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ACR 2022】血液肿瘤LBA一网打尽

2022年04月13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113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在2022年4月08~13召开了,该年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癌症研究会议之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解码癌症复杂性,整合科学改变患者结果”。 本期内容【肿瘤资讯】带你一览血液肿瘤相关LBA!

AACR 2.35-1.jpg

淋巴瘤

1. 斑马鱼T细胞淋巴瘤模型中IRF4驱动的克隆进化和谱系选择

题目:Clonal evolution and lineage choice driven by IRF4 in zebrafish T-cell lymphoma model

摘要编号:LB018

研究内容

IRF4是免疫的主要调节因子,在成熟淋巴肿瘤中也经常过度表达。研究者使用斑马鱼模型证明了IRF4在体内的阶段特异性致癌性,其对T细胞发育和克隆进化的潜在影响。IRF4转基因斑马鱼发生侵袭性肿瘤,异常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扩散到远端器官。许多晚期肿瘤是单克隆或寡克隆的,移植后肿瘤细胞可在受体动物体内扩增,证明其恶性。

p53的突变显著加速肿瘤的发生,增加外显率,并导致肿瘤异质性。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了大多数肿瘤细胞是双阴性T细胞,其中许多表达tcr-γ,随着肿瘤的进展而变得占优势,而双阳性T细胞则大量减少。

基因表达和增强子分析证明gata3,mycb和几个以前不涉及癌症的基因包括lrrn1,patl1和psip1在肿瘤中特异性上调,而负责T细胞分化的基因包括cxcr4b,id3和cd8a被抑制。IRF4驱动的肿瘤对BRD抑制剂(JQ1)治疗敏感。

2. 表达CCR7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开发预防CNS侵袭的新型抗CCR7疗法提供了平台

题目:CCR7-expressing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mouse model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developing novel anti-CCR7 therapies to prevent CNS invasion

摘要编号: LB015

研究内容

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促进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迁移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CR7的过表达也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瘤有关。CCR7及其配体CCL19是这些癌症发生的重要介质。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翻译同基因表达CCR7的T-ALL模型,可以加快发现可用于阻断T-ALL进展过程中CCR7功能的药物。利用已建立的ROSA26 floxed-stop Prdm14(R26PR)/Mx-1 Cre小鼠T-ALL模型,研究怎使用CCR7/CCL19拮抗剂ELC8-83进行了研究,以检测CCR7介导的迁移到,侵袭的分子机制。CNS内和CNS外增殖。RT-PCR证实T-ALL中CCR7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证实细胞表面蛋白表达。使用transwell迁移试验和FURA-4证实了CCL19诱导的T-ALL趋化和钙动员。ELC8-83用于阻断该信号。这些研究证明了ELC8-83在阻断T-ALL信号中的有效性,并为在T-ALL小鼠模型中检测ELC8-83提供了平台。

3. 在一项copanlisib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患者的III期研究中PTEN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谱(GEP)的生物标志物评估

题目:Biomarker assessment of PTEN protein expression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GEP) in a phase III study of copanlisib in combination with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indolent non-Hodgkin lymphoma (iNHL)

摘要号:LB523

研究背景

PI3K抑制剂copanlisib(C)联合抗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R)已被证明在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患者中优于R联合安慰剂(P)。本项研究报告了生物标志物分析,以评估PTEN表达和GEP标记物与基线样本反应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将复发B细胞iNHL成人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C + R组或P + R组;应用标准剂量,28天为一个周期。采集新鲜或存档肿瘤组织,用于中心病理学审查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中共有222例患者的PTEN IHC数据可用(C + R 组n=149;P + R组n= 73)。对于3个亚组-总iNHL、滤泡性淋巴瘤(FL)和非FL,存在或不存在PTEN的缓解无统计学显著差异。此外,基线PTEN表达与最佳总体缓解无显著相关性。C + R治疗改善了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在所有3个亚组中,与PTEN存在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获益。对于接受P + R治疗的患者,Kaplan-Meier图和对数秩检验显示,在总体iNHL(P = 0.031)和FL(P = 0.0021)中,与存在PTEN相比,不存在PTEN的患者的中位PFS在统计学上改善。202例患者的GEP数据可用(C + R组 n=133; P + R组n=69)。使用特定生物标志物基因集和/或23个预先选择的临床参数分析与最佳总体缓解和PFS的相关性。

