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诊疗进展

2020年04月10日
作者:周航, 马瑜晗, 桑威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白血病·淋巴瘤

EB病毒(EBV)是一种潜在的致瘤病毒,约95%的健康人感染并终生携带该病毒。EBV可以诱导宿主细胞克隆转化,约2%的肿瘤和EBV感染相关。近年来围绕EBV诱导淋巴细胞克隆转化、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EB病毒(EBV)呈地方性和散发性分布,是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亲吻病毒",约95%的健康人在3岁之前感染EBV并以潜伏感染的形式终生携带。EBV主要通过上皮细胞的EphA2受体分子感染上皮细胞[1],通过B细胞的CD21受体分子感染B细胞,T/NK细胞的感染机制尚不明确。EBV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172 kb,编码180余种蛋白和40余种微RNA(miRNA)。EBV编码抗原的表达具有精准的时相性,其中BZLF1/BRLF1蛋白表达裂解感染相关,潜伏膜蛋白(LMP)1/2主要在潜伏期表达,根据潜伏期EBV编码抗原表达的不同,EBV相关肿瘤可以分为EBV潜伏Ⅰ~Ⅲ型。近年来围绕EBV驱动的克隆转化以及精准诊断和治疗,均取得一定的突破,现结合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EBV的致病易感性

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EBV感染可以触发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NK细胞、γδT细胞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对受染细胞进行免疫清除。EBV感染可诱导体液免疫系统产生针对EBV相关抗体,其中VCA-IgG往往伴随宿主终生[2]。在宿主免疫老化以及免疫功能缺陷的情况下,发生EBV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风险明显增高。移植后PTLD是器官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在PTLD患者中,EBER阳性约84%,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30%),其中供者EBV血清学阳性、受者EBV血清学阴性(D+R-)相关性最高[3]。Correia等[4]研究发现,EBV尚存在地理和疾病相关的多态性,其中疾病相关的多态性主要通过减少EBV编码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躲避机体的免疫清除。Halabi等[5]研究则表明,相比较其他淋巴瘤(4.8%),46.1% NK/T细胞淋巴瘤(NKTL)患者中EBV-LMP1基因存在30 bp片段的缺失。先天性免疫异常导致的SAP、MAGT、CD27、CD70等基因缺陷往往会导致CD27依赖的T细胞扩增功能障碍,且XLP2、FH3-5、STX11、STXBP2等基因突变所致T细胞功能基因异常均可导致宿主无法有效清除EBV感染的细胞,也是发生EBV相关PTLD以及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重要因素。Wesley等[6]研究发现HLA-A等位基因01:01限制性地识别EBV-LMP2的T细胞受体(TCR),与清除EBV感染相关,缺失或者伴有较低HLA-A 01:01等位基因的个体易感EBV,且发生EBV相关的Ⅱ~Ⅲ型潜伏相关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HL)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概率明显增加。

EBV的转化机制

EBV编码蛋白以及miRNA参与了淋巴细胞的克隆转化以及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并影响淋巴瘤细胞的生物学功能。LMP是EBV基因表达产物,包括LMP-1、LMP-2A和LMP-2B[7]。LMP-1通过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激活NF-κB、JNK、p38 MAPK、JAK-STAT和PI3K-AKT信号通路[8]。LMP-1还可以通过促进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诱导宿主细胞的克隆转化和免疫逃逸[9]。此外LMP-1可以模拟CD40信号转导,促进EBV感染宿主细胞克隆转化。LMP-2A模拟潜伏感染的B细胞受体(BCR)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存活及增殖转化,还可以募集细胞质激酶以激活BCR或在缺乏Ig受体的情况下激活PI3K-AKT途径,以促进B细胞存活和生长[10]。

EBV编码的核抗原(EBNA-1)可与Sp1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上调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11]。EBNA-1还可以诱导细胞内Has-miR-127的表达,导致LMP-1、XBP-1、IRF-4的降低和bcl-6、CD10的增加,使EBV感染的记忆B细胞异常转录,从而导致伯基特淋巴瘤(BL)的发生。EBNA-2是Bam HI-Y片段编码的酸性磷酸化蛋白,其可以诱导LMP-1和LMP-2表达,促进B细胞增殖和转化。EBNA-2还可以直接激活c-myc,是EBV诱导宿主细胞增殖和永生化的重要因素[12]。EBNA-3A和EBNA-3C是潜在的致癌基因,它们可以抑制促凋亡和衰老诱导基因的转录。而EBNA-3B在EBV感染的B细胞中具有肿瘤抑制作用,其功能的丧失对DLBCL的发生可能是重要的促进因素[13]。

EBV编码的小RNA(EBER)在EBV潜伏感染时高度表达。EBER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并抑制PKR和细胞周期抑制剂p21和p27来促进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此外,还可抑制双链RNA依赖的PKR的激活,下调elF2a的磷酸化,启动转录过程,造成EBV的持续感染。EBER还可通过抵抗凋亡诱导和上调bcl-2的表达发挥抗凋亡作用,且能诱导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促进感染的细胞增殖和转化[14]。

