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少见却关键!乳腺经典型腺样囊性癌罕见肝转移病例的启示

09月2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CCB)是三阴性乳腺癌中一种罕见且独特的亚型,在所有乳腺癌中占比仅 0.06%-0.1%。该癌症预后通常较好,可分为经典型、实体型和高级别转化型三种亚型。其中,经典型最为常见,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最低,转移罕见;而实体型和高级别转化型患者更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本文通过一例乳腺经典型腺样囊性癌出现罕见肝转移的病例,梳理其诊治全过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疗策略及当前管理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对该罕见转移类型的诊疗参考。

病例介绍

患者为 70 岁女性,因“右上腹疼痛 1 个月”于 2024 年 3 月就诊。

乳腺疾病诊疗史

2016 年 2 月,患者因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肿块接受肿块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浸润性癌,遂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可见由双层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的典型筛状结构,外层基底样细胞围绕充满嗜酸性基底膜样物质的假腺腔(图 1A);清扫的 12 枚腋窝淋巴结中 1 枚存在转移,肿瘤大小为 1.2cm×0.8cm×1.6cm。免疫组化结果: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评分为 0、CD117 阳性(图 1B)、p63 阳性(图 1C)、E-钙粘蛋白阳性。结合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病理诊断为 Ⅱ 级乳腺腺样囊性癌。

图 1 乳腺病灶及肝转移灶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A)苏木精 - 伊红染色示典型筛状结构,由双层上皮 - 肌上皮细胞构成,外层基底样细胞围绕含嗜酸性基底膜样物质的假腺腔(原始放大倍数,×200);(B)CD117 阳性(×200);(C)p63 阳性(×200);(D)苏木精 - 伊红染色示少量条索状上皮细胞巢,大小一致,呈腺管状、巢状排列(×100);(E)CD117 阳性(×100);(F)p63 阳性(×100);(G)PR 弱阳性(约 1%;×400);(H)ER 阴性(×400);(I)HER2 阴性(×400)

术后治疗方案:3 周期氟尿嘧啶(500mg/m²)、表柔比星(100mg/m²)、环磷酰胺(500mg/m²)静脉输注联合化疗,序贯 3 周期多西他赛(100mg/m²)静脉输注化疗,每周期 21 天;另接受 25 次局部放疗。

甲状腺疾病诊疗史

2019 年,患者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结果为 Bethesda Ⅵ 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术中见颈气管前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 1.5cm),左侧颈部 Ⅱ、Ⅲ、Ⅳ、Ⅴ 区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 2.0cm),遂追加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左侧峡部附近乳头状甲状腺癌(大小 0.8cm×0.5cm×0.2cm),清扫淋巴结无转移,术后未行放化疗。

肝转移相关诊疗

术后患者常规行胸部影像随访,2020 年 10 月 CT 未见异常,但未行腹部影像学检查。2024 年 3 月腹部 CT 显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灶,部分病灶边界不清,中央见无强化坏死区(图 2A),提示恶性肿瘤转移。行肝穿刺活检,可见纤维组织中少量条索状上皮巢,细胞大小较一致,呈腺管状和巢状生长,提示恶性(图 1D)。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CD117 部分阳性(图 1E)、p63 阳性(图 1F)、PR 约 1% 弱阳性(图 1G)、ER 阴性(图 1H)、HER-2 评分为 0(阴性,图 1I)、E-钙粘蛋白阳性、肝细胞阴性、细胞角蛋白 19(CK19)阴性、甲状腺球蛋白阴性、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阴性。结合临床病史、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确诊为乳腺腺样囊性癌肝转移。

诊疗经过

经多学科讨论,制定晚期乳腺癌挽救治疗方案。2024 年 3 月起,患者接受静脉输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50mg/m²)联合口服卡培他滨(1000mg/m²)化疗,21 天为 1 周期,共 6 周期。

治疗反应:2 周期化疗后,患者右上腹疼痛减轻;2024 年 5 月(2 周期后,图 2B)、7 月(5 周期后,图 2C)复查腹部 CT,评估均为部分缓解;7 月完成 6 周期化疗,10 月随访 CT 显示肝转移灶略有缩小(图 2D),病情稳定,生活质量良好,仍在随访中。

fQ8elgVjZxg9Niut12YlLFf4VZBPJalV.png

图 2 肝脏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
(A)2024 年 3 月:肝脏多发低密度病灶,部分边界模糊,内部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B)2024 年 5 月:2 周期挽救性辅助化疗后,评估为部分缓解;(C)2024 年 7 月:5 周期挽救性辅助化疗后,维持部分缓解;(D)2024 年 10 月:6 周期辅助化疗后,仍维持部分缓解

随访内容:每3个月行腹部 CT(监测肝转移及新病灶)、乳腺 X 线 + 胸部 CT(评估局部复发、转移及肺部受累);每3个月行肝功能、全血细胞计数、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5-3)检测;定期体格检查、症状评估及生活质量评估(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参与)。

讨论

临床特点与诊断要点

ACCB属罕见三阴性乳腺癌,占比 0.06%-0.1%,淋巴结转移率 <2%,远处转移率 2.2%,常见转移部位为肺。2020 年 WHO 将其分为经典型(最常见、转移率低)、实体型、高级别转化型(后两者易复发转移)。病理分级依细胞结构及实体成分比例:Ⅰ 级(无实体区)、Ⅱ 级(实体成分≤30%)、Ⅲ 级(实体成分> 30%,预后差),本例为经典型Ⅱ级,术后出现肝转移罕见。

诊断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ACCB 由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CD117(腔面上皮)与 p63(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共表达为特征(95% CD117 阳性、85% p63 阳性,常见乳腺癌不表达)。本例乳腺病灶符合典型结构与免疫表型,肝转移灶通过排除原发性肝癌、甲状腺癌确诊。

治疗策略与争议

ACCB的治疗目前尚无共识,保乳手术+术后放疗为常规推荐方案,辅助放疗可提升 5 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 4.3%,保乳手术 10 年生存率优于改良根治术;辅助化疗获益不明,部分患者无法获益,且因无 HR、HER-2 表达,对内分泌及常规靶向治疗不敏感。

罕见突变或为靶点:部分 ACCB 存在异柠檬酸脱氢酶 [NADP (+)]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 突变,可用enasidenib、erdafitinib;30% 实体型存在 NOTCH 突变,或为潜在靶点。本例采用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方案,虽有效但存在过度治疗可能,临床需依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方案,且需大样本研究明确最佳策略。

小结

乳腺经典型腺样囊性癌肝转移罕见,但其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医生需警惕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出现的新发症状(如本例中的腹痛),及时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避免漏诊或误诊。在治疗方面,需结合患者病理亚型、分级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的适用性,避免过度治疗。未来需更多研究明确该疾病的生物学特征、转移机制及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Huang X, Ou Y, Tang L, et al. Rare hepatic metastasis in classic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 case report. Oncol Lett. 2025;30(5):495. Published 2025 Aug 25. doi:10.3892/ol.2025.1524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30日
刘蕊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29日
李云龙
磐石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临床病例,获益良多,谢谢分享。
09月28日
吴枫阳
湖北省肿瘤医院 | 消化内科
乳腺经典型腺样囊性癌罕见肝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