研究结论

C + R改善了总体iNHL、FL和非FL组的中位PFS,在PTEN阳性人群中具有统计学显著改善。在P + R组中,PTEN阳性患者在所有3个亚组中的PFS均较差。GEP和通路分析的数据未显示与总缓解或PFS的相关性。

4. 解旋酶DDX3X的X连锁基因是淋巴分化和MYC驱动的淋巴瘤发生所必需的条件

题目:The X-linked gene for the helicase DDX3X is required for lymphoid differentiation and MYC-driven lymphomagenesis

摘要号:LB559

研究内容

X连锁基因DDX3X编码一种RNA解旋酶,在几种类型的人B细胞淋巴瘤中发生高频率突变。女性有两个活性DDX3X等位基因,男性在Y染色体上携带DDX3Y同源物。研究表明,雌性小鼠中Ddx3x的泛造血纯合性缺失扰乱红细胞生成,引起早期发育停滞。然而,半合子男性和杂合子女性胚胎均发育正常,提示一个Ddx3x等位基因足以用于女性胎儿造血发育,Ddx3y等位基因可以补偿男性Ddx3x的丢失。在成年小鼠中,DDX3X的缺失以性别依赖的方式影响造血祖细胞、早期淋巴发育、边缘区和生发中心B细胞以及由Eμ-Myc或λ-Myc转基因驱动的淋巴瘤发生。两个Ddx3x等位基因的B细胞特异性耗竭诱导雌性小鼠肿瘤发生延迟,而雄性小鼠Ddx3x缺失不影响肿瘤发生。然而,以泛造血方式缺乏Ddx3x的雄性Eμ-Myc小鼠仍然是大多数无淋巴瘤的小鼠。在雄性小鼠中出现的少数肿瘤显示DDX3Y表达上调,表明淋巴瘤形成需要DDX3活性。研究数据揭示了DDX3X在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生成以及MYC驱动的淋巴瘤发生中的性别特异性作用,临床需要考虑新增抑制DDX3作为MYC依赖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之一。

白血病

1. 整合多组学分析确定表观遗传调控因子PRC2是对抗白血病免疫逃逸和复发的治疗靶点

题目:Integrated multiomic profiling identifies the epigenetic regulator PRC2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to counteract leukemia immune escape and relapse

摘要号:LB563

研究背景

免疫逃逸是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allo-HCT)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复发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尤其是,高达40%的AML复发显示HLA II类分子表面表达完全缺失。本研究目的是探索表观遗传变化、免疫逃避和移植后复发之间的联系。

研究结果

研究证实PDXs可以概括了AML诊断和移植后复发之间的免疫相关差异,包括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缺失。诊断和移植后复发样本之间的差异主要解释为染色质可及性的变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DNA甲基化谱无关。特别是,在患者中,研究者记录了复发时全基因组染色质致密化,这对于HLA II类基因及其主要调节因子CIITA尤其明显,并且在单独化疗后的复发中未检测到。通过MOFA整合所有的高通量技术,通过GSEA整合不同患者的结果,指出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是HLA II类沉默的主要候选介质。PRC2亚基的药理学抑制挽救了AML离体和体内复发的HLA II类表达,随后CD4 + T细胞恢复了白血病识别。

研究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学和白血病免疫逃逸之间的新联系,这可能迅速转化为治愈或预防AML移植后复发的创新策略。

