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一起聊聊淋巴瘤】李小秋教授、侯英勇教授:如何规范和标准化CD30病理检测?

2021年01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CD30在多种淋巴瘤中高表达,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其他T细胞淋巴瘤、部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2020年首款靶向CD30抗体偶联药物——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简称“BV”)在中国成功上市,为我国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选择。BV单抗使用需求的日益增加为病理诊断带来更多挑战,亟需规范化及标准化的CD30检测方法及正确的结果判读,以便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更好地使用BV,增强疗效,提高生存。【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小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侯英勇教授。两位教授详细解读CD30阳性淋巴瘤诊断的难点及改进策略,详情如下。

               
李小秋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行政副主任、淋巴病理专科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暨病理学组副组长、青年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血液病理工作组 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世界卫生组织(WHO)头颈部肿瘤分类》(2017年版)编委

               
侯英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病理基地主任、病理专科基地主任
建立12项指标的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分期分级方法并推广
首次提出胃癌HER2免疫组化双蜡块以及全蜡块检测的临床意义并推广
发明高产组织芯片和高产细胞芯片制作方法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40余篇,主编 《胃肠道间质瘤》 专著一部,主译《癌症分子检测》, 副主编专著两部,参编专著两部。
获国家自然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基金7项、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基金1项、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项目。转化专利4项。
获得2010年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10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1年上海市发明奖铜奖,2011年华夏奖三等奖,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5年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15年复旦大学巾帼奖,2017年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第三十一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

Q:CD30检测在淋巴瘤亚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D30检测有助于疾病的危险分层、提供治疗分子靶点依据以及疗效评估等。能否请您二位介绍下,基于不同平台(如Leica、DAKO或Ventana),目前CD30的免疫组化检测在抗体选择、组织细胞抗原定位、结果定量及定性的判读等方面的现状如何,有何最新经验?目前还存在着哪些挑战和难点?

李小秋教授:目前国内CD30检测平台多样,包括Leica、DAKO或Ventana;检测使用的一抗也非常多样,包括进口的、国产的、急用型的、原液稀释型的。我个人体会是,经过合适的条件优化,各种检测平台和一抗检测效果基本相当。如未行标准化的实验室质控,不同的实验室之间,染色结果差异悬殊。因此,标准化和质控在CD30的检测中至关重要,包括染色的质控和结果判读的质控。

侯英勇教授:CD30检测抗体选择较多,有国产和进口之分;试剂也分浓缩型和浸润型。目前,免疫组化已经从手工操作阶段步入到了机械化的全自动阶段,全自动检测有很多平台,包括进口平台和国产平台。这些平台基本都是稳定、可靠的,才能进入临床。临床实践中,每个抗体来到科室进行检测前,都需要进行预实验,在不同的平台上摸索。CD30抗体在不同的平台相对比较稳定,CD30阳性的定位着色经过抗体浓度调节后非常稳定,可靠性也相对稳定。未来随着BV单抗的需求增加,病理医生在对切片的判读方面还需要进行很多工作和研究。

Q:CD30在淋巴瘤,包括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sALCL)中的表达具有怎样的特点?其表达对于患者的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预后有何重要意义?

