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六期|2021年9月】健康中国2030—消化肿瘤“追新计划”

2021年09月10日
来源:肿瘤资讯
整理: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春种夏长之后迎来了收获季节。文献月读,预见更好的自己。9月8日18:30-20:00,康中国2030——消化道肿瘤诊治能力提升计划之追新计划第六期顺利召开。多位消化道肿瘤领域中青年专家云端相聚,共同交流、学习了8月消化肿瘤最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

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邓婷教授的主持下,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梁婷婷教授分别介绍了食管癌、胃癌、肠癌进展,西安交通大学第─附属医院吴胤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点评了分享内容,并针对研究进展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邓婷.png

邓婷教授

食管癌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深入解读了多项食管癌研究数据。①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食管癌患者在多学科诊疗(MDT)方面的治疗模式和结局,结果显示,MDT讨论与更好的总生存期(OS)相关,尤其是在局部晚期和晚期/转移性疾病患者中。②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开放性食管癌切除术(OE)对比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结果显示,MIE组在住院死亡率、发病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有利结局。③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试验评估了S-1同步放化疗与单独放疗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 S-1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独放疗显著改善了临床完全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PFS)。④KEYNOTE 590全球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在全人群中客观缓解率(ORR)达45%,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8.3个月。全球队列中国人群基线特征方面,体力评分差、转移性患者较多,尽管如此,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在改善OS和PFS上仍具优势。

彭伟.png

彭伟教授

专家讨论:吴胤瑛教授方维佳教授就食管癌进展展开讨论,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 近几年加强了对患者的动态管理和追踪,从临床实践看,>1次的连续MDT讨论确实会给全程管理和预后结局带来更好影响。超声内镜对局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很重要,经MDT讨论,外科医生会加强超声内镜的应用。

  • 既往针对>75岁的老年患者,会选择单药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同步放疗,彭伟教授分享的研究进展提示S-1也是较好选择之一。此外,相较胃癌、肠癌,放疗在食管癌中的地位更高,尤其是针对局晚期/晚期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在综合治疗中放疗如何排兵布阵需要进行更多MDT讨论。

  • KEYNOTE 590研究纳入中国亚组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癌/腺癌)与临床实践真实规律一致,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免疫治疗的加入改变了食管癌一线治疗格局。基于此,未来免疫联合靶向、双免疫联合从而弱化化疗可能是探索方向。

吴胤瑛.jpg

吴胤瑛教授

方维佳.jpg

方维佳教授

胃癌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从胃癌生活质量评估、胃癌辅助治疗、biomarker与治疗疗效关系等三方面梳理了胃癌进展。①KEYNOTE 062和061研究结果显示,在CPS≥1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一线/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与化疗相比作用差不多。②术后辅助治疗方面,JACCRO GC-07研究结果提示,病理III期患者接受S-1联合多西他赛辅助化疗对比S-1单药,3年无复发生存期(RFS)和OS获益显著。此外,90%以上的pT1N1患者通过手术可达到治愈目标,辅助化疗获益非常有限。针对胃癌术后辅助治疗获益人群临床特征开展的研究表明,年龄更小、分期更早的患者更可能获益。③biomarker与治疗疗效关系方面,在多组学胃癌数据中探索肿瘤微环境(TME)可能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动力。NK细胞活性与HER2阳性晚期胃癌治疗疗效呈正相关。肿瘤突变负荷(TMB)与化疗疗效呈负相关,但与预后呈正相关。

彭智.jpg

彭智教授

专家讨论:方维佳教授就胃癌进展进行了点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 胃癌二线治疗研究结果不令人满意,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取得了突破。

  • 临床实践中,围术期胃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术前明显,结直肠癌中强调全程新辅助治疗,胃癌全程新辅助治疗是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维佳.jpg

方维佳教授

肠癌进展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梁婷婷教授解读了晚期肠癌既往临床研究最新数据、肠癌新辅助疗效预测、肠癌肝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①CAVE 研究数据更新,经西妥昔单抗再挑战联合Avelumab治疗,RAS/BRAF WT患者的mOS和mPFS分别达17.3个月、4.1个月,而意向治疗(ITT)人群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11.6个月、3.6个月。②TRIBE 2研究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分析了错配修复(MMR)与 微卫星不稳定(MSI)的一致性、TMB与临床相关性,并探索了TMB界值,结果显示,MMR与MSI一致率达98.6%,TMB界值为:高TMB≥17mut/mb ,中TMB 7~16mut/mb,低TMB <7mut/mb,高TMB相较中/低TMB患者的OS、PFS获益趋势更明显。③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了ctDNA联合MRI术前预测pCR的效果,并利用ctDNA进行了分层及预后研究,结果显示,TP53、APC与Non-pCR相关,HRR通路、HMT通路与pCR密切相关,POLD1基因突变与pCR相关,ctDNA清除率与pCR、Non-pCR相关。此外,ctDNA+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mrTRG)联合可提高术后pCR效果。④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了微卫星稳定(MSS)型肠癌肝转移与PD-1/PD-L1单抗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肝转移存在与否显著影响免疫治疗相关PFS,治疗时存在肝转移与更差疗效相关,这为临床筛选人群提供了参考。⑤一项单细胞水平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时空免疫分析探索了肠癌肝转移免疫微环境以及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有效的免疫状态,结果显示,肠癌和肝转移组织中均检测到多种免疫细胞存在,且组织来源不同、细胞种类有所不同。此外,治疗前肠癌和肝转移组织中可见大量CD8+T细胞浸润,治疗后组织中免疫细胞组成发生了重塑。

梁婷婷.jpg

梁婷婷教授

专家讨论:王晰程教授和方维佳教授就肠癌进展进行了点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 CAVE 研究精选了可从西妥昔单抗联合Avelumab治疗中获益的人群(RAS WT mCRC,预后好),再挑战后PFS、OS获益是否与免疫治疗持久获益相关值得商榷。

  • 治疗时存在肝转移与更差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机制值得探究。

  • 未来集采后ctDNA会成为常规检测项目,联合影像学检查一定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但现阶段ctDNA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质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46e03d04ad2c0474cb200e6d2018a2c.jpg

王晰程教授

方维佳.jpg

方维佳教授

总结

邓婷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感谢了三位讲者和三位点评嘉宾带来的精彩文献解读和观点分享。希望在每月“追新计划”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学习,大家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并期待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Marie
排版编辑:Zoe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