2. 扩增的EPOR/JAK2基因新定义了急性红系白血病的独特亚型

题目:Amplified EPOR/JAK2 genes definea unique subtype of acute erythroid leukemia

摘要号:LB518

研究背景

急性红系白血病(AEL)是AML的一种罕见亚型,根据红系增生程度分为纯红系(PEL)和红系/髓系(EML)表型两种亚型。尽管进行了密集的突变分析,但AEL中红系增生的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是可行的治疗靶点。

研究方法

研究共分析了124例成人AEL病例,其中35例的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靶向捕获测序。同时对23例进行RNA测序。将AEL病例的突变谱与非红系AML(non-AEL)409例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研究者将AEL病例被分为4个基因组组(a-D),其特征为双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复杂核型(a组)、突变的NPM1(B组)和STAG2(C组)以及组蛋白修饰因子和转录因子的其他突变(D组)。除1例PEL病例外,所有PEL病例均属于A组。在非AEL病例中也发现,AEL中的这些组定义病变与EPOR、JAK2和/或ERG/ETS2位点(A组)、PTPN11突变(B组)和KMT2A-PTD(C组)的局灶性增益/扩增唯一相关。在PEL病例中高度富集(7/13),EPOR/JAK2局灶性增益/扩增与极端红系增生有关,并且与预后特别差相关,其生存期也短于其他组。正如预期,与非AEL病例相比,JAK2/EPOR扩增病例显示STAT5信号转导上调,然而,在其他AEL病例中也观察到,表明STAT5信号转导上调是AEL的标志。

基于此,本研究还检测了JAK2抑制对EPOR/JAK2扩增的AEL细胞生长和异种移植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4个磷酸化STAT5下调的PDX模型中,芦可替尼介导的JAK2抑制导致EPOR/JAK2扩增的AEL细胞的体外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并延长了总生存期,尽管其他2个模型对JAK2抑制具有耐药性,STAT5持续活化。

研究结论

AEL是AML的异质性亚组,共同特征为JAK/STAT5信号上调。JAK2/EPOR的获得/扩增在TP53突变病例中很常见,尤其是具有PEL表型的病例,并且可以使用JAK2抑制剂作为潜在的治疗靶标。

3. 靶向微环境中的细胞作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新型治疗策略

题目:Targeting cell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as a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摘要号:LB050 / 2

研究背景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影响老年人的疾病,以成熟B细胞在血流中聚集为特征。据估计,2021年CLL的新诊断病例为21,250例,死亡病例为4,320例,尽管有广泛的治疗选择,但仍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CLL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与周围免疫微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驱动的。

NLCs是已知由血液单核细胞发育而来的M2样巨噬细胞,其分化和保护功能均需要与CLL细胞密切接触。它们为CLL细胞提供多种生存信号,并保护其免受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等药物的影响。尽管它们具有相关性,但很少有研究阐明驱动NLC分化的程序。

本项研究通过观察NLC分化前后的DNA甲基化特征。

研究结果

与新鲜分离的单核细胞相比,NLC分化产生了明显的DNA低甲基化,其特征是AP-1转录结合位点富集。化学抑制MAP激酶调节侯,发现特异性MEK抑制导致体外NLCs数量减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NLCs在体外ERK的基础磷酸化确实具有激活的MEK信号。然后研究者使用过继转移Eµ-TCL1小鼠模型来寻求体内MEK抑制的效果。通过用trametinib(一种FDA批准的MEK抑制剂)治疗小鼠,发现与溶剂对照相比,小鼠存活率增加。此外,本研究中还观察到单核/巨噬细胞群数量减少,特别是在表达EGR2(一种已知的M2标记物)的细胞中,表明MEK抑制在体外和体内均引起CLL支持巨噬细胞的破坏。

研究结论

总之,本研究观察到NLC分化强烈依赖于MEK信号通路,其抑制导致CLL细胞的髓系支持细胞减少,随后白血病进展减少,体内CLL生存率增加。因此, MEK抑制可能是CLL的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以确定MEK信号如何在NLC分化过程中被激活。

