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仲佳教授:长生存时代,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策略谱写肺癌全线全人群获益新篇章

10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免疫治疗的问世深刻地改变了驱动基因阴性肺癌的治疗格局。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的创新方案,持续刷新着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记录。其中,我国自主研发创新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系列研究在众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4年OS(总生存期)率成功在众多“征战者“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奠定长生存基石,彰显了其推动肺癌全线、全人群长生存获益的强大实力。本期,【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仲佳教授就ICI在晚期NSCLC领域的地位、免疫时代下OS作为肺癌疗效评估的价值,以及未来免疫治疗策略的优化方向发表重要见解,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本期特邀专家---仲  佳 教授

仲  佳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内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学博士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 副主任委员
CACA恶性间皮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秘书
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秘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骨干项目,北京市青苗计划,培育计划等
CSCO 35 under 35优秀选手
医师报第七届医学家年会“十大医学新锐”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Thoracic Cancer杂志编委, Cancers杂志编委。
致力于胸部肿瘤个体化治疗研究,在STTT、JTO、Ebiomedicine、Lung Canc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

Q1、目前,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已成为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临床上,多种ICI凭借多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证据,成为覆盖肺癌全线、全人群治疗的关键力量。那么,您如何看待ICI在晚期NSCLC领域的基石地位?

仲佳教授:目前,ICI已成为肿瘤治疗中尤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肺癌领域,ICI已覆盖从早期至晚期、从一线至后线的多个病程阶段,并已获得相应适应症的批准。纵观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其结果均表明ICI能够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疗法,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ICI为NSCLC的治疗格局带来了重要的改变和进步。其通过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进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反应,即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现有数据显示[1],在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中,即使不进行PD-L1表达筛选,一线免疫联合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可达约20%。而在PD-L1高表达患者中,该比例甚至提升至约40%。这意味着ICI已使相当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迈入长期生存的时代,由此亦足见免疫治疗在推动晚期NSCLC长生存时代到来中的临床价值,为患者带来了持久生存的希望。

值得关注的是,在免疫治疗药物大放异彩之时,我国多个原研免疫治疗药物在III期临床研究中表现优异,现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选项。且相较于进口药物,本土药物还兼具价格优势,进一步提升了药物可及性。其中,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304[2]、RATIONALE307[3]两项坚实的证据累积,奠定其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不可撼动的长生存基石地位。同时,其获批的相关适应症已纳入我国医保报销范围。两项研究结果显示,在长治疗(LTE)人群中,完成≥35周期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4年OS率高达89.3%[2],在晚期鳞状NSCLC患者中,这一数据高达97.5%[3],充分印证长期免疫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为优异的生存获益。

综上,ICI正在推动肺癌治疗向慢病化管理模式迈进。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策略,如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已成为引领肺癌诊疗的革新潮流。我国众多原研免疫治疗药物正不断为全球肺癌治疗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医学力量。

Q2、免疫治疗的问世推动了晚期NSCLC“长生存”时代到来。能否请您谈谈免疫治疗时代下,OS作为衡量临床获益的“金标准”,其将为肺癌领域的临床疗效的评估带来哪些应用价值?

仲佳教授: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是指患者从随机化分组(或开始治疗)至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该指标通常作为临床研究的终点之一,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中位OS,即患者生存时间的中位数,用以评估治疗的总体疗效。此外,还有其他基于时间的OS率指标,如2年、3年或5年OS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长期生存比例。

在肿瘤领域,OS被视为衡量疗效的“金标准”,也是包括我国国家药监局在内的多个药品审评部门高度认可的关键终点。肿瘤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OS能够直接、客观地反映患者是否从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其优势在于客观性强,所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然而,OS也存在局限性,在临床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挑战:一是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二是可能受到后续治疗的干扰。例如,患者在完成一线治疗的临床试验后,若接受了其他治疗,患者OS的延长可能部分归因于后续治疗,这将影响研究人员对初始治疗方案疗效的准确判断。因此,很多临床研究也采用无进展生存期(PFS,从随机化至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作为替代终点。其优势在于能够更直接地反映临床试验治疗方案的疗效,即该方案对疾病控制持续时间的影响。而且PFS也能够较早地提示药物活性,且不易受后续治疗干扰。因此,目前在多项临床研究中,PFS与OS常被共同列为主要终点。

在免疫治疗时代,OS的临床意义尤为重大。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长拖尾效应”, 即免疫治疗一旦起效后会持续起效,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收益。在生存曲线上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治疗组的生存优势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随着肺癌一线治疗领域中多项III期研究OS随访数据更新,“长生存”正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包括3年或5年OS率的提高。这些OS数据意味着部分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实现长期生存,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这正是免疫治疗重塑晚期肺癌治疗格局的革命性体现。免疫时代下的OS,不仅是数字上的改善,该数据更是验证“长生存”时代到来、推动治疗策略变革、指导卫生政策制定以及实现患者高质量生存的核心依据。

Q3、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助力患者从长生存迈向临床治愈。您认为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免疫治疗策略,以提高更多患者的生存率?

仲佳教授:目前,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但在临床实践中免疫治疗策略仍待优化。首先,关于免疫治疗的最佳周期,目前多项研究支持有效患者在2年后停药,但亦有研究比较了免疫治疗时长(1年 vs 2年),允许部分患者在2年后继续用药。但何种策略更优,仍需更多探索。

其次,免疫维持治疗的给药间隔。当前多数研究采用每三周一次的给药方案,但部分免疫药物尝试了每六周的给药方式,并显示出相当的安全性与疗效。因此,是否可采用更长间隔的给药方案以减少患者住院频次,也成为未来探索的方向之一。

再者,如何实施“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也是有待优化的方向。特别是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免疫单药与免疫联合化疗均为指南一级推荐。如何甄别免疫单药治疗的获益患者,以及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人群,后续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也有望更精准地识别可能免疫优势人群,以提期提升生存的患者。目前,为扩大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多种联合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免疫治疗药物及相关适应症获批,一系列新型联合方案也在不断探索当中,包括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联合双特异性抗体、免疫联合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免疫与靶向治疗、双免疫治疗、免疫与肿瘤疫苗、免疫与细胞治疗等组合方式,期待这些探索拓宽免疫获益人群边界,助力更多患者实现长期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Garon EB, Hellmann MD, Rizvi NA, et al. J Clin Oncol, 2019, 37(28):2518-2527. 
2. S. Lu, Y. Yu, X. Yu, et al. 2024 ESMO Asia 632P.
3. Z. Wang, X. Yu, J. Zhao, et al. 2024 ESMO 1323P.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