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苏肿-大咖云谈】2021恶性肿瘤年终盘点暨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成立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2年01月24日
来源:肿瘤资讯

岁末年终,2022年1月22日,“苏肿-大咖云谈:2021恶性肿瘤年终盘点暨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成立启动会”成功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专家们针对2021年恶性肿瘤的前沿进展和最新理念,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分享,并且隆重举行了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成立的启动会,明确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克肿瘤的决心,【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本次会议是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主办、中国医师协会肿瘤诊疗多学科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诊疗多学科专委会、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分会、江苏省肿瘤专业质控中心肺癌专业质控委员会、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复发转移专委会协办的学术盛会,学术内容划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大板块进行精彩呈现。

上午场

在上午场会议的开场致辞中,会议执行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以及会议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书记冯继锋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教授指出,最近二十年肿瘤的治疗进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为了使国内同道紧随前沿进展,开展学术交流,“苏肿-大云咖谈”学术会议针对2021年肿瘤前沿进展进行盘点同时举办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的成立启动大会。

在对本次会议的主办方江苏省肿瘤医院的发展历程以及罕见突变联盟成立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之后,四位教授表示希望未来各位同道能够以联盟为平台,充分利用我国肿瘤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肿瘤临床诊疗以及肿瘤罕见突变领域的研究中继续携手同行,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得到更长的生存。

Honeyview_微信图片_20220124182719.jpg

沈波教授

图片8.png

冯继锋教授

图片9.png

王洁教授

图片10.png

胡志斌教授

随后,举行了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的成立启动仪式,在播放了吴一龙教授、李进教授、徐瑞华教授专家寄语之后,冯继锋教授宣布了联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东部地区肿瘤罕见突变诊疗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

图片11.png

成立仪式

2021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巴一教授

讲者: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

当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各个期别的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治疗进展。吴一龙教授在分享了NSCLC的治疗现状之后指出,在2021年,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都有相应的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早期的是IMpower010研究、CheckMate816研究、MINERVA研究,局部晚期的是PACIFIC研究、GEMSTONE-301研究,而晚期的是WJOG8515L研究、ORIENT-31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在整个2021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深和最广的是靶向辅助治疗,随后是免疫辅助治疗,最后是抗体偶联药物(ADC),希望未来三类治疗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图片12.png

吴一龙教授

2021临床肿瘤主要进展和思考

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剑秋教授

讲者: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

在对2021年临床肿瘤主要进展进行回顾之后,林桐榆教授高屋建瓴地对于未来肿瘤研究的重点进行了阐述,包括:其一,减少致癌因素对癌症发病和结局的影响;其二,更好地识别潜在恶性病变并预测何时需要治疗;其三,在癌症早诊早治研究中开发和整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其四,优化肿瘤的综合治疗模式;其五,更好第预测患者对治疗的疗效和耐药情况;其六,探索儿科和其他罕见癌症的精准医学研究和治疗方法;其七,优化老年癌症患者的诊疗模式;其八,增加公平获得癌症临床研究的机会;其九,减少癌症治疗的不良后果。总之,肿瘤治疗前路漫漫,但是已初现曙光,希望各位同道再接再厉,给予患者生命希望。

图片13.png

林桐榆教授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史艳侠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

胡夕春教授在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前沿进展进行回顾之后指出,目前国外的TNBC治疗指南已经日趋丰富,分别根据PD-L1的表达以及BRCA突变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治疗推荐,而由于我国药物可及性的原因,使得治疗推荐还处于落后状态。除此之外,提升TNBC乳腺癌疗效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分别是抗血管生成+PD-1单抗、AP+K药向PARP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X4P001+PD-1单抗、SG+PD(L)1单抗,而在TNBC具体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中,仅有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需要进行PD-L1的检测,早期乳腺癌不需检测,使用免疫治疗均有效,而晚期乳腺癌的后线治疗现在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推荐进行免疫治疗。

图片14.png

胡夕春教授

CAR-T研发及临床应用-徐医的实践

主持:南京市第二医院易永祥教授

讲者:徐州医科大学郑骏年教授

全球首例通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治疗白血病的事件,被定义为免疫细胞治疗的里程碑事件,而徐州医科大学在2012年开始了CAR-T研究,获得了CAR-T领域的第一个授权专利,在2015年开始了CAR-T治疗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而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开展了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具备了丰富的经验,针对血液肿瘤易复发、实体肿瘤疗效差和患者自体细胞无法批量生产的问题,通过细胞药物增效技术和通用型细胞技术,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填补了技术空白,建设了11个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的表彰。

图片15.png

郑骏年教授

博鳌乐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与展望

主持:无锡市人民医院华东教授

讲者:江苏省口腔医院邵海亚教授

博鳌乐城作为国际医疗旅游的先行区,走出了医疗领域创新和发展的步伐,超越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械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使得我国患者在我国的土地上就能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从而使得我国患者得到了和国际患者相同步的诊疗。当然,在博鳌乐城所进行的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亦在政策的监管、伦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依旧需要各位专家参与研究,从而使得博鳌乐城能够越办越好,从而为中国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图片16.png

邵海亚教授

浅析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及挑战

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顾兵教授

讲者:江苏省临床免疫研究所张学光教授

张学光教授指出现代肿瘤免疫治疗将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通过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以及新型药物启动并持续推动肿瘤免疫的自我循环是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目标。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够依次启动一系列的免疫事件,并持续推动这一量刑循环的迭代发展,而有效激发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对于维持局部肿瘤浸润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在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难题是只能自体移植、实体瘤无效、副作用大和价格昂贵,γδT细胞免疫疗法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手段。