4. 现成脐带血FLT3 CAR-NK细胞免疫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

题目:Off-the-shelf cord blood FLT3 CAR-NK cells for immunotherapy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摘要号:LB102 / 9

研究背景

尽管自体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在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临床成功,但CAR T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却滞后。导致其原因有缓解后快速复发,自体CAR-T细胞制备时间,以及靶向脱靶和造血毒性的可能性。在本研究探索了表达可溶性(s)IL-15的同种异体、现成FLT3 CAR自然杀伤(NK)细胞(FLT3 CAR_s15 NK)治疗FLT3 + AML的功能活性。

研究结果

首先用含有CD28/CD3ζ或2B4/CD3ζ的FLT3 CAR细胞内信号构建体转导脐带血NK细胞。与模拟转导的NK细胞相比,二者在体外(p < 0.05)和体内(p < 0.01)对FLT3 + AML的细胞毒性相似。用可溶性(s)IL-15(s15 NK细胞)或膜(m)结合IL-15转导的脐带血NK细胞在体内显示出相当的延长生存期,并且优于用sIL-15/IL-15Rα(p < 0.01)或mIL-15/IL-15Rα(p < 0.01)转导的NK细胞。

然而,只有那些转导可溶性IL-15的NK细胞能够以旁分泌的方式激活邻近的非转导(NT)NK细胞和T细胞。FLT3 CAR_s15 NK细胞在16天内离体扩增超过1500倍,约50%的NK细胞同时表达FLT3 CAR和sIL-15。然后对这些FLT3 CAR_s15 NK细胞进行了针对FLT3 + AML细胞系(MOLM-13)的细胞毒性分析,其效力是NT NK细胞的10倍(p < 0.01),是s15 NK细胞的1.7倍(p < 0.05)。同样,当与FLT3 + AML细胞系共培养时,FLT3 CAR_s15 NK细胞产生的IFN-γ量高于NT NK细胞(p < 0.01)或s15 NK细胞(p < 0.05)。此外,冷冻保存后,研究解冻的FLT3 CAR_s15 NK细胞表现出高回收率(~90%)和活力(> 85%),将其FLT3 CAR表达维持在~50%,表型和细胞毒性几乎等同于新鲜的FLT3 CAR_s15 NK细胞。

 

研究者使用植入MOLM-13 FLT3 + 细胞系的免疫缺陷小鼠评估了我们的同种异体、现成FLT3 CAR_s15 NK细胞在体内的有效性。与安慰剂组(36 vs 24天;p < 0.001)或与s15 NK细胞的相同输注(36 vs 31天;p < 0.05)相比,重复输注FLT3 CAR_s15 NK细胞改善了中位生存期,在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中获得了相似的结果。

最后,为了评估对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包括FLT3 + 树突状细胞)和造血干细胞(HSC)的毒性,研究分别使用FLT3 CAR_s15 NK细胞进行了体外和体内研究。与NT或s15 NK细胞相比,在体外未观察到PBMC的不良细胞毒性,与安慰剂组相比,在体内未观察到HSC分化的破坏。

研究结论

总之,该研究使用同种异体现成脐带血来源的FLT3 CAR_s15 NK细胞进行的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体外抗FLT3 + AML的细胞毒性和IFN-γ分泌增强,并提高了FLT3 + AML移植小鼠的存活率,而无PBMC或HSC毒性证据。本研究数据共同支持在FLT3 + AML患者中研究这种新型同种异体、现成的FLT3 CAR_s15 NK细胞治疗形式的依据。

5. 新型CAR-T:基于DNA的T细胞活化来产生具有增强抗白血病细胞毒性

题目:Novel DNA-based-T-cell-activ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with enhanced anti-leukemia cytotoxicity

摘要号:LB103 / 10

研究内容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效果。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实现可预测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并将这种方法扩展至实体瘤。因此,需要开发产生具有优越持久性和有效性的工程T细胞的方法。目前,CAR-T的产生要求它们在体外被激活和扩增,通常是通过包被有抗CD3/抗CD28 mAb的磁珠。

