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寻根溯源】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背后的致命隐患:一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启示

10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是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罕见亚型,以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EC)>1.5×10⁹/L]、克隆性造血异常及多器官损伤为核心特征,年发病率仅0.03/10万人口,男性发病率略高,中位发病年龄约57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消化道、心脏等器官引发严重并发症,且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等疾病混淆,导致误诊误治。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更新的诊断标准明确:CEL的确诊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存在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或无该基因异常时,骨髓原始细胞5%~20%、外周血原始细胞≥2%且伴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于FIP1L1::PDGFRA阴性的CEL患者,形态学检查及多器官损伤证据成为诊断关键。本文报道1例以高热、呼吸困难、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危重CEL患者,通过系统诊疗及文献回顾,探讨其诊断难点、治疗策略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罕见病例的识别与处理提供参考。

图片12.png

病例介绍:多器官受累的危重表现,线索隐匿于实验室数据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60岁,墨西哥瓦哈卡州乡村木匠,长期接触稀释剂等有机溶剂。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伴剧烈腹痛3天”于2017年8月急诊入院,病情危重。

既往史

近3个月反复出现关节痛,曾接受甲氨蝶呤治疗;既往诊断“炎症性肠病”,行胃肠镜检查发现胃、十二指肠、结肠及肛门溃疡,伴直肠炎,予美沙拉嗪治疗1周无改善。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等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体温38.5℃,乏力明显,面色苍白,视觉模拟评分(VAS)8/10级剧烈腹痛,无恶心呕吐。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38次/分,血氧饱和度 90%(未吸氧状态),双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咳黄色黏痰,呈进行性呼吸困难。

腹部体征:腹部压痛显著,肠鸣音亢进,脾脏肿大(大小约 8cm×8cm×10cm),肝脏未触及。

其他:全身皮肤黏膜干燥,弥漫性关节痛,无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及神经功能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入院时):血红蛋白 8.5g/dL,血小板 92×10⁹/L,白细胞 105.97×10⁹/L,中性粒细胞 31.79×10⁹/L,淋巴细胞 4.23×10⁹/L,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EC)69.40×10⁹/L;乳酸脱氢酶(LDH)940U/L。

表1.血常规报告

图片13.png 
病原学检查:结核分枝杆菌 PCR、HIV、乙肝、丙肝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影像学检查:胸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双肺弥漫性间质浸润、胸腔积液及脾大;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

图片14.png

图1.(a)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肺部有弥漫性间质浸润和胸腔积液。(b)骨髓抽吸物显示骨髓增生(黑色箭头)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骨髓检查:骨髓穿刺示髓系增生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占25%,原始粒细胞占12%,符合CEL形态学特征。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BCR::ABL1 融合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征性指标)及 FIP1L1::PDGFRA 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

内镜及病理:胃肠镜复查见消化道多发溃疡性病变、,黏膜组织病理示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治疗经过:急救为先,靶向施策逆转危重病情

急救与初步干预

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存在急性呼吸衰竭,立即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并输注红细胞2单位纠正贫血。初步诊断考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但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后排除该诊断,结合骨髓形态学(原始粒细胞 12%、嗜酸性粒细胞 25%)、外周血AEC显著升高及多器官损伤表现,最终确诊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FIP1L1::PDGFRA 阴性)”。

针对性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予阿糖胞苷 100mg/m²/d 静脉输注,连续4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及器官功能,第7天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成功脱离机械通气,腹痛缓解,脾脏体积较前缩小。

巩固与维持治疗: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10.5g/dL,白细胞 19.86×10⁹/L,AEC 9.81×10⁹/L,血小板 120×10⁹/L,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3 周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予羟基脲 1g 口服,每日1次维持治疗,计划随访24个月。

随访情况:出院后前6个月规律随访,AEC维持在1~2.5×10⁹/L,无明显不适症状;此后患者自行中断随访,经社会服务部门多次联系未果,远期预后不详。

寻根溯源:解码诊断难点、治疗逻辑与损伤机制

诊断难点与鉴别诊断:为何险些误诊?

