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一例右额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经验分享

11月21日
来源:肿瘤资讯
患者信息

患者男,35岁,已婚。

主诉

右额胶质母细胞瘤术后1年余

病史描述

现病史:患者于[2024-08-23]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MRI示右侧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于[2024-09-02]在全麻下行“右侧额叶病损切除术”,病理诊断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IDH阴性,MGMT甲基化。术后于[2024-10-08]行放疗(总剂量[60]Gy)并同步替莫唑胺化疗及电场治疗。[2024-12-16]开始替莫唑胺维持治疗。于[2025-4-30]复查核磁提示肿瘤复发,调整化疗方案为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后于[2025-5-4]改为洛莫司汀+替莫唑胺。[2025-6-28]PET/CT显示左侧半卵圆中心病灶FET代谢异常增高(SUV [4.91]),考虑复发。基因检查示CDK4、PDGFRA、PTEN突变。[2025-07-19]开始替莫唑胺+洛莫司汀化疗。此次入院为进一步化疗。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肾炎、冠心病等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除本次)。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居住史。无吸烟、饮酒史。无疫区接触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患者神清,精神可,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纳眠可,二便可。

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2025-09-12])示右额叶术后改变,术区边缘及左侧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考虑肿瘤复发。患者查头颅MRI示肿瘤较2025-7外院头颅MRI片缩小,肿瘤标志物cyfra211略高,疗效评价疾病稳定(SD),嘱继续服替莫唑胺380mg d1-5 + 洛莫司汀化疗。

临床诊断

主要诊断:右额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化疗左颞转移

治疗经过

[2024-09-02] ➤ 行“右侧额叶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胶质母细胞瘤。
[2024-10-08] ➤ 开始放疗([60]Gy)并同步替莫唑胺[140]mg口服化疗及电场治疗。
[2024-12-16] ➤ 调整为替莫唑胺[340]mg d1-5维持治疗+电场治疗。
[2025-04-17] ➤ 因肿瘤复发,行伊立替康[10]ml+贝伐珠单抗[200]mg化疗。
[2025-05-04] ➤ 调整方案为洛莫司汀[80]mg+替莫唑胺[340]mg口服 d1-5。
[2025-07-19] ➤ 开始替莫唑胺[360]mg d1-5+洛莫司汀化疗,共2周期。
[2025-09-12] ➤ 复查MRI评效SD,继续原方案化疗,准予出院。

病例讨论和总结
  • 诊断要点: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起病,影像学及病理确诊为右额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分子特征为IDH野生型、MGMT甲基化,提示标准治疗敏感但易复发。

  • 治疗亮点: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替莫唑胺同步及辅助化疗,复发后及时调整方案,结合贝伐珠单抗及洛莫司汀,体现了个体化治疗。

  • 经验教训:肿瘤在短期内复发,提示需要更密切的影像学随访和分子监测。电场治疗在维持阶段使用,但复发后暂停,需评估其持续效益。

  • 临床启示:对于胶质母细胞瘤,尤其是IDH野生型,应强调最大安全切除术后标准放化疗,复发后基于分子标志物选择靶向治疗或临床试验。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