T细胞活化提供三个基本信号:(i)TCR信号的主要触发;(ii)次级共刺激信号和(iii)合成细胞因子以指导T细胞扩增和分化。我们假设CAR-T反应可以通过调整:(i)模式,(ii)幅度和(iii)输入T细胞活化信号的持续时间来调节。为此,研究使用了一种基于DNA杂交的新型、可溶性、可调谐激活平台-利用连接的单链DNA(ssDNA)聚合物对靶向T细胞表面受体的互补寡核苷酸修饰抗体进行聚类。将这种基于DNA的T细胞活化(DBTA)平台与传统的珠结合CD3/CD28抗体(Dynabead)在T细胞的产生和功能方面进行比较,这些T细胞经基因工程改造可表达含有4-1BB共刺激结构域的CD19靶向CAR。两种方法在CAR-T扩增和记忆/激活表型方面均未导致任何显著差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细胞在CAR刺激下表现出更高的细胞因子分泌,体外杀伤DBTA生成的CART显著高于珠激活的CART。事实上,只有前者对表达低水平CD19靶抗原CART的Nalm6白血病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

.此外,在Nalm6白血病的体内NSG模型中,过继转移少量DBTA生成的CART(2e6)导致白血病根除和白血病复发延迟。从机制上讲,DBTA生成的CAR-T功能增强与输注前产品中的代谢活性增加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校准CAR-T细胞的激活潜力可以导致产生治疗潜力增强的产品。

1243.jpg


参考文献

1. Stella Amanda, Tze King Tan, Jolynn Zu Lin Ong, et al. Clonal evolution and lineage choice driven by IRF4 in zebrafish T-cell lymphoma model. 2022 AACR abs LB018.

2. Angel Torres, Aaron Vazquez, Sean Glenn, et al. CCR7-expressing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mouse model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developing novel anti-CCR7 therapies to prevent CNS invasion.2022 AACR abs LB015.

3. Shalini Chaturvedi, Anke Schulz, Lidia Mongay Soler, et al. LB1901: Biomarker assessment of PTEN protein expression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GEP) in a phase III study of copanlisib in combination with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indolent non-Hodgkin lymphoma (iNHL). 2022 AACR abs LB523.

4. Marion Lacroix, Hugues Beauchemin, Julie Ross, et al. LB1901: The X-linked gene for the helicase DDX3X is required for lymphoid differentiation and MYC-driven lymphomagenesis. 2022 AACR abs LB559

5.Valentina Gambacorta, Stefano Beretta, Martina Ciccimarra, et al. Integrated multiomic profiling identifies the epigenetic regulator PRC2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to counteract leukemia immune escape and relapse.2022 AACR abs 563

6. June Takeda, Kenichi Yoshida, Masahiro M, et al. Amplified EPOR/JAK2 genes definea unique subtype of acute erythroid leukemia.2022 AACR abs LB518

7. Giovanna Merchand Reyes, Ramasamy Santhanam, Frank H. Robledo Avila, et al. Targeting cell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as a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2022 AACR abs LB050 / 2.

8. Mehdi Benzaoui, Sooraj R. Achar, Vandana Keskar, et al. Novel DNA-based-T-cell-activ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with enhanced anti-leukemia cytotoxicity.2022 AACR abs LB103 / 10.

9. Catherine Pham-Danis, Lillie Leach, Christopher Ebmeier, et al. A novel adjunctive LAT-activating CAR T (ALA-CART) cell platform demonstrates enhanced antigen sensitivity and eradication of antigen-low leukemia. 2022 AACR abs 360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u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una


相关阅读
评论
2022年04月18日
严小杰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P53突变是免疫的主要调节印因子
2022年04月18日
严小杰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血液病整合多血组分析
2022年04月18日
严小杰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P53突变是免疫的主要调节印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