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春华秋实。2025年11月16日,由广东省抗癌协会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5年肿瘤药物I期临床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胜利召开,并圆满落下帷幕。

I期联盟(ACTS)是由国内外权威专家以及百家知名药企联合组建的新药研发阵营。正走向创新药物研的关键时期,早期临床研究正成为全球医药竞争的关键赛道。2025 年ACTS I期联盟年会报名参与的院所有高达50余家,企业有接近100家,报名人数是去年的两倍,达到历史新高,本次会议再次汇聚来自全国顶尖肿瘤中心、科研院所与医药企业的权威专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深度,共同呈现一场围绕创新机制、临床前沿与转化实践的高水平学术盛会。
本次大会紧扣全球研发趋势,聚焦 ADC、双特异抗体、细胞治疗、放射性配体、PROTAC 等创新技术,以及剂量探索、标志物驱动、适应症策略、全球同步研究等 I 期临床最核心的关键议题,与会嘉宾们聚焦“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发”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跨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主持致辞环节,赵洪云教授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热烈欢迎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各领域专家参加一期联盟的第三次线下大会,强调I期联盟的初心是建立一个好平台,将新药研发各界精英汇聚在一起,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抗肿瘤新药研究事业的发展。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回顾了中国医学研发从仿制到原创的跨越式发展,肯定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整体进步,强调未来应更加聚焦临床真实需求,以创新驱动和全球协作为双引擎,推动中国医学研究向更高质量发展,更快、更广地惠及肿瘤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强调肿瘤药物I期临床研究是突破性疗法走向患者的“第一道生命桥梁”,在创新药物开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患者与平衡疗效和毒性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早期研究的重要挑战和方向。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田志刚院士指出I期临床如同“上甘岭战役”,汇集十八般“武器”,I期临床具有许多不确定性,需要各方协助、指导下才能少走弯路,把基础融入临床,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能爆发更多火花和有实际价值的创新成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表示I期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建设国内高水平的创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平台,推动早期研究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加强医疗、科研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让创新药物在I期阶段获得高质量的科学验证,并加速转化,成为肿瘤患者治疗新选择。
专家、药企新药研发分享-上午会场
专题1


开幕式后,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田志刚院士以《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为题系统阐述了NK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关键瓶颈。他指出NK细胞具有先天性多靶点识别能力,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同时展示了团队构建的NKR靶点评价平台和智能基因线路体系,强调免疫细胞治疗正在从“增强型”迈向“智能型”,未来将依托合成生物学与工程化技术实现更精准、更可控的抗肿瘤能力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嘉宾:王立峰教授、范晓虎先生、姜勇女士、时阳女士(滑动图片查看)
讨论环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范晓虎教授、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姜勇女士、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时阳女士共同参与交流,围绕NK细胞的机制创新、适应症选择及临床转化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进一步丰富了本场学术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专题2



授课环节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和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恒瑞上海盛迪周明先生,以《肿瘤I期临床设计热点问题和解决方案》专题报告。他讲述随着ADC、多抗及免疫激动剂结构日趋复杂,I期临床试验的风险不断上升,传统3+3剂量递增模式已难满足科学要求。全球趋势正从追求最大耐受剂量转向“最优生物剂量”,需要在早期整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生物标志物与机制研究数据。周明博士强调,MABEL起始剂量、贝叶斯剂量递增、适应性设计和伴随诊断的前置布局将成为高质量FIH研究的关键。
授课2: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何静女士。以《AZ前沿创新肿瘤管线》专题报告,介绍了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的最新研发布局,目前在多种新型治疗模式上均保持快速发展,包括抗体类药物、放射性药物、双特异抗体以及细胞治疗等方向,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体系。指出多项创新药物和联合治疗策略正在中国加速推进临床研究,越来越多的全球同步研发项目在中国落地,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创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讨论环节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邹建军女士、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王泉人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黄岩、邹建军、王泉人、讨论嘉宾:汪咏钰、党群、顾康生、史美祺、李宁、赵洪云(滑动图片查看)
讨论环节:先声再明医药有限公司汪咏钰女士、真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群先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李宁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围绕创新药全球化布局、ADC差异化竞争优势、放射性偶联药物临床前景以及中国临床资源在国际研发体系中的战略价值展开了热烈讨论。
专题3



