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盛大开幕

2022年11月08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加速我国临床研究的发展,助力中青年医生从“临床医生”成长为“科研型医生”,打造属于中国的科研交流平台,推动中国肿瘤领域科研发展,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与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主办,良医汇肿瘤资讯独家媒体支持的“How To Develop 中国肿瘤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于2022年11月5日在上海市盛大开幕。本次论坛将邀请众多国内肿瘤诊疗领域的大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临床研究开展以及肿瘤科研平台搭建等临床热门话题,分享对于我国肿瘤临床研究以及科研平台建设的实质性意见,加深对临床研究感兴趣的医生间的交流,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三位专家指出创新研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另一部分是创新的大型临床研究,这些是未来我国生物制药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会议则是将目光聚焦于如何开展我国的临床研究,因此,邀请了众多名家大咖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希望大家能够从会议中有所收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

在致辞环节结束之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进行了HOW TO DEVELOP项目介绍,指出希望通过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平台,使得我国的肿瘤研究,能够做到从学习到创新、从跟随到超越、从遵循到引领。随后,在全体与会者的见证下,一起启动了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平台。

18331667883082_.pic.jpg

WechatIMG1826.jpegHOW TO DEVELOP启动仪式

Session 1 临床研究开展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

WechatIMG1836.jpeg

IIT开展经验及开展思路分享

讲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

WechatIMG1834.jpeg

张小田教授指出我国进入临床研究迸发的时代,肿瘤是临床研究最集中的治疗领域。在分享了北大肿瘤医院的IIT开展经验之后,她指出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研究相比临床研究(IND)需要更高质量的科内管理和院内管理,其中科内管理包括主要研究者(PI)和团队管理,而院内管理包括药事机构、伦理审查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和进展速度,进而实现新药/械临床研究与研究者发起的研究相交互,促进医院与药企共同研发。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经验分享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

WechatIMG1835.jpeg许剑民教授指出在临床研究的主要步骤中,临床问题、研究人群以及研究方法与设计,直接决定研究的成败。临床问题的确定既要解决具体的临床问题,同时,还要有临床意义,而在研究人群的选择上,需要通过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确定研究人群的标准。临床研究使用的最多的就是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随后,许教授通过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示例对于各种临床研究类型的优缺点以及关键点进行了介绍,使得大家对于临床研究的开展有了全面的了解。最后,他对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累计注册并开展的临床研究成果以及规范化的结直肠癌全程诊疗体系进行了介绍,让人看到了该院在医、教、研上的不俗实力。

讨论:IIT研究的现状、困境与应对策略
嘉宾: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

IMG_5449.jpg

陈功教授指出当前IIT研究的现状包括:其一伦理审查的要求日益提升,建议大家进行更多沟通;其二输注相关反应(IRR)的研究缺乏支持,建议大家在进行IRR研究时量力而行,一定要可行;李健教授指出由于临床医生临床诊疗工作繁忙,对于IIT研究,科室会外聘相应人员专门进行IIT管理,以便临床研究的开展,而临床试验的保险,则根据药物所涉及的公司,由公司帮忙购买保险;袁瑛教授指出临床医生需要“有想法、会琢磨”,同时,还需要具备应对挑战的勇气,如此才能做好临床研究并派生出系列研究。

Session 2 科研平台建设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

智能药物研究平台助力新药创新
讲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

WechatIMG1829.jpeg

当前,影响中国新药创制最关键的三个因素包括:资金投入不足、罕有源头创新以及缺乏一流的研究团队和电子平台,而中国临床医生的医疗工作负担沉重,成为了临床研究质量和规范的瓶颈。所幸,基于eDICS®平台数字化研究型病房为临床研究院内外管理、样本管理以及项目管理提供了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且,具备高效的数据核查前置,进行风险信号识别和控制。现在该平台已经被超过100多家制药企业选择,与此同时,国内八家医院联合建立了中国抗肿瘤药物Ⅰ期临床研究联盟,使得所有Ⅰ期临床研究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保证了研究的质量。

数字驱动“重启”线下肿瘤医疗发展新路径

讲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

WechatIMG1827.jpeg

丁克峰教授对于人工智能(AI)在肿瘤诊疗中的发展场景和特色进行了介绍,指出医疗AI的发展需要足够多的数据、足够准确的标签、足够强的硬件设备,而医疗AI是保守的AI,现在的应用更多的是“鹦鹉学舌”的AI,无法达到“小数据、大任务”的学习+推理式AI。此外,现有的Article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远未达到临床应用的标准,尚无法挑战“金标准”,只能是辅助,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可能是辅助。然而, 人工智能的困难和不足,绝对不是放弃的理由,未来我们应该培育AI辅助诊疗的思维,重视参与。

讨论:如何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助力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

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

WechatIMG1837.jpeg

IMG_5450.jpg刘天舒教授指出AI和循证医学并不矛盾,循证医学不仅仅是随机对照研究,而AI到来之后亦不一定需要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这是由于现在所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都是基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考量,让部分数据替代真实数据,而在AI时代之后,这些都已不再是问题;邓艳红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辅助临床研究的开展的未来已来,期待可以和各中心加强学习交流,共同推动新药研发的平台建设;王峰教授指出虽然AI的研发呈现节节突破之势,但是,患者终究是活生生的人,具有情感上的诉求,这是AI无法取代内科医生之处。


大会总结

18311667883081_.pic.jpg

最后,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两位专家指出本次会议给予大家诸多启迪,提示了肿瘤治疗未来二十年发展的核心点和关键点。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系统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信通过我们凝心聚力,定能推动我国肿瘤的新药研发更好、更快地发展。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晓彤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2年11月12日
李建军
鹤壁市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通过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平台,使得我国的肿瘤研究,能够做到从学习到创新、从跟随到超越、从遵循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