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TAS-102在晚期结直肠癌的真实世界探索:聚焦多线治疗、老年及合并症患者的管理

11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化疗药物,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因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该领域的治疗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分析四例病例,面临治疗困境(如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深入探讨了TAS-102联合方案在真实世界复杂病例中的临床效果、应用策略及安全性管理,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秦培艳教授 潍坊市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任守雷教授 阳光融和医院
肖海凤教授 潍坊市人民医院

秦培艳 教授
腹部肿瘤组组长

潍坊市人民医院 肿瘤放疗科
山东省医师协会放疗分会住培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放疗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山东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培训联盟委员
潍坊市医师协会放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潍坊市抗癌协会委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64岁。

主诉:便血半年。

现病史:患者2019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暗红色,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有肛门坠胀感。

辅助检查:

肠镜提示进镜至距离肛周约9㎝见隆起性改变环周生长,管腔狭窄,内镜不能通过,活检3块,肛周见曲张静脉,诊断为:直肠CA。病理提示腺癌。

直肠MRI(2020年3月25日)提示直肠中上段壁增厚,考虑直肠Ca(图1)。

PET-CT(2020年3月27日)提示1、直肠壁高代谢占位,符合直肠癌征象,2、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转移,3、C6锥体骨质破坏,代谢增高考虑转移。

图片1.png图1. 直肠MRI(2020年3月25日)

初步诊断:直肠腺癌(cT3N2M1 Ⅳ期,AJCC第8版),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骨转移

诊疗经过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0年3月30日至2020年7月21日行贝伐珠单抗+XELOX方案姑息化疗5周期。

疗效评估:病灶明显缩小。

  • 局部治疗(手术+放疗):

患者于2020年8月18日行直肠前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pT3N1aMx,肿瘤退缩分级3级,pMMR。

于2020年9月同步行C6骨转移灶放疗(50Gy/25f),并辅以XELOX方案化疗2周期(2020年9月至10月)。

患者于2020年10月25日至2021年3月14日行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

2023年6月复查发现双肺小结节(新发)、纵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复发转移)。

患者于2023年8月行姑息减症放疗(PGTV 60Gy/30f),腹痛明显减轻。

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增大(PD)。穿刺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基因检测:KRAS、NRAS、BRAF均为野生型。

于2023年10月再次行局部放疗。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1月17日至2024年6月25日在外院行西妥昔单抗+FOLFIRI方案化疗10周期。

于2024年9月9日至10月30日行西妥昔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4周期。

2024年6月17日,患者诉头晕、头痛,颅脑MRI提示桥脑右侧转移瘤可能性大(5*8mm)。

患者于2024年7月1日行脑干转移灶放疗。

复查颅脑MRI示颅脑内病灶增大(PD);胸腹CT示双肺多发结节增大、增多(PD)。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5年2月20日予以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于2025年2月25日行脑放射治疗。

复查提示脑部病灶明显缩小,左侧肢体功能恢复(肌力5-),仍有饮水呛咳。

肺部及淋巴结病灶呈“缩小的SD”状态。

患者耐受性良好,仅I°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64岁女性,初诊时为初始不可切除的Ⅳ期直肠癌(cT3N2M1),伴骨转移。在长达五年的病程中,患者经历了多次复发进展,包括淋巴结、肺、乃至棘手的脑干转移。在二线(西妥昔单抗+FOLFIRI)治疗失败进入三线后,面对脑、肺同时进展,MDT团队选择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联合的策略。这一方案有效控制了全身病灶(缩小的SD)。充分体现了MDT全程管理下,TAS-102联合方案在晚期多线治疗失败患者中的重要价值。

专家点评
任守雷 教授
肿瘤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阳光融和医院肿瘤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三届介入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健康教育和促进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精准肿瘤学分会介入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
潍坊市预防医学会第一届甲乳疾病多学科联合防治青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任守雷教授:这个病例非常完整且具有代表性,充分彰显了MDT在晚期结直肠癌全程管理中的作用。患者初诊为初始不可切除的Ⅳ期直肠癌,通过MDT在疾病各个关键节点的全面评估与综合决策,成功实现了转化治疗并达到了NED状态。对于目前的三线治疗,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双周方案,不良反应可控,疗效明确,应继续维持。

肖海凤教授
肿瘤内科硕士、主治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硕士、主治医师
山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癌痛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肿瘤科普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消化道肿瘤学组委员
潍坊市医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潍坊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委员
潍坊市抗癌协会妇科分会委员
潍坊市医学会第三届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

肖海凤教授:该病例的治疗过程非常规范,MDT的指导价值贯穿始终。对于三线治疗的选择,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TAS-102的方案极具智慧。目前患者通过贝伐联合TAS-102维持治疗,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应继续当前方案。

病例二

病例汇报:
郭宁教授 诸城市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刘铁教授 潍坊市人民医院
朱虹教授 高密市人民医院

郭宁 教授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诸城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山东省中医药协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青年理事会第一届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化疗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县域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医疗医师分会青年协作组成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67岁。