授课环节主持: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张鹤飞先生以《早期临床开发的稳步推进》为题,介绍临床研究管线与早期研发进展。结合2020至2025年间从基础建设到生物科技合作的整体布局,分享了早期药物开发理念、各阶段临床项目推进、以及按作用机制分类的管线组合方面的战略规划与实践经验。还重点阐释了在晚期临床项目(Phase II/III)中的布局与关键进展,为行业提供早期临床开发与管线整体协同发展的有益借鉴。
授课2: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张晓青女士以《抗肿瘤药早期临床研究的模式转变趋势》为题,强调抗肿瘤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研发目标向安全性、靶点机制与疗效信号的“三合一”前移与平行推进;通过无缝设计实现“早验证、早证伪”;富集人群选择、生物标志物导向与适应性设计被更早应用;定量药理学模型日益成为剂量探索和关键决策的核心工具,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并助力监管沟通;同时,去中心化执行与实时数据流进一步优化试验运营。积极顺应变革,在强化早期风险预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在肿瘤细分疾病领域和多元技术平台两个维度加速拓展迭代,持续推进其临床阶段抗肿瘤管线的布局与开发。
讨论环节主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郭卉教授、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朱义先生、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沈宏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郭卉、朱义、沈宏、讨论嘉宾:戴峻、魏东、魏紫萍、宋正波、方文峰、李响(滑动图片查看)
讨论环节: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戴峻先生、苏州复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魏东先生、百力司康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魏紫萍女士、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响教授就产学研协同、ADC药物优化设计及创新研发体系展开热烈讨论。
专题4



授课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小虎教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阎昭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清女士以《突破边界,创新领航》为题,展现了创新研发宏图:皮下制剂、JUSTAR研究均有显著进展;创新药物方面布局广泛且前沿,涵盖包括抗DKK1单抗、PD-1/VEGF双抗、靶向Claudin18.2的ADC药物、CD20/CD3双抗、以及EGFR/HER3双特异性ADC药物和PD-1/IL-2v融合蛋白在内的多种前沿疗法;在小分子(如PI3Kα、XPO1抑制剂)及临床前ADC研发领域持续深耕,并坚定地沿着创新道路前行,旨在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
授课2: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的赵长青先生以《放射性配体疗法临床开发回顾诺华》为题,聚焦创新疗法,系统回顾放射性配体治疗的临床开发历程,深入阐释其核心作用机制与重大战略价值,揭示该技术在治疗前列腺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领域的重大战略价值与临床突破,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开发思路与协作机遇。
讨论环节主持: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王朝禾先生、深圳市塔吉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王义汉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杨润祥、王朝禾、王义汉、讨论嘉宾:陆文彬、沈孝坤、杨孝来、肖洒、姬颖华、陈华林(滑动图片查看)
讨论环节: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陆文彬先生、甫康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沈孝坤先生、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洒先生、甘肃省人民医院杨孝来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华林教授、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姬颖华教授就患者长期获益为核心的研发和治疗策略以及放射配体临床研究展望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专题5



