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云端聚首,聚焦血液】2020中国血液创新论坛拉开序幕—侵袭性淋巴瘤专场

2020年07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1.png

2020 CHiF 中国血液创新论坛”于2020年7月19日-7月24日在线上直播举行,通过聚焦中国血液学事业的创新与变革,众多血液学领域的大咖“隔空荟聚”,共同分享了干货满满的会议内容。本次大会共设置1个主题大会专场和6个专题分会场。其中,“侵袭性淋巴瘤”分论坛于7月22日圆满落幕,本分论坛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开场致辞,以及全国16位血液肿瘤领域的专家就侵袭性淋巴瘤进行了精彩的专题分享,同时结合实践进行学术探讨。肿瘤资讯在此将“2020 CHIF中国血液创新论坛—侵袭性淋巴瘤专场”的精彩内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开场致词

周道斌教授介绍到侵袭性淋巴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目前不同亚型淋巴瘤的治疗药物和手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此次会议特别邀请国内的血液肿瘤同道对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进行了探讨,也期待本次此次大会可以呈现更为精彩的内容。

曹军宁教授介绍到本场大会分为“进展篇”和“探索篇”两大部分,将汇集国内知名淋巴瘤专家对侵袭性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至此,2020中国血液创新论坛一侵袭性淋巴瘤专场正式开始!

图片 1.png

Part 1:侵袭性淋巴瘤治疗——进展篇

第一位讲者为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邹德慧教授,其讲题为“锦上添花——NHL一线移植治疗的获益人群”。首先,邹德慧教授指出中国与欧美国家在NHL移植选择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CIBMTR报告(2019)结果,欧美国家推荐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NHL的主要适应证;相反,在中国,ASCT治疗NHL患者的比例明显不足。邹德慧教授结合相关研究探讨了一线ASCT对NHL多种亚型患者是否存在获益。此外,根据近年主要指南和共识,邹德慧教授总结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等淋巴瘤亚型接受ASCT一线巩固治疗的适应证。

图片 2.png

随后,邹德慧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英明教授围绕ASCT未来发展前景与趋势、如何将ASCT的PFS获益转化为OS获益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5.jpeg

第二位讲者为来自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蔡清清教授,其讲题为“继往开来——套细胞淋巴瘤的未来之路”。 蔡清清教授首先指出,MCL同时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两大特征,因此治疗极具挑战。在MCL治疗方面,对于无症状MCL患者(低肿瘤负荷、Ki67<30%、SOX11阴性、IGHV突变),可选择观察等待;对于年轻且体能良好的MCL患者,一线治疗可选择高强度化疗、ASCT巩固治疗和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对于年老或体能状态差的MCL患者,一线治疗推荐选择常规化疗、R-CHOP诱导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另外,MCL挽救治疗目前尚无标准方案,可考虑靶向单药或联合治疗。而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以及免疫治疗为MCL治疗带来了新思路。

4.jpeg

在讨论环节,蔡清清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围绕MCL无化疗的适应证、如何选择无化疗方案、维持治疗用药以及MRD检测时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5.png

第三位讲者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兵教授,其讲题为“柳暗花明——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前世今生”。 徐兵教授首先指出HGBL是一类预后不佳的B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27%左右。在临床和分子生物学方面,IPI≥3、TP53突变、伴有伙伴基因IG及DHITsig是影响HGBL的不良预后因素。筛查DHL/THL需对MYC阳性的患者进行BCL2/BCL6重排筛查及分层筛查。 此外,在HGBL治疗方面,以DA-R-EPOCH、R-CODOX-M/IVAC方案为代表的强化方案仍是目前主流选择,但仍无法克服TP53带来的不良预后。而HGBL中枢复发风险高,推荐给予中枢预防。未来强化疗方案+新型靶向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这类患者的疗效,CAR-T治疗是复发/难治HGBL治疗的新希望。

图片 6.png

接着,徐兵教授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胡建达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忠军教授,针对如何筛选HGBL、DHL/THL在一线治疗之后如何进行中枢预防、以及复发/难治HGBL的新药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图片 7.png

Part 2: 侵袭性淋巴瘤治疗——探索篇

第一位教授为来自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刘鹏教授,其讲题为“浪里淘沙——纵观DLBCL治疗新选择”。刘鹏教授教授首先指出了DLBCL的治疗现状,约有30%~40%的DLBCL患者在采用标准一线方案时治疗失败。此外,刘鹏教授强调R-CHOP仍是DLBCL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如何筛选出高危/适合特定靶向治疗的DLBCL患者是未来研究的关键。另外,小分子靶向药(X)+R-CHOP模式仍有探索空间,但须精准的分型作为支持。

图片 8.png

在讨论环节,刘鹏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共同探讨了non-GCB DLBCL的不同分型方法的临床价值、IPI评分、X+R-CHOP在DLBCL患者中获益人群和临床应用等问题。三位教授认为,X+R-CHOP方案对DLBCL的疗效是存在一定提升空间,适合于真正高危的DLBCL患者,如何正确筛选患者是关键。

图片 9.png

第二位讲者为来自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范磊教授,其讲题为“见时知几——通过疗效评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范磊教授认为,DLBCL疗效评估的主要手段仍为影像学检查,尤其是PET/CT。PET/CT对于DLBCL预后、治疗前后疗效中的价值明确,但对于治疗中期的价值仍存争议。基于中期PET/CT,目前认为增加化疗强度对DLBCL无明显生存改善,但ASCT有改善趋势。另外,在基于疗效评估调整治疗策略的方式下,化疗/移植基础上,联合新药或新型治疗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图片 10.png

讨论环节,范磊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文贵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雪鹃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围绕如何判断中期PET/CT假阳性、中期PET/CT阴性患者是否应降级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 11.png

大会总结

最后,大会主席周道斌教授总结道,侵袭性淋巴瘤在临床上是发病率最高的淋巴瘤,治疗仍有很大的挑战。今天各位演讲嘉宾不仅将目前侵袭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进行了细致地梳理,而且大胆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为血液科医生的工作带来一定帮助。同时,周道斌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各位讲者的精心准备,也希望侵袭性淋巴瘤的这些挑战可以在各位专家今后的临床探索中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Joann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