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一例以反复低血糖为首发症状,最终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并合并多处病变患者的完整诊疗过程,并结合多学科团队(MDT)的深入讨论,探讨此类复杂病例的诊断思路、治疗策略选择及全程管理,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女性,52岁。
主诉:反复低血糖10余年。
外院诊疗经过:
患者自2010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低血糖症状,10余年间于当地医院多次就诊,未明确病因,仅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暂时缓解。2015年起,患者出现皮肤纤维瘤样多发性隆起。

2021年9月,外院B超检查提示胰尾部占位性病变(约8*7*6cm)。CT检查进一步证实胰腺占位,同时发现全身多发骨质改变及皮下多发结节样增厚。

2022年1月,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
实验室检查:
胰岛素141.90uIU/ml、C-肽 7.72ng/ml、血钙 2.74、甲状旁腺素 2208pg/ml,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促甲状腺激素(TSH)均在正常范围。
影像学检查:
18F-FDG-PET-CT提示:胰尾部见巨大肿物(约8.6*7.2*7.8 cm),FDG代谢明显增高。胰体部另见一小结节(约0.8*0.7 cm),FDG代谢轻度增高。全身多发骨质改变,FDG代谢增高。
68Ga-DOTANOC-PET-CT提示:胰尾部巨大肿块,DOTANOC摄取阴性;胰体部小结节,DOTANOC摄取阳性。甲状旁腺区多发结节,DOTANOC摄取阳性;垂体区稍增大,DOTANOC摄取阳性。






患者于2022年1月4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胰体尾+脾脏切除术。术后,患者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

术后病理提示:(胰尾)符合NET(G1级),考虑为胰岛素瘤。免疫组化提示:CD56(+)、CEA(+)、Syn(+)、Ki-67(约1%+)、Beta-、Catenin(膜浆+)、AACT(+)、PR(+)、Insulin(部分+);阴性:CD10(-)、AR(-)、SSTR2(-)、Glucagon(-)、CA IX(-)。




(胰体)符合NET(G1级)。免疫组化提示Glucagon(+)、SSTR2(3+)、Ki-67(约1%+)、Insulin(-)。


进一步胚系基因检测提示MEN1基因第7-10外显子杂合种系长片段缺失突变,而NF1基因无突变。

结合术后病理结果,考虑到患者有多发骨病变以及甲状旁腺多发结节,予以双膦酸盐和长效奥曲肽治疗。

2022年4月返院复查,患者皮肤隆起较前缩小、变软。
实验室检查:胰岛素、C肽、血钙均恢复正常。PTH降至1956 pg/mL。
影像学:垂体MRI提示垂体稍大,最厚9mm,未见明显结节。MIBI甲状旁腺显像提示甲状腺双叶下后方软组织密度影,考虑甲状旁腺瘤,多发骨质改变。


后续继续予以双膦酸盐和长效奥曲肽治疗。
多学科团队(MDT)讨论
核医学科徐俊彦教授:本病例双扫描PET显像体现了该患者多发肿瘤间异质性。胰尾大病灶(胰岛素瘤)呈SSTR阴性、FDG阳性,这符合约50%胰岛素瘤不表达SSTR的特征。而胰体小病灶呈SSTR阳性、FDG轻度增高。垂体区在SSTR(有生理性摄取)和FDG(无生理性摄取)上均呈阳性,提示垂体瘤可能。骨骼病灶呈SSTR和FDG“双阳性”,高度提示为SSTR阳性的NET转移,但建议对于骨病灶,可对相对表浅的病灶行骨穿以进一步明确骨病灶情况。从最初影像可见髂骨存在明显骨质破坏,甚至骨皮质整体受损,因此骨转移的可能性较大。然而,鉴于该患者同时患有甲状旁腺瘤,甲状旁腺瘤常伴发棕色瘤改变,故目前不能排除甲状旁腺继发的骨改变的可能。
病理科黄丹教授:病理证实了两个胰腺病灶均为G1级NET,但激素表达和SSTR状态不同(胰岛素+/SSTR- vs 胰高血糖素+/SSTR+),印证了该患者胰腺多发NET病灶间的异质性。本病例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胰尾的巨大胰岛素瘤虽然FDG代谢活跃,但其Ki-67指数低(约1%)。这种FDG高代谢与Ki-67低表达的不一致现象在临床上虽罕见,但确实存在。这提示该肿瘤可能存在特殊的生物学行为,需密切随访。
胰腺外科徐晓武教授:患者因严重低血糖症状入院,胰腺占位明确,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切除了两个胰腺病灶,从外科角度是合理的,且术后低血糖症状立刻缓解,达到了治疗目的。
头颈外科王宇教授:在甲状旁腺病灶的处理上,该患者表现出较高的PTH水平(2200+),但术后血钙水平持续正常(约2.4 mmol/L)。怀疑临床检测到的高水平PTH可能是无生物活性的激素片段,而非全长的活性PTH。也可能是患者使用双磷酸盐后高钙血症得以控制。因此,患者虽然有甲状旁腺瘤,但目前血钙正常,可暂不对甲状旁腺进行手术干预。
陈洁教授总结
该患者以低血糖为首发症状,影像学发现胰腺占位、甲状旁腺及垂体病变,并检测到MEN1胚系基因大片段缺失而最终确诊。胰腺上同时存在SSTR阴性的胰岛素瘤和SSTR阳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且骨转移灶(SSTR阳性)极可能来源于后者(胰体小病灶),而非引起主要症状的前者(胰尾大病灶)。
后续治疗需要明确多发骨质改变的性质,建议对骨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此举旨在鉴别其究竟是SSTR阳性的NET骨转移,还是甲状旁腺病变相关的骨病。若证实为SSTR阳性的NET转移,可考虑使用小剂量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进行治疗。若证实为甲旁亢相关骨病,或活检未见肿瘤细胞,则无需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关于甲状旁腺处理,患者目前无明显血钙升高,可暂不手术,密切随访血钙、PTH变化。对于垂体处理,建议完善垂体薄层动态增强MRI以明确诊断,并评估对周围组织器官压迫情况。
更多精彩病例,可点击或复制以下链接,粘贴到浏览器查看神经内分泌肿瘤MDT云诊室-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场回放:
https://doctor.liangyihui.net/#/doc/90543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