授课主持: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中国药学发展奖郁静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蔡家强先生以《非内吞ADC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布局》为题,新一代 ADC药物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开发经验。回顾了传统 ADC 药物在内吞依赖机制方面的局限性,对不同肿瘤类型和抗原表达水平的依赖性较强、作用位置受到细胞内吞水平影响等。围绕肿瘤微环境特征所打造的创新 TMALIN ADC 技术平台,重新定义“胞外裂解”机制,使 ADC 药物在不依赖肿瘤细胞内吞的情况下即可精准释放有效载荷,从而克服传统技术的瓶颈。并展示了 TMALIN 平台的完整技术管线,详细阐述了非内吞 ADC 在抗原适应性、肿瘤穿透能力以及提高疗效窗口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布局不仅扩展了 ADC 的适用范围,也为难治疗型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授课2: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王训强先生以《民族企业的肿瘤创新之路为题》为题,抗肿瘤、自身免疫及代谢等领域的产品管线与战略方向,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优势及未来开发规划。加大对创新药物的持续投入,通过完善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平台能力,推动多款创新项目进入关键节点。他同时分享了创新药物在一期临床研究中的推进情况与初步学术成果,以及在临床转化和原始创新方面的实力与决心。
讨论环节主持: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江苏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徐霆先生,劲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炯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储天晴、徐霆、兰炯、讨论嘉宾:沈月雷、郭晓宁、黄艳、洪少东、李因涛、胡志皇(滑动图片查看)
讨论环节:百奥赛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月雷先生,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郭晓宁先生,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艳女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洪少东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因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志皇教授围绕科学技术研发的优势和挑战,临床试验创新药物的产品布局,临床研究开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深入讨论。
专题6



授课环节主持: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敏教授、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李凌艳女士以《齐鲁肿瘤创新药的研发进展--双抗的迭代与进阶》为题近年来在创新药领域的整体战略布局与疾病聚焦方向,强调齐鲁制药正通过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完善研发体系,以推动肿瘤治疗从“仿创并举”迈向“源头创新”。系统讲解双抗药物的技术更新与迭代路线,并展示了多个处于不同阶段的双抗产品管线,涵盖从分子设计、机制优化到临床开发的完整链条。双抗药物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力点,将在提升肿瘤治疗精准性和突破传统靶点限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体现出对前沿创新的持续探索与战略定力。
授课2: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吕彬华先生以《泽璟制药的差异化创新管线介绍和肿瘤联合治疗探索》为题,介绍创新药物领域的整体研发布局与产品管线。他重点解析了多项核心创新药物的类别特点、作用机制及前期疗效评价数据,展示了泽璟生物在分子创新、临床转化和适应症拓展方面的最新进展。在肿瘤领域布局方面,提出“多机制、多靶点协同”理念,对肿瘤联合治疗的核心策略进行了详尽分享,包括联合治疗的科学依据、设计思路以及在提升疗效、克服耐药方面的潜在优势。这些联合方案的推行不仅凸显了公司对创新路径的深度探索,也为未来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突破性可能。
讨论环节主持: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广州嘉越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李永国先生,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武力卿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蔡清清、李永国、武力卿、讨论嘉宾:吕承、丁强、汤纳平、曹景蓉、唐可京、马宇翔(滑动照片查看)
讨论环节:美中抗癌协会吕承先生,安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丁强先生,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汤纳平先生,深圳市塔吉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曹景蓉女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可京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宇翔教授围绕中国研究者的国际话语权,基础毒理研究在临床试验推进过程中的衔接功能,临床试验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肿瘤联合治疗的早期临床研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激烈讨论。
专家、药企新药研发分享-下午会场
专题1
会议下午场首先由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做开场。



授课环节主持: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苏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鹏辉教授以《实体肿瘤细胞治疗》为题,介绍开发自体抗肿瘤T细胞,有望为实体瘤治疗带来曙光。会议中提到,淋巴结富集的杀瘤T细胞,相比传统TIL疗法,更易培养、成活率更高、细胞质量更优;相比于CAR-T治疗,TCR-T治疗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更优,并且通过结合多基因修饰技术能够显著提升TCR-T治疗实体瘤疗效。
授课2: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毛力先生以《管线开发及I期研究的策略思考 》为题,讲述企业历史及宗旨,围绕管线开发及I期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对于EGFR/cMET双抗在cMET端效果不佳等方面提出深度思考。
讨论环节主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华辉安健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叶斌先生,和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薛彤彤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崔久嵬、叶斌、薛彤彤、讨论嘉宾:罗敏、陈兆荣、孙国防、钱晓冰、琚珏刚、覃涛(滑动照片查看)
讨论环节:由广州百暨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罗敏女士,多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陈兆荣先生,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孙国防先生,上海达歌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钱晓冰女士,英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琚珏刚先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覃涛教授围绕细胞治疗实体瘤在技术上的飞跃以及成本价格如何降低,新药研发策略及如何开展临床试验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专题2:



授课环节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安斯泰来投资有限公司张乐施女士以《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一小分子大潜力》为题,介绍了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详细介绍了PROTAC技术原理,及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潜力。
授课2: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蔡胜利先生以《新一代免疫治疗》为题,围绕新一代免疫治疗思路,重点探讨了LBL-024 (PD-L1/4-1BB)肺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进展。
讨论环节主持: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云鹏教授、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郝金恒先生和苏州宜联生物药物有限公司秦续科先生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杨云鹏、郝金恒、秦续科、讨论嘉宾:宋青春、黄祺琦、朱圣姬、夏琳、蒋玮(滑动照片查看)
讨论环节:由北京春天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宋青春女士、百济神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左云霞女士、上海宏成药业有限公司黄祺琦女士、武汉人福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朱圣姬女士、鼎泰(南京)临床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夏琳女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蒋玮教授围绕PROTAC技术和新一代免疫治疗的适应症、临床需求和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探讨,进一步丰富了本场学术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专题3



授课环节主持: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起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侯雪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永新先以《杭州多禧生物ADC技术及ADC药物研发》为题,提出早期ADC药物合成技术研发具有诸多挑战,应该选择合适的payload或linker以降低药物副作用,将代谢类化疗药物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进行双payload设计,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同时分享了CD56、Steap1/PSMA、B7H3/PSMA以及VEGF/PD1等多种新型ADC类药物
授课2:康方药业有限公司闵静女士以《抗肿瘤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为题,介绍了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多样化和作用机制多样化,在临床前实验、临床试验和未来前景方面,PD1/CTLA-4双抗和PD1/VEGF双抗的研发历程和临床疗效,药物设计的创新性会带来更好的药效和更加高质量的药物安全性。
讨论环节主持: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阳教授、轩竹(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牧磊先生、百吉生物医药(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张曦女士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张阳、牧磊、张曦、讨论嘉宾:绪方恒晖、欧阳学农、陈浩斌、阮丹云、吴烜、罗繁(滑动照片查看)
讨论环节: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绪方恒晖先生、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欧阳学农先生、深圳市新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陈浩斌先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阮丹云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吴烜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罗繁教授围绕双抗和ADC药物的技术迭代,对于中国创新药物研究进入第一梯队深有感触,并希望更好的基础科研能够落地到临床病房展开激烈讨论。
专题4



授课环节主持: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朱文博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共同主持。
授课1: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阎水忠博士以《“双轮驱动”打造差异化管线》为题,介绍近5年医药跨越式发展历程及全球布局策略,展示了自主及合作研发的差异化产品管线、管线布局及创新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讲述DLL3靶点的ADC新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已初现潜力,在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方面进行多线布局。
授课2: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杨修诰先生以《前瞻布局、创新迭代--聚焦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石药集团抗肿瘤领域管线布局》为题,系统梳理了当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趋势,指出当前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免疫治疗反应率低,ADC药物安全性问题,细胞治疗的可及性问题等,据此提出了聚焦需求、前瞻布局、组合迭代的抗肿瘤临床研究核心策略。未来将贯彻适应症全周期的开发理念及跳跃式开发策略,尝试打破从末线到一线,再到辅助、新辅助续贯开发的固有认识。
讨论环节主持:由广州嘉越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汪薇女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媛媛教授共同主持。









讨论环节合照、讨论环节主持人:汪薇、赵媛媛、讨论嘉宾:彭伟东、吴闯、杨柳、王永生、李济宾、薛锦慧(滑动照片查看)
讨论环节:比逊(广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彭伟东先生、北京深度制耀科技有限公司吴闯先生、安锐生物医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杨柳女士、南京鼓楼医院王永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济宾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薛锦慧教授围绕如何提升SMO公司临床研究运行效率、人工智能在临床研究领域的管理应用、药物多适应症开发的先后顺序选择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I期联盟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新药研发所付出的共同努力。对参与本次会议的临床专家及各医药企业同道致以诚挚感谢,并相约明年再聚。

排版编辑:HYC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