目前,已知有25种EBV编码的前体miRNA和44种成熟miRNA。EBV miRNA能够调控靶基因mRNA的表达,EBV miRNA调节p53、B细胞信号转导等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EBV Bam HI-A右侧转录物(BART)miRNA具有近30种BART miRNA,其在EBV相关肿瘤中过表达。miR-142与EBV-BART-6-3p一起作为致癌基因起作用,抑制肿瘤抑制因子PTEN的表达,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并导致淋巴瘤发生[15]。EBV miRNA还可通过经典Wnt信号通路下调抑制基因如Wnt抑制因子1、MAP激酶相关的NEMO样激酶,从而促进肿瘤发生[16]。

EBV相关淋巴瘤的预后和治疗现状

EBV的病毒载量对于患者预后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NKTL和DLBCL等淋巴瘤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EBV可以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包括上调患者T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以及肿瘤细胞的PD-L1/2、CD38、CD30等分子,参与诱导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LMP1通过激活的NF-κB通路上调PD-L1表达,与NKTL的不良预后有关[17]。EBV还可以通过LMP1、LMP2分别模拟CD40和BCR,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如NF-κB、PI3K、STATA等)影响淋巴瘤细胞的迁移及细胞周期和凋亡等功能。在第61届ASH年会的一项研究中纳入60例初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研究血浆和全血EBV载量对ENKTL临床预后价值[18]。结果提示初诊时血浆EBV阳性是2年总生存(OS)率的预测指标。全血EBV状态也与OS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血EBV阳性者的血浆EBV状态是OS的显著预测因子,多变量分析显示血浆EBV阳性与无进展生存(PFS)和OS显著相关。EBV-DNA拷贝是指导ENKTL预后的PINKE系统重要参考因素,即便在针对ENKTL的SMILE研究方案中,EBV的病毒载量也是影响SMILE方案疗效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Kim等[19]研究表明,基于联合PET-CT Deauville 5分法和EBV-DNA拷贝数2个独立参数建立的预后模型较PINKE系统具有更好的预后价值。

目前临床上针对EBV相关淋巴瘤的治疗,主要还是针对原发病的免疫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其中针对NKTL,以培门冬酶/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尚无针对EBV编码抗原的靶向治疗选择。在第61届ASH会议中,有多项来自中国的针对NKTL的临床研究:Zhang等[20]报道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DDGP和SMILE方案治疗初治高危ENKT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DDGP组3年PFS率、5年OS率和客观反应率(ORR)均高于SMILE组(56.6%比41.8%,74.3%比51.7%,90.0%比60.0%),CR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和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DGP组,治疗相关死亡率(TRM)高达17.5%,DDGP组TRM约10%。Huang等[21]一项针对NKTL患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比P-Gemox联合沙利度胺和Aspametdex方案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提示初治早期患者和难治复发晚期患者间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emox联合沙利度胺组显示了更好的安全性。

EBV相关淋巴瘤的免疫治疗

EBV相关淋巴瘤存在特定的免疫微环境,在LMP1信号的激活下,淋巴瘤细胞伴有较高水平的PD-L1表达,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则高表达PD-1。Ansell等[22]一项基于nivolumab治疗难治复发经典型HL的Ⅱ期临床研究提示:经治患者获得了87%治疗应答,其中17%获得完全缓解(CR),70%获得部分缓解(PR)。该临床研究加速了nivolumab获批经典型HL的临床适应证。Kwong等[23]采用PD-1抗体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7例L-门冬酰胺酶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NKTL患者,有效率为100%,其中5例患者获得CR。ORIENT-4临床研究显示,PD-1单抗治疗难治复发NKTL患者28例,所有患者基于L-天冬酰胺酶的治疗方案均失败。中位治疗持续时间14.04个月,68%患者获得治疗应答,包括4例CR之前PD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85.7%。Huang等[24]汇报一项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为首个全人源化抗PD-L1单抗(CS1001)治疗复发难治ENKTL患者的研究,共入组29例患者,在22例可进行疗效评估的患者中,ORR为40.9%。7例(31.8%)患者获得CR,2例患者获得PR。EBV相关淋巴瘤特定的免疫微环境,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基础,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适应证也必然将拓展到更多的EBV相关淋巴瘤亚型。

由于高达80%的PTLD是由EBV驱动发生,其中约70%表达CD30,超过80%表达CD20。现有的化学免疫治疗(CIT)中位OS时间2~4年,TRM为13%~50%,且75%的患者对利妥昔单药诱导治疗反应较差。在2019年ASH会议中报道的一项研究,以CD30偶联药物BV+R联合治疗PTLD和其他免疫抑制相关淋巴瘤,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70%,其中CR率60%,75%患者可以免于多药化疗。近半数的患者由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在1年内停止治疗,提示该方案长期耐受性差[25]。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疗效,并确定最佳的BV+R给药方案和持续时间。