侯英勇教授:CD30在临床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CD30可以在多种肿瘤中表达,除了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在非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也可以表达。CD30能够帮助我们鉴别很多淋巴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HL)、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除此之外,CD30在一些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中都可以表达,是临床应用中的一个好帮手。但是,CD30的专一性、特异性不强,给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带来困难。这时,需要结合形态以及其他免疫组化标记,才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和亚型。HL患者CD30阳性,现在有了BV单抗,针对晚期HL和复发/难治性HL疗效显著。在T细胞淋巴瘤领域,本身药物相对B细胞淋巴瘤较少,疗效较差。同时由于T细胞淋巴瘤异质性较强,不同亚型表达CD30淋巴瘤预后不一,BV单抗的出现填补了T细胞淋巴瘤领域靶向药物的空白,显著改善了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李小秋教授:CD30是淋巴细胞活化的标志物,因此诊断各种疾病需同时结合形态、其他免疫表型判断,不能单独凭借CD30阳性诊断为HL或ALCL。事实上,CD30阳性的情形很多,一定要结合必要的形态学和其他免疫表型背景来对CD30阳性这一结果进行正确解读。此外,CD30的染色结果和表达水平变异空间较大。不同瘤种、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可能非常大;甚至可能同一患者不同的病灶之间差异悬殊,这就要求我们检测的标准化以及对结果正确的判断。一般而言,判读时要选染色明确的、中等到强阳性的细胞进行计数。当可以区分肿瘤细胞时,应当计数肿瘤细胞阳性的百分比,作为半定量的标准。当无法区分肿瘤细胞与反应性细胞时,如富含炎症成分、富含反应性成分的T细胞,应当计数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作为判断标准,这个判断标准与HL和ALCL不同,是一个半定量标准,计数阳性细胞的比例,忽略染色强度,此时的阳性细胞是指明确的中等阳性到偏强阳性的细胞。因此,不同疾病,计算CD30阳性比例时的分子分母有所差别。对于HL、ALCL以及CD3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计数肿瘤细胞中CD30阳性的比例;对于一些难以区分肿瘤细胞与反应性细胞的疾病,国际通用的办法是用阳性细胞除以总的细胞数作为阳性细胞的比例。 

Q:结合国内外现状,对于CD30检测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您有何建议?了解到在您的积极牵头下,来自国内多家医院的病理专家就CD30淋巴瘤检测判读标准达成共识,能否请您谈谈,该共识旨在解决CD30阳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哪些问题?对于CD30阳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复发/难治性 cHL/ sALCL治疗决策有何重要意义?

李小秋教授:我们前期做了一些多中心的研究工作,首先是探索染色的标准化模式,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染色效果,包括平台选择、抗体选择、染色条件要求,让不同单位的切片能够做出相同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又做了判断的标准化,让拿到同样切片的不同的专家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得出的半定量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上述工作,相关经验可以通过专家共识的方式分享出来。同时,我们可以扩大多中心研究范围,欢迎大家参与,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如果适用性较好,那么将对临床用药及治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将来开展多中心回顾性或前瞻性研究。

侯英勇教授:在BV单抗问世前,CD30是我们病理科医生用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现在随着BV单抗的问世,临床医生也比较关注CD30的表达结果,此时病理医生需要如实地描述和判断CD30结果,并反馈给临床医生,因此李小秋教授牵头的多中心标化研究工作非常重要。CD30结果不是简单地用“+、-”来确定“阳性-阴性”,而是要看在肿瘤细胞里的阳性比例或在整个切片中的阳性范围。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宣讲来改变传统的免疫组化指标的判读习惯。但问题在于,不同的专家对CD30的结果判读缺乏一致性,或者同一专家在不同时间对CD30的结果判读不同。因此,我们需要达成一致,以便利于接受和推广。

李小秋教授:同意侯英勇教授的说法。也有类似的研究,对医生的年资进行分层,高年资的医生和初入道的医生之间观察的可重复性,类似研究在PD-1抗体中开展的比较多。

侯英勇教授:病理医生在判断免疫组化指标上,最经典的是从HER2开始,但目前HER2每年的质控也并非100%通过,PD1/PD-L1更加困难。CD30相比PD-L1简单许多,因此标化和质控的工作研究非常有意义,并易于接受。我们可以通过图文的形式在已有图文报告的地区更容易普及和应用;而在没有图文报告的地区,仍然需要借助文字,可以设计CD30报告的小模板,嵌入式的模块化病理报告来推行CD30结果的正确判读。在下拉框中填写肿瘤细胞CD30阳性的比例或者CD30阳性细胞的比例。信息化时代,这项工作的展开相对容易。

李小秋教授:刚才侯教授讲得非常好。我想补充一下,今天的讨论非常成功,将来可以增加这样的学术会议,通过再教育的方式增加病理同行对最新进展的了解,开展更多的宣教工作,使得CD30的检测和判读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最终造福淋巴瘤患者。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Vincent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