图片17.png

张学光教授

MSI-H胃癌的临床研究及挑战

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陆建伟教授

讲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

对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胃癌,既有共识,亦存争议。总之,对于此类胃癌需要特殊临床管理,而管理始于标准的检测以及敏锐的临床关注。晚期MSI-H胃癌应以免疫治疗为主流治疗策略,化疗属于后线治疗,而局部进展期的MSI-H胃癌以免疫治疗为重要治疗策略,但是欠缺相应证据,而至于治疗耐药后的选择,更是未知的领域,而在对MSI-H胃癌免疫微环境进行充分理解之后,或许才能在双免、双抗以及与抗血管生成联合等治疗中选出此类患者的最优治疗方案。

图片18.png

张小田教授

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

主持:东部战区总医院褚晓源教授

讲者: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敬庭教授

为了推动江苏省的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现在已经建立了江苏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大学细胞治疗研究院,旨在三大方向做出相应的成绩,其一,建立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疗效评估及优化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推进免疫细胞治疗新技术和临床转化;其二,开展CAR-T、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受体(TCR-T)和PD1-T等新型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其三,推动免疫细胞治疗的规范化建设,能够赋能江苏肿瘤免疫治疗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19.png

蒋敬亭教授

上午场会议总结

在上半场会议的最后,会议执行主席沈波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指出上午场的各位教授主要围绕国内外最新肿瘤前沿进展进行了分享,指明了未来肿瘤治疗耐药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的方向,充分体现了我国肿瘤专家进行肿瘤治疗的国际化视野和丰厚的治疗经验积淀,希望大家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更多的工作,从而使得国际学术舞台上常响中国之声。

图片20.png

上午场会议总结

下午场

下午场会议在会议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鲍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刘宝瑞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他们指出,肿瘤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而随着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肿瘤罕见突变,而此类患者亟需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尽管近年来罕见突变的治疗进展发展迅猛,但是依旧存在着治疗空白,值此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成立之日,希望大家能够在肿瘤罕见突变中继续深耕,从而惠及更多患者。

图片21.png

鲍军教授

图片22.png

刘宝瑞教授

晚期大肠癌治疗进展

主持:鲍军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

徐瑞华教授针对RAS/BRAF野生型、RAS突变、BRAF突变、MSI-H/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的晚期大肠癌以及其他分子标志物以及个体化治疗进展进行了分享,在最后指出由于基因组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演化,而且RAS/BRAF在循环肿瘤细胞(ct)DNA中的动态变化与生存相关,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使用ctDNA进行基因组的动态监测。

图片23.png

徐瑞华教授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医疗

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吕凌教授

在后疫情时代,医疗服务的产业链已经从“中心化”走向了“去中心化”,而医学范式的变革亦正在形成,因此需要提高五个关键认知,包括:其一,明确“一切“医疗正在转化为数字;其二,进行数字化的连接比拥有更重要;其三,开放、信任、协同是关键;其四,从竞争逻辑应该转向共生逻辑;其五,通过共同价值推进长期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图片24.png

吕凌教授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诊疗进展

主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

在对KEYNOTE177研究、NICHE研究、FOxTROT研究等学术成果的解读和回顾之后,指出这些研究推动了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指南的更新,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在进行相应检测明确为MSI-H/dMMR的患者后,可考虑使用PD-1单抗的治疗。

图片25.png

陈功教授

NSCLC罕见突变靶向治疗进展盘点

主持:江苏省肿瘤史美祺教授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

当前,在NSCLC的靶向治疗中,除了经典靶点EGFR/ALK抑制剂之外,罕见靶点药物的研发亦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超过了EGFR/ALK抑制剂的数量,诸如KRAS、PIK3CA、HER2、FGFR变异和MET扩增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正处于不断探索中的靶向治疗药物,未来在Kras、HER2和PIK3CA中可能会出现新的First-in-class新药,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图片26.png

陆舜教授

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克服策略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

讲者: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

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本质是在免疫治疗之后,重启了人体免疫的活力,使得肿瘤清除,随后,通过多种机制又出现了免疫逃逸,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又具备复杂性和异质性,使得“经验式”的临床处理对策具备局限性。未来肿瘤免疫耐药机制的探索之路依旧漫漫,不过,相信不懈的努力定会让我们发现有相应的解决之道,从而让难题迎刃而解。

图片27.png

朱波教授

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凯教授

讲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

发现更精准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对于肿瘤免疫疗法至关重要,因为免疫生物标志物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疾病控制和不良反应的关键。虽然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TMB)都可以用来选择患者,但是,大多数患者不属于使用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划分出的理想人群,未来将癌症基因组信息与肿瘤免疫微环境构成对应关系,将有助于理性设计治疗的组合疗法。

图片28.png

苏春霞教授

下午场会议总结

在会议最后,会议执行主席沈波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对于实体瘤的前沿治疗进展,予人满满收获。在诸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不断进展的今天,如何寻找治疗优势人群?如何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预测?不同的治疗手段如何排兵布阵?这些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予以攻克的问题,而在东部肿瘤罕见突变联盟成立之后,亦希望大家能对此类患者群体予以更多关注,以期实现罕见靶点肿瘤治疗的更快进展。

图片29.png

下午场会议总结

微信截图_20220124185423.png点击此处观看精彩回放

责任编辑:Yoly
排版编辑:Halo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2年04月29日
刘冒闯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学习在学习!!
2022年04月29日
张继东
单县中心医院 | 心胸外科
学习很多知识!!
2022年04月01日
严小杰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在进行相应检测明确为MSI-H/dMMR的患者后,可考虑使用PD-1单抗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