主诉:确诊直肠癌1月余,乙状结肠造口术后1月。

辅助检查:

电子肠镜(2024年5月31日):距肛缘5cm见环周型溃疡肿物,肠镜不能通过。

胸腹CT提示肝脏多发转移、双肺结节转移,腹腔淋巴结肿大(图2)。

盆腔MRI提示直肠癌(病变累及范围约10.6cm)(图3)。

骨ECT示多发骨转移。

基因检测提示KRAS突变。

图片2.png图2. 胸腹部CT检查

图片3.png图3. 盆腔MRI检查

初步诊断:直肠腺癌 cT3N2M1,多发肝、肺、骨、腹腔淋巴结转移。

诊疗经过

  • 一线治疗:

患者及家属拒绝行局部治疗,拒绝强烈化疗,要求应用副反应较小药物治疗。经MDT团队讨论,患者于2024年7月7日予以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并联合地舒单抗骨保护治疗。

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明显副反应。

影像学评估(截至2024年10月24日):肝、肺转移灶呈“缩小的SD”状态。

影像学评估(截至2025年2月27日):肝、肺转移瘤维持“缩小的SD”,骨转移瘤范围略增大。

MDT多次建议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加入肝转移瘤介入治疗或骨转移瘤放疗,患者及家属均拒绝。

目前患者继续目前方案治疗。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67岁男性,初诊即为Ⅳ期直肠癌,伴肝、肺、骨等多处广泛转移,创新性地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患者在该方案治疗下耐受性良好,获得了长达12个月的PFS,且病灶长期维持“缩小的SD”状态,生活质量高。

专家点评
刘铁 教授
结直肠肛门外科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医学会普外分会手术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肛肠病分会MDT学组委员
潍坊市医学会肛肠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潍坊市医学会肛肠外科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刘铁教授:从外科医生的角度分析,该病例初诊时即为T3N2M1期,伴有肝、肺、骨等多发转移,且直肠原发灶巨大(10.6cm),生物学行为很差。,MDT参考指南和临床研究,选择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安全性与超过1年的PFS,治疗是成功的。

朱虹 教授
肿瘤一科、二科主任

高密市人民医院肿瘤一科、二科主任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化疗分会青年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全程管理委员会常委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潍坊市抗癌协会靶向治疗分会常委
曾获高密市优秀医师等称号,2024年介入超声全国引流病例大赛优秀病例奖
发表论文多篇,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虹教授:该病例极具借鉴意义,它真实反映了临床中面对患者客观因素(如高龄、合并症、拒绝常规化疗)限制时的一种创新性且成功的实践。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一线治疗,取得了长达12个月(截至分享时)的PFS,对该患者而言是“非常成功”的个体化选择。

病例三

病例汇报:
韩珊教授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侯倩倩教授 安丘市人民医院
王大鹏教授 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

韩珊 教授
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常委
山东中医药学会肿瘤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
华人放射治疗协作组肺癌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食管癌分会青年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会委员
现主持湖北陈孝平基金项目1项,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2项

患者基本情况(病例A)

一般资料:男性,75岁。

主诉:乙状结肠癌病史1年余。

合既往史:高血压(30余年)、2型糖尿病(20余年)、脑梗死(15年)、双侧颈动脉闭塞、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

辅助检查:

结肠镜检(2024年3月):距肛门24-36cm见巨大粘膜肿物,形态欠规则,肠腔狭窄,行活检;距肛门15cm左右见头端2.5cm粗蒂粘膜隆起,头端局部糜烂,活检;镜下诊断:乙状结肠占位。病理提示:乙状结肠腺癌,直肠巨大息肉。胸腹部CT(2024年3月16日):双肺气肿、肺大泡,双肺多发小结节;心包及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局部瘤样扩张,提示动脉瘤形成并附壁血栓可能性大,双侧髂内动脉局部未见明确显影,提示闭塞,腹膜后淋巴结增大。乙状结肠腔内团状密度增高影,局部扩张,占位合并出血不除外(图4)。

图片4.png图4. 胸腹部CT检查(2024年3月16日)

初步诊断: 乙状结肠恶性肿瘤 cTxN+M1(Ⅳ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诊疗经过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4月26日予以卡培他滨单药治疗3周期。

疗效评估(2024年6月24日):CT提示乙状结肠肿瘤增大(PD)。

  • 二线治疗:

患者予以TAS-102(四周方案:d1-5, d8-12, q4w)治疗。

治疗后(2024年10月)出现血小板减少。

将TAS-102调整为双周方案,调整后,患者耐受性良好,仅I度血小板下降。

复查(2025年8月20日)疗效评估为“缩小的SD”,乙状结肠肿瘤及腹膜后淋巴结均较前缩小。

患者在TAS-102方案上应用已超1年,病情稳定。

患者基本情况(病例B)

一般资料:女性,66岁。

主诉:升结肠癌病史4年余。

既往史:高血压(10年)、青光眼、脾功能亢进(4年余)。

辅助检查:

胃肠镜(2020年8月28日)检查:升结肠近回盲部见占位性病变,盘状,环腔约1/2,活检4块,距40cm,20cm,15cm见息肉样黏膜隆起,直径约0.5cm,余结肠、直肠未见占位性病变。镜下诊断:升结肠占位(待病理),结肠多发息肉。病理提示升结肠中分化腺癌。

初步诊断:升结肠癌。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0年9月4日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吻合器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观察:无腹水及肝脏转移灶,占位位于升结肠近回盲部,约10cm*20cm*30cm,侵出浆膜层。

术后病理:回盲部盘状隆起型中-低分化腺癌,大小:3.5*2.5*1.5cm,脉管内查见癌栓并见神经受累,回肠切缘及结肠切缘均未查见癌,网膜组织内查见转移癌结节。肠壁淋巴结查见转移性癌(7/22)。肿瘤病理分期:pT4bN2b。免疫组化示:MLH1(+),MSH2(+),MSH6(+),PMS2(+)。

目前诊断:升结肠癌pT4bN2bM1 Ⅳ期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0-10-12至2021-04-22行术后CapeOx+贝伐珠单抗治疗8周期,期间血小板Ⅲ度降低,行升血小板治疗。

胸腹盆MRI(2021年8月24日)检查提示右侧附件区见密度减低影,大小约5.5*3.5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较前新发(图5)。

图片5.png图5. 胸腹盆MRI检查(2021年8月24日)

2021年9月27日在全麻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查探见:盆腔无腹水,肝脾肠管、腹膜未及转移结节。肿瘤位于右侧卵巢,约8*8*6cm,质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及器官无明显关系。术中雷替曲塞腹盆腔冲洗。

肝脏MRI(2022奶奶10月29日)检查提示肝右叶多发病变、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肝脏表明、右侧腹膜改变,转移不除外。

2022年11月2日行肝动脉造影+肝动脉化疗栓塞(氟尿嘧啶+奥沙利铂+2ml碘化油)

2022年11月16日在CT下行穿刺活检术+经皮肝转移微波消融术。

2023年4月23日CT复查提示双肺多发转移。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4月24日至2023年8月31日予以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卡培他滨。

评效:2周期缩小SD,4、6周期维持缩小SD。

2023年10月14日复查提示肺转移灶进展。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10月15日至2024年6月29日予以TAS-102(四周方案)治疗8周期。

2024年6月复查肺转移灶大部分缩小,但有新发病灶(PD)。

  • 四线治疗:

于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3月予以TAS-102(双周方案)联合瑞戈非尼治疗。

病例小结

病例A为75岁高龄男性,合并极高风险的主动脉瘤及夹层,MDT评估无法手术。在卡培他滨进展后,二线应用TAS-102,获得了超过1年的PFS。病例B为66岁女性,长期合并脾亢致血小板低下,严重限制化疗。在多线治疗失败后,尝试TAS-102四周方案,进展后再次调整为TAS-102双周联合瑞戈非尼,实现病情稳定。

专家点评
侯倩倩 教授
肿瘤放疗病区主任

安丘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病区主任
山东省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肿瘤精准治疗青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肿瘤精准治疗青委员会乳腺学组委员
潍坊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潍坊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分会委员
潍坊市肿瘤内科医师学会委员
潍坊市预防医学会消化道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潍坊市医师协会肿瘤化疗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

侯倩倩教授:这两例特殊病例真实反映了临床中面对老年、多合并症(如腹主动脉瘤、血栓)、血小板异常及依从性差患者时的治疗困境。从这些病例中得到的关键启发是TAS-102应用的灵活性:首先,对于体质差或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将其从四周方案调整为双周方案,耐受性明显改善,疗效确切。

王大鹏 教授
放化疗科一病区主任、医务科副主任

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放化疗科一病区主任、医务科副主任
潍坊市卫生健康系统百名人才
山东省疼痛协会肿瘤精准治疗青年专业委员会肺肿瘤学副组长、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介入医师协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家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潍坊市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委员
潍坊市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分会委员

王大鹏教授:病例A(75岁高龄伴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脑梗)在任何医院都属于“非常棘手”的典型病例。该患者卡培他滨治疗进展后,更换为TAS-102是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决策。因为TAS-102对心脑血管无明显毒性,避免了卡培他滨类药物的潜在风险。同时,面对TAS-102四周方案的血液学毒性,果断调整为双周方案,使患者能够长期维持治疗。这一调整不仅延长了PFS,更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总结

通过四例晚期结直肠癌的病例分享与深入讨论,集中展现了TAS-102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策略。在晚期结直肠癌的多线治疗中,尤其是在标准治疗失败后,TAS-102单药或其联合方案(如联合贝伐珠单抗、瑞戈非尼等)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其在老年、体弱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确切疗效。通过灵活调整用药方案(如“四周”改“双周”)和精准的毒副反应管理,TAS-102为这些传统治疗中的“困境”患者带来了明确的临床获益和可接受的生活质量,实现了长期生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Oliv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