM治疗亚组中,采用8个区块随机化和1:1分配比例:
单一模式CIM(A组):只接受针灸;
多模式CIM(B组):针灸结合手法运动疗法和/或身心CIM综合疗法。
1.4 CIM治疗
CIM治疗均由在该领域拥有至少3年经验的整合肿瘤学(IO)医师提供;所有CIM从业人员均接受过专门针对CIPN治疗的支持性和姑息治疗方面的额外培训;
干预组(A组和B组)均使用一次性消毒不锈钢针(0.15×18mm, 0.22×30mm)进行针灸治疗;
治疗包括针对CIPN相关症状的预定义穴位中的至少5个,根据患者症状和主诉结合中医传统治疗原则,进行取穴:
下肢穴位:太冲、曲泉、公孙、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八风;
上肢穴位:合谷、手三里、曲池、内关、中渚、阳池、外关。
干预B组接受一种或多种CIM方式,除针灸外:还可接受自我或护理人员的手法运动疗法(包括穴位按摩和足底反射疗法);身心疗法(包括放松技巧、引导想象和音乐疗法)。
图1 研究流程图
1.5 研究结局
主要研究结果:CIM干预6周内降低CIPN相关症状严重程度的效果,由癌症治疗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Taxane,FACT-Tax)子量表(TaxS)进行评估。
次要研究结果:患者报告的其他QoL相关问题,以及von Frey 测试(Semmes Weinstein Monofilament Set, Bioseb In Vivo Research Instruments, France/USA)的目标感知阈值。
患者报告的结果测量:在基线期、6周和9周时,使用一下患者报告的结果指标对CIPN和其他QoL相关症状进行评估:
FACT-Tax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
衡量自己的关注点和幸福感工具(MYCAW)
2. 研究结果
2.1 6周后患者报告结果
FACT-Tax
在从基线到 6 周的 FACT-Tax 量表中,干预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包括 TaxS(p = 0.038;图 2)和情绪健康(p = 0.04)分量表。组内分析表明,干预组(而非对照组)的 FACT-Tax 身体健康指数(p < .001)、FACT-Tax 试验结果指数(p < .001)和 FACT-Taxane 总分(p < .001)均有所改善。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社交和功能性 FACT-Tax 分量表方面的比较没有发现明显变化。
图2 FACT-TaxS结果图
EORTC和MYCAW
从基线到 6 周的评估结果显示,EORTC 量表中的身体功能(组间,p=0.045;图3)、疲劳(组内,p=0.03)和疼痛(组内,p=0.017)均有显著改善。在干预组中,从基线到 6 周评估,MYCAW 报告的关注点也有明显改善,第一大关注点(组内,p<0.0001)和第二大关注点(组间,与对照组相比,p=0.046),以及 MYCAW 幸福感评分(组内,p<0.0001)。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中,6 到 9 周的评估结果显示,Fact-Tax、EORTC 和 MYCAW 问卷的得分相似。
图3 EORTC结果图
TaxS
TaxS 分量表中两个最严重的 CIPN 相关症状的基线至 6 周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在“手部麻木和刺痛”(p=0.007)和 “手部感觉不适”(p<0.0001;图4)方面的改善效果更好。“足部麻木/刺痛”(p=0.005)和“足部不适感”(p=0.003)在干预组中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没有。在 24 小时电话随访评估中,干预组(而非对照组)在两个最严重的 CIPN 相关症状方面出现了组内改善(p<0.001)。
图4 手部感觉不适结果图
2.2 患者报告结局:干预A组 VS 干预B组
两个干预组(A 组和 B 组)在 6 周时对大多数问题的改善情况相似。然而,B 组患者(非 A 组)在 FACT-Tax 情绪健康分量表上有显著的组内改善(p=0.004);A 组患者(非 B 组)在 TaxS 分量表上有改善(p=0.015)。与 A 组相比,B 组患者的 FACT-Tax 情绪健康分量表在 6 周和 9 周评估期间有所恶化(p=0.016)。就得分最严重的 Fact-Tax CIPN 相关问题而言,与 B 组相比,A 组在 6 周时在"脚部感到不适"方面的改善明显更大(p=0.028)。然而,在基线和一周评估之间,B 组在得分最严重的 CIPN 相关问题上表现出更大的改善(p=0.009)。B 组(而非 A 组)在 EORTC 身体功能(p=0.002)和疼痛(p=0.035)以及 MYCAW 幸福感评分(p=0.001)方面也有改善。
2.3 生理评估(von Frey touch-evoked sensation)
在 6 周和 9 周的评估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的 von Frey 感知测量结果均无明显改善。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抑或是干预分组(A 组,从 4.06±0.81 到 4.13±0.72 vs B 组,从 3.95±1.0 到 4.0±1.32;P=0.072),在为期 6 周和 9 周的评估中都没有明显改善。
2.4 安全性相关问题
干预组未报告重大不良事件。针灸后很少出现局部轻微不良反应,局部不适感很短暂,很少超出针刺范围。
3.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一或多模式CIM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与CIPN相关的问题。在为期6周的评估中,干预措施对患者报告的结果测量具有明显的益处,但对客观的von Frey感知阈值的影响则不明显。进而得出该研究结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否采用 CIM 方式,针灸都能缓解与 CIPN 相关的症状,在手部麻木、刺痛、疼痛、不适以及身体机能方面最为明显。
二、延伸与拓展
1. 现代中医对CIPN的认识
