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陈晓红教授:坚守初心,做好角色担当,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1年02月09日
整理:肿瘤外科资讯
来源:肿瘤外科资讯

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带来了医疗模式的巨大变化,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模式。肿瘤外科在MDT过程中又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如何面对新时代给予外科医生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坚守初心?在【肿瘤外科资讯】创刊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陈晓红教授一起分享他的真知灼见。

               
陈晓红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和第一党支部书记
曾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青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促会肿瘤整形和功能性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头颈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分会头颈修复学组副组长
甲状腺癌分会髓样癌学组组长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腺样囊性癌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无喉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装备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黑色素瘤学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甲状腺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分会秘书
亚洲无喉者协会理事
获得北京市“十百千”百级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优秀骨干。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5项目,课题经费累积5百余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论著73余篇,发表英文SCI收录23篇,主编或参加书籍9部。 

做好领导者,但更要学会倾听

陈晓红教授:非常高兴大家关注到肿瘤外科MDT的话题。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MDT概念在国外便已被提出,而中国真正将MDT理念付诸实践则始于21世纪初。我们科从2008年起便定时定点开展了MDT工作,即固定时间——每周五上午,固定地点——医院东区阳光室,进行肿瘤头颈外科的MDT诊疗。如今MDT诊疗模式已经深入整个肿瘤外科的治疗决策中,大家也对此非常熟悉。对于MDT诊疗模式,我有两点不同的体会,希望大家在运用过程中不要产生一些偏差。第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肿瘤都需要多学科重复治疗。肿瘤分为早期和晚期,对于早期肿瘤的治疗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多学科讨论是必须的,但不一定就要进行多学科治疗。举例而言,对于早期喉癌,激光手术治疗效果非常好,我们不需要在激光手术获得阴性切缘后再进行辅助放疗;同样的,在低分化喉癌中,单纯放疗的治疗效果就很好,也不需要进行辅助化疗,即MDT诊疗时需注意过度治疗的问题。MDT更多的是一个决策过程,多个学科一起讨论,但不一定每个疾病都需要MDT的实践过程,这就是认知上的偏差。在此,我想特别强调,在很多肿瘤中,尤其是早期肿瘤,单一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因而不要对治疗决策产生误解。第二,肿瘤多学科治疗就像一个乐队需要一个指挥,直接影响着演奏质量的高低,因而领导者(leader)非常重要。而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充当这个领导者角色的一般都是外科医生。为何是外科医生呢?这是因为患者首诊的医生通常是外科医生,患者更信任外科医生,因而外科医生从自然的角度更适合充当MDT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外科医生在肿瘤决策过程中要引导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其他学科医生一起讨论。如何做好领导者角色呢?第一,需要外科医生博学多识。作为领导者应掌握肿瘤治疗的最新前沿进展,否则无法判断团队成员观点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第二,要善于倾听,不能一言堂。诚然,外科医生也许年资最高,但其并不拥有最终决策权。外科医生只是主治者,但不是决策领导者。真正的决策权应交给循证医学证据,谁的证据最强,我们便采纳谁的观点。当然,有些罕见肿瘤没有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此时专家个人经验则比较重要。综上所述,作为一个领导者,外科医生需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作为一个忠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组织者,将最先进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而不能利用个人权威压制一些正确的学术观点,特别是年轻人的观点。年轻医生临床实践少,但读书多,其可能代表着目前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或最新动向,我们应学会倾听。

人机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陈晓红教授:医学的发展有两重突破,一是医生本人的突破,即医生通过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实现手术技巧或术式的创新,将手术做得至善至精。二是科技带来的技术创新。其实对于医生而言,个人或群体能力的提升存在上限,外科的真正进步其实是由外科器械的发展所带来的,如内镜外科、显微镜外科等,恰恰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等的革命所带来的外科进展。对于未来的技术创新,我认为医生通过个人能力或个人技巧获得技术上的突破已经非常困难,或是已经接近极限,未来更多的是实现人机结合,甚至是人指导下的机器人操作。器械延长了人类手的功能,把人类的操作技巧通过机器得到延伸,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科学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

陈晓红教授:治疗肿瘤就像过一道桥,外科手术治疗只走完了桥的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就需要内科医生协同完成。例如,肿瘤患者在做完手术需要碘治疗,则需交给核医学科进行,而后续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可以在外科门诊也可以在内科门诊进行,外科治疗只是肿瘤治疗的一部分。肿瘤治疗的全程管理非常重要,对于罹患恶性肿瘤的患者在做完手术之后需要定期随访,有的还需要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而手术之后的随访,每年的管理策略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按照科学的流程去指导,这点不光医生要清楚,患者也要清楚。

后疫情时代更应坚守初心,培养核心竞争力

陈晓红教授: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很大控制,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全球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外源性输入病例仍在不断增加,换言之,如果全球疫情没有控制好,则没有一个国家是安全的。因而不论对于肿瘤外科而言,还是其他医务人员、患者,乃至整个医疗流程而言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于肿瘤外科而言,可能会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个是区域性肿瘤中心的角色可能会发生改变。目前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此种变化。在过去,经济条件好的肿瘤患者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都要前往北上广来看病,而实际上有些肿瘤患者根本不需要到大的医疗中心或区域性肿瘤中心来治疗,当地即可很好地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已经进行了很多工作,当地的大中城市医院已经具备相当高的医疗水平。虽然目前国家制定了分级诊疗制度,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很多患者发现在当地省级医院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而对于省级或市级医院的外科医生而言,也不得不在有些手术中寻求突破。在互联网时代,医生借助网络也可很好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概而言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为早期病变而到北上广或区域性肿瘤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变得少了,而这将导致疾病谱发生变化。对于区域性肿瘤中心而言这也是一件好事。国家对于区域性肿瘤中心的定位是解决疑难杂症,而疫情将有助于实现肿瘤外科的分级诊疗。这个变化带来的改变是外科医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还在做县级医院都可以做的手术,将会导致科室空床。作为区域性肿瘤中心的医生,我们应坚守使命,坚持国家给予的解决疑难杂症的定位。第二个是对非手术治疗的改变。很多肿瘤可以做手术,也可以进行放疗或化疗,疗效可能相当。在过去,由于患者首诊的科室为外科,而外科医生往往把手术放在第一位,这本无可厚非,只要疗效相当即可。而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必须考虑外科手术可能带来的疫情风险,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权重会增加。例如喉癌的患者既可以进行激光手术也可以进行放疗,如果因为激光手术而影响了整个病房的运转,为什么不选择疗效相当的放疗呢?因为放疗只需要在门诊即可进行。

专家寄语

肿瘤外科资讯的上线可谓恰逢其时。互联网时代较过去带来了很多新变化,借助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可以把最先进的医疗知识、医疗理念快速播散到每一个外科医生手中,甚至播散到患者手中,这对整个医疗领域的规范化治疗和新技术的拓展很有帮助。

WechatIMG124.jpeg

扫描二维码,关注肿瘤外科资讯公众号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rv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Rita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