EBV相关淋巴瘤的细胞治疗

细胞免疫是机体清除EBV受染细胞的主要途径。EBV特异性CTL为EBV相关LPD的细胞免疫治疗率先打开了局面,针对PTLD的治疗可以获得50%以上CR率和80%的ORR,且无明显的重度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26]。EBV特异性CTL可以来自EBV阳性患者的体外分选扩增和EBV阴性患者的体外诱导扩增,也可以来自EBV阳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和第三方的EBV-CTL库[27]。Bollard等[28]通过LMP1-CTL治疗21例复发难治EBV相关淋巴瘤患者,获得52%的CR率和62%的ORR。2017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Atara公司Tabelecleucel启动针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的HCT以及SOT后的PTLD患者。在2019年ASH会议更新的Ⅲ期临床试验中[29],ORR分别为55%(HCT)和82%(SOT),2年OS率分别为79%(HCT)和81%(SOT),无CRS、器官排斥反应或燃瘤反应等不良事件。随着EBV-CTL的研究深入以及EBV-CTL制备工艺的简化,未来可以为EBV相关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此外,许多宿主CTL反应针对病毒裂解蛋白,故可将诱导病毒裂解感染策略与EBV-CTL免疫治疗策略联合应用,将能够达到更强的抗肿瘤效果。

诱导EBV裂解感染的治疗策略

EBV在潜伏状态下,通过EBNA调控EBV-DNA复制,不再依赖DNA聚合酶,对常规的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无效。EBV裂解周期的激活主要由BZLF1的编码产物Zta与BRLF1的编码产物Rta这两种转录激活因子的协同作用来控制。在潜伏期阶段,这两种基因表达被高度抑制,当它们过度表达后,能激活EBV裂解基因的表达,即通过激活处于潜伏状态的EBV进入裂解复制周期,使得病毒及子代病毒的病毒蛋白能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表达[30]。Mentzer等[31]采用去乙酰化抑制剂丁氯倍他松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EBV相关淋巴瘤取得了一定疗效。一项基于口服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Nstat)联合口服抗病毒药物缬更昔洛韦(VGCV)联合治疗难治复发EBV阳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32],共纳入25例EBV阳性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结果提示17例可评估治疗反应的患者中(8例BCL,5例T/NK,4例HL)。ORR为53%(9/17),CR率29%(5/17)。BCL(2例CR,1例PR)的ORR为3/5;T/NK(2例CR,3例PR)的ORR为5/5;HL(1例CR)的ORR为1/4。3例可评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BCL患者均PD。8例可检测到基线血浆EBV-DNA的患者中,7例出现下降(-17%~-83%)。在这项ⅠB期研究中,口服Nstat和VGCV在EBV+淋巴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3~4级不良事件发生。尤其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患者中,不同组织的淋巴瘤亚型均有CR治疗应答。Nstat和VGCV联合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R/R-EBV+淋巴瘤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靶向口服治疗方案,在其他EBV+恶性肿瘤中也值得探讨。

针对EBV编码抗原驱动相关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

EBV编码蛋白以及miRNA均参与了淋巴细胞的克隆转化以及参与调控胞内的信号通路。Syk、PI3K、Akt、mTOR等相关信号通路成为治疗EBV相关淋巴瘤的潜在靶点。在EBV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及EBV阳性的PTLD组织样本中发现PI3K-Akt-mTOR通路被激活,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能调节细胞周期并抑制细胞生长[33]。Kawada等[3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T、NK细胞淋巴瘤中,mTOR抑制剂可以减少细胞生长,但不能导致细胞死亡,单剂治疗是有限的。目前已经有一些mTOR抑制剂和其他抗癌药物的联合临床研究[3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对EBV相关淋巴瘤的抗肿瘤作用已被证实[36]。此外,EBV编码的BART miRNA和BHRF1 miRNA,可通过参与到病毒和细胞基因的相互作用,诱导淋巴瘤发生[37]。BHRF1 miRNA在Ⅲ型潜伏期高表达,但在Ⅰ型或Ⅱ型潜伏期几乎检测不到。EBV-miR-BHRF1-2为BHRF1 miRNA成员之一。PRDM1是B、T细胞及NK细胞淋巴瘤中的抑癌基因。在EBV阳性PTLD和DLBCL中,EBV-miR-BHRF1-2主要通过限制抑癌基因PRDM1的表达而有利于淋巴瘤细胞的生长。EBV-miR-BART9和BART17-5P可下调bcl-6表达,最终激活NF-κB通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文献来源

周航, 马瑜晗, 桑威. 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诊疗进展 [J] . 白血病·淋巴瘤,2020,29 (03): 141-145. DOI: 10.3760/cma.j.cn115356-20200105-00011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6月04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EB病毒(EBV)是一种潜在的致瘤病毒,约95%的健康人感染并终生携带该病毒。
2020年04月12日
刘清霞
潍坊市市立医院 | 内科
学习了
2020年04月11日
储华健
扬州中医院 | 肿瘤内科
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