大多数 CIPN 患者主要表现出肢端麻木、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 可归属中医“不仁”“痹证”“痿证”等病范畴进行讨论。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类似病症的理论基础记载, 《素问·痹论》云: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 故为不仁”。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痹证”“痿证”病机主要是因为患者正气亏虚,而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进而发病。但 CIPN 这一疾病是随着近现代恶性肿瘤这一疾病的发现、化疗的出现而产生的,故其中医病因病机尚无定论。尽管如此,但对于“本虚”和“瘀阻”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以虚为本,以瘀阻为标,发病早期,经脉瘀阻,肢体疼痛,属于“痹证”; 肌表得不到足够的温煦和濡养,继则出现麻木、感觉减退症状,属“不仁”。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患者逐渐出现肢体感觉减退、运动障碍及肌肉萎缩等症状,属“痿证”(即痹证-不仁-痿证发病认识)[2]。
2. 中医治疗CIPN疗法[2-5]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归纳出目前中医药治疗CIPN相关疗法,具体如下:
传统经典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给药方法上内服法占绝大多数,其余以外洗、熏洗为主。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
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温阳补血,祛痰通络,散寒通滞之功效。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养血补血之功效。
临床经验方及自拟方
外洗、熏洗的治法占多数,多以“益气”“温阳”“化瘀”“通络”为组方要点。
单药及中药制剂
如红参、黄芪等。
关于内服及外洗方中常用高频药物如下(图5、6)[4]:
图5 外洗方高频中药(前10位)示意图
图5 内服方高频中药(前10位)示意图
外治法
针灸疗法:如单纯电针、电刺激、温针灸、穴位注射等。取穴方面相对集中的包括:外关、手三里、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发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一篇Meta分析[5]结果显示:(1)针灸治疗能够明显提高 CIPN 疗效,降低周围神经病变分级,针刺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19.8%,且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2)针刺能够提高 CIPN 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主观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障碍,尤其对感觉神经障碍的改善明显,较对照组提高 24.5%;(3)针刺可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但由于研究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目前尚不能判定。
中药熏洗:可借由药力及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有疏腠理、畅气血、调脉络功效,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敷贴:利用敷在肌肤体表的中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药物透过皮肌到达皮下,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于特定穴位进行中药敷贴,能刺激相关经络。
其他:中药凝胶外涂、艾盐包热熨疗法、药竹罐等特殊方法。
小结
CIPN作为化疗治疗的不良反应,与恶性肿瘤本身治疗相比,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目前中医防治 CIPN 的相关研究来看,治疗性与预防性的研究均有开展,围绕中药单药、复方、中药制剂等亦有研究,针灸治疗相关研究、内服、外用、内外联合治疗、针药联合治疗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开展,但归根结底对其发病机制探讨仍显不足。且随机、双盲、对照临试验相对较少,中医治法横向比较或中药西药对照试验、优效性检验等研究欠缺,因此仍缺乏难以形成广泛认可的结论,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当然,这也和 CIPN 的评估标准和治疗目标不明确有着很大的关系。
总言之,我们应该在治疗恶性肿瘤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整体感受,“治得病的人,而非单纯治疗人得的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CIPN对患者的危害性, 重视CIPN的干预,并进一步加强 CIPN 机制研究,进而制定更为明晰统一的诊断标准、防治措施,这也是恶性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1] Ben-Arye E, Hausner D, Samuels N, et al. Impact of acupuncture and integrative therapies on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multicenter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ancer. 2022;128(20):3641-3652.
[2] 苏子舰,柴妮,朱惠蓉.化学治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及中医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04):196-200.
[3] 姚丽秋,施俊.中医外治化疗诱导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10):138-141.
[4] 黄重铭,彭慧婷,曹洋.中医药治疗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肿瘤学杂志,2020,2(04):29-33+28.
[5] 邱钰芹,王小岗,田叶红,等. 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C]//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届全国肿瘤阳光论坛暨中西医肿瘤创新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3-13.
排版编辑: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