本例患者的诊断过程凸显了CEL的复杂性,核心难点在于与相似疾病的鉴别及基因阴性病例的确诊:

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鉴别:两者均可能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脾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CML的标志性特征是BCR::ABL1 融合基因阳性(95% 病例),而本例患者该基因阴性,且骨髓原始细胞比例(12%)符合CEL诊断标准,可明确鉴别。

与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的鉴别:特发性HES无克隆性造血证据,外周血原始细胞<2%、骨髓原始细胞<5%,且无明确器官损伤或损伤程度较轻;本例患者骨髓原始细胞12%,伴肺、消化道严重浸润,符合CEL的恶性增殖特征。

基因阴性CEL的诊断依据:约75%~80%的CEL患者无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此时需依赖形态学指标(骨髓原始细胞 5%~20%、外周血原始细胞≥2%)、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EC>1.5×10⁹/L)及多器官损伤证据确诊。本例患者AEC高达69.40×10⁹/L,远超诊断阈值,且存在肺间质浸润、胸腔积液、消化道溃疡及脾大等多器官损伤,为诊断提供了关键支持。

治疗策略选择:为何首选阿糖胞苷?

CEL的治疗需根据基因状态个体化制定:

FIP1L1::PDGFRA阳性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为一线治疗,初始剂量100mg/d,耐药者可增至300-400mg/d,应答率达96%,3~5年无进展生存率88%。

基因阴性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选择治疗。本例患者因存在急性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受累,病情危重,需快速控制异常造血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选用阿糖胞苷诱导缓解。阿糖胞苷作为脱氧胞苷核苷类似物,对髓系肿瘤具有强效抗增殖作用,常用于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及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变的治疗,其通过抑制DNA合成诱导异常造血细胞凋亡,可快速降低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缓解器官浸润症状。

维持治疗的选择:羟基脲作为抗代谢药物,对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具有良好的细胞减灭效果,推荐剂量 20-40mg/kg/d,适用于基因阴性CEL患者的维持治疗,可有效控制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减少疾病复发。本例患者经阿糖胞苷诱导缓解后,予羟基脲维持治疗,短期疗效显著。

关键问题溯源:为何会出现多器官损伤?

CEL 的多器官损伤机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后可释放多种毒性介质,包括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等,这些介质具有强烈的免疫炎症活性,可导致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本例患者出现的肺间质浸润、胸腔积液(肺损伤)、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浸润)、脾大(造血器官受累)均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介质释放的直接后果,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等致命并发症,这也是本例患者病情危重的核心原因。

小结

CEL作为罕见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诊断需结合基因检测、形态学指标及临床特征综合判断,尤其对于FIP1L1::PDGFRA阴性病例,骨髓与外周血形态学检查及多器官损伤证据至关重要。治疗方案需根据基因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选择,基因阳性患者首选伊马替尼,基因阴性危重患者可采用阿糖胞苷诱导缓解联合羟基脲维持治疗,以快速控制异常造血及器官浸润。本例患者的诊疗过程提示,临床医生面对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多器官损伤的患者,需警惕CEL的可能,及时完善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检查,避免误诊误治;同时需重视长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及疾病进展风险。
 
 

考一考你:

本例患者确诊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FIP1L1::PDGFRA 阴性),下列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诊断需满足骨髓原始细胞≥20%(符合急性白血病标准)

B. 首选治疗为伊马替尼 100mg/d 口服

C. 阿糖胞苷可通过抑制 DNA 合成快速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D. 患者出现的消化道溃疡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无关E. 羟基脲维持治疗的推荐剂量为 5-10mg/kg/d

上一期《【寻根溯源】MALT淋巴瘤继发罕见aHUS,如何通过根除病源实现双重缓解?》的答案为C

参考文献

Cruz-Acevedo A K, Pérez-Campos E L, Hernández-Huerta M T, et al. A Critical Case of 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Response to Cytarabine[J]. Case Reports in Oncological Medicine, 2025, 2025(1): 8887007.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18日
申苗苗
成武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是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罕见亚型,以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EC)>1.5×10⁹/L]、克隆性造血异常及多器官损伤为核心特征,年发病率仅0.03/10万人口,男性发病率略高,中位发病年龄约57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消化道、心脏等器官引发严重并发症,且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等疾病混淆,导致误诊误治。
10月18日
杨世忠
阳泉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 肿瘤内科
基因阳性患者首选伊马替尼,基因阴性危重患者可采用阿糖胞苷诱导缓解联合羟基脲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