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后报道】2022年第一届京华乳腺癌论坛

2022年12月2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9月这一京城最美的季节,众多专家齐聚北京,共同参加第一届京华乳腺癌论坛,学习交流乳腺癌领域最前沿的进展,展示乳腺癌领域知名专家及青年才俊的风采。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沟通乳腺癌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并致力于在临床工作中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各地区学组之间互相联系和沟通,取长补短,增强凝聚力,促进乳腺癌多学科发展和建设。本会议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和北京癌症防治协会主办,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卫红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徐兵河院士致辞

乳腺癌已经超过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是肿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十年来,乳腺癌研究无论在基础还是转化中都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果。本次会议的主旨首先在于沟通国内外相关的最新进展,同时交流各自的研究经验,开拓视野,加强合作。最后,徐兵河院士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第一部分 科研前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钱海利教授

类器官在乳腺癌精准医疗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类器官是在体外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备3D结构的器官,拥有类似真实器官的复杂结构,并能部分模拟来源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被称之为“器官替身”,在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类器官研究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一个结合点,在2022年的专家共识中提到,类器官已被证实与患者的病历组织学特征、分子特征、药物敏感性等保持高度一致,可用于大部分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等重要临床场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龚畅教授

乳腺癌精准治疗中的MRD检测

MRD被定义为早期癌症患者在初始治疗后仍存在的隐匿性微转移或微小残留病灶,是随后远处转移复发的潜在来源。MRD的检测和不同亚型的区分已经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与乳腺癌的复发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基于ctDNA的MRD检测有望为晚期和早期高危的乳腺癌人群的复发风险与治疗监测带来更好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王杰军教授

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医疗——风一直在吹

肿瘤治疗中与基础科研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在肿瘤的诊疗发展过程中, 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也是人们始终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临床上已经有了许多的应用场景,比如放疗、疼痛管理等领域,有望在未来把把科学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在名家论道环节中,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方仪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梁旭教授、北京朝阳医院的关印教授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姜晗昉教授针对这一环节的主题进行了讨论。

第二部分 精准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俊杰教授

抗HER2治疗-再精准的思考

目前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已经日趋规范和精准,针对HER2+乳腺癌已经有了许多的转化及临床前研究提出了对治疗可能产生影响的许多因素,但距离转化为临床实践仍然有一定距离。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要着眼于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以及针对不同分期的患者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流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江一舟教授

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

乳腺癌进入了分子分型的时代,按照ER、PR、HER2分为不同分型,三阴性乳腺癌即三者表达均为阴性,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预后相对较差。通过回顾TNBC近年来的研究,江一舟教授总结:三阴性乳腺癌异质性强,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复旦分型”指导的精准治疗显著改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疗效,但仍有完善提升空间;未来方向可丰富组学层次,拓展精准内涵,开发高效新药,给该部分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史业辉教授

HR+乳腺癌靶向治疗标记物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首选。目前针对Biomarker的分析探索寻找合适的药物是临床的探索热点。针对内分泌耐药这一临床治疗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新靶点、新药物,新组合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HR+/HER2-患者治疗带来曙光。
 
在名家论道环节中,由唐山市人民医院的马杰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胡泓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吕雅蕾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李慧慧教授对本环节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部分 新药论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佳玉教授

ADC药物研发进展   

ADC药物的发展历史漫长,在近10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ADC依据其独特的化学机构,可同时克服传统化疗及靶向治疗的局限性。通过总结近年来ADC药物的研发现状,王佳玉教授提出:以TDxd为代表的抗HER2 ADC在HER2阳性MBC中取得了绝大成绩,同时也在HER2低表达MBC中为CDK4/6抑制剂治疗后的HR+MBC及mTNBC提供了新选择,多个ADC如RC48-ADC、MRG002等还在研发之中,有望在未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谨教授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PI3K/AKT/mTOR信号通路(PAM通路)在正常细胞中具有促进增殖、蛋白合成、血管生成、代谢等作用。在肿瘤细胞中具有驱动肿瘤细胞转移、耐药、增殖等作用。前期研究指出,PAM通路抑制剂在克服内分泌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PAM通路的活化现象中,不同的分子分型可导致常见的耐药通路活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乳腺癌患者PAM通路的活化尤其是PI3K要高于欧美人群。目前针对该通路的三类抑制剂的研究结果已奠定其在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地位。在未来精准检测的前提下,针对该通路的治疗方案将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徐玲教授

免疫药物研发进展

免疫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重大,而针对肿瘤的免疫治疗也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不同的免疫治疗疗效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早期新辅助治疗的biomarker与MBC不同、副反应更值得关注。未来在不同的联合治疗方式与biomarker的探索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名家论道环节中,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李瑛教授、北京朝阳医院的初玉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兰波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严颖教授对本环节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四部分 多学科交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应建明教授

乳腺免疫微环境

乳腺癌是比较特殊的癌肿,首先其受到明显的激素水平调控,发病机制与其他肿瘤有所差异,乳腺癌尤其是TNBC中的免疫治疗方式相对匮乏。应建明教授阐述了目前针对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以及未来可能着眼的方向,指出肿瘤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乳腺癌研究中尚在起步阶段,目前更多还是以联合治疗为主。乳腺癌中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程流泉教授

乳腺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技术分为三类:结构影像(大体解剖水平);功能成像(代谢水平);分子影像(细胞与分子水平)。相比传统影像学,分子影像学通过发展新的工具、试剂和方法,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可以在疾病尚无解剖改变时检出异常。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中,起到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淑莲教授

乳腺癌骨转移的放疗

基于影像学诊断以及放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骨转移的放疗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预后优于其他内脏转移。通过总结,王淑莲教授提出了以下观点:首先在进行乳腺癌放疗之前,应当明确诊断及放疗范围;姑息放疗优选大分割;寡转移推荐高剂量SBRT。
 
在名家论道环节中,由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刘莉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罗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昕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刘芳教授针对本环节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赵卫红教授与樊英教授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推动了乳腺癌领域之间的沟通、协作,加深了大家对乳腺癌诊疗现状的认识,希望可以未来对乳腺癌患者的诊疗带来更多的帮助。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