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国际神经母细胞瘤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全球顶尖专家共探前沿诊疗策略

09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1日,由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主办的“国际神经母细胞瘤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图宾根大学医院儿科肿瘤学专家Tim Flaadt博士主持,汇聚了全球神经母细胞瘤(NB)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影像学诊断新进展、高危NB的外科治疗策略、创新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管理以及液体活检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前沿分享与互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NB的整体治疗水平。

NB影像学:标准与先进方法

图宾根大学儿科放射科主任Jürgen F. Schäfer教授系统阐述了神经母细胞瘤(NB)影像学诊断的标准方法与前沿技术。NB在位置、大小、生物学特征和转移模式上的高度异质性,使其影像学评估极具挑战性。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局部MRI/CT、胸部X线和123I-MIBG扫描,其中约90%的NB会摄取MIBG。在MIBG扫描基础上加做SPECT/CT,能够融合功能与解剖信息,提升对微小或重叠病灶的检出能力。

Schäfer教授重点介绍了新兴技术如何重塑临床决策。全身MRI,特别是包含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序列,已成为MIBG扫描的重要补充,能高灵敏度地显示肿瘤负荷。他通过一个病例展示了多模态成像的作用:一名患儿在术后,常规的123I-MIBG扫描和全身DWI均提示存在残留病灶,随后采用新型的18F-SiFAlin-TATE PET/MR检查进一步精准定位了所有SSR阳性病灶,包括一个先前未明确的淋巴结。这一系列发现直接促使临床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额外的手术切除和更精准的放疗,最终帮助患儿实现了长期无事件生存。这充分说明,整合多种影像技术能够发现传统方法可能遗漏的病灶,从而根本性地改变治疗方案。在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方面,影像学正向功能化和定量化迈进。ADC值不仅能帮助鉴别肿瘤的分化程度(未分化NB的ADC值通常更低),还能动态评估治疗反应。最后,Schäfer教授展望了新型PET示踪剂的广阔前景,包括性能优于传统MIBG的18F-MFBG、64Cu-GD2抗体,以及图像质量优异且剂量较低的SSR示踪剂。这些前沿技术正推动NB的影像学诊断朝着更精准、个体化的方向发展,为改善患儿预后带来新的希望。

高危NB外科治疗策略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附属医院Steven Warmann教授深入分析了高危NB的外科治疗策略,强调了精准术前评估、多学科协作及手术集中化的核心价值。他指出,高危NB的定义虽在不同研究协作组间(如GPOH与SIOPEN)存在细微差异,但其治疗的复杂性是公认的。Warmann教授强调,影像定义的危险因素(IDRF)并不意味着肿瘤不可切除,而是手术复杂性的标志,需要更精细的手术规划。

针对长期以来关于完全切除(GTR)对预后影响的争议,Warmann教授指出,手术报告的标准化至关重要。为此,SIOPEN、GPOH和COG三大国际协作组联合推出了国际NB手术报告表(INSRF),以统一、规范化的数据取代了以往描述性的手术记录。此外,他分享了德国GPOH国家肿瘤外科审查委员会的关键数据(2019—2023年):在委员会推荐下,由经验丰富的参考中心执行的手术,其GTR率(>95%切除)高达92.8%;而当地方中心遵循建议执行手术时,GTR率为63.6%;若地方中心未遵循转诊建议,GTR率则降至37%。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将复杂高危NB手术集中到高水平中心是提升手术质量和实现GTR的关键。在具体手术策略上,Warmann教授详细阐述了不同部位(胸部和腹部)NB的个体化入路选择。

原发极高危NB的单倍型相合干细胞移植联合抗GD2治疗

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儿科肿瘤学专家Tim Flaadt博士报告了一项创新的治疗策略研究,探索了单倍型相合干细胞移植(haplo-SCT)联合抗GD2免疫治疗在原发极高危NB中的应用。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其团队在复发NB治疗中取得的鼓舞人心成果,即单倍型移植联合达妥昔单抗β治疗,使复发NB患者获得了53%的5年总生存(OS)率和43%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基于此,研究团队将这一策略前移,旨在改善预后最差的患者群体的临床结局。

该前瞻性试验纳入了7名极高危NB患者,极高危定义为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1)遗传学定义的极高危:符合Ackermann等人研究中定义的分子特征(如端粒维持机制激活、RAS或P53通路突变)。(2)诱导治疗无效:尽管经过了化学免疫疗法等强化治疗,其SIOPEN MIBG评分仍大于3。(3)干细胞动员失败:在使用G-CSF+plerixafor后,累计CD34+细胞数仍低于1x106/kg。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所有患者均实现100%植入,中位植入时间为11天,免疫重建迅速,尤其以早期NK细胞的恢复为主。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可控。尽管样本量小,但初步疗效明显:在这一预后极差的患者群体中,5年OS率达到66.7%,5年EFS率为50%。该研究表明,对于原发极高危NB患者,一线采用单倍型相合干细胞移植联合抗GD2治疗是一种有潜力的新选择,值得在更大规模的II期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提升神经母细胞瘤抗GD2治疗效果的“鸡尾酒”策略

香港儿童医院陈志峰教授全面梳理了优化抗GD2免疫治疗效果的多种“鸡尾酒”策略。他指出,尽管目前已有三种抗GD2单抗获批上市,但仍有近半数患者面临耐药或复发,如何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是当前的核心挑战。

陈志峰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多个联合治疗方向:(1)细胞因子联合应用:Chan教授对比了GM-CSF和IL-2的应用。COG方案交替使用两者,而SIOPEN随机试验证明,联合高剂量IL-2并未提升生存率,反而增加了毒副反应。相比之下,一些研究(如MSKCC开展的)中单独使用GM-CSF(尤其是皮下注射)则显示出良好效果,这提示了GM-CSF在激活巨噬细胞方面的潜在优势;(2)诱导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置:St. Jude研究中心将抗GD2抗体前置于诱导化疗阶段,尽管最初担心化疗会杀伤免疫细胞,但实践证明这种策略能改变肿瘤微环境,将诱导结束后的缓解率从传统方案的约20%大幅提升至近70%,从而可能转化为更好的长期生存;(3)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多种细胞疗法可与抗GD2抗体协同。例如,在复发/难治患者接受半相合干细胞移植后,后续接受抗GD2维持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曲线优于未接受该治疗的患者;(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临床前研究证实了PD-1/PD-L1抑制剂以及新兴靶点TIGIT抑制剂,与抗GD2治疗的协同效应。临床上,已有复发NB患者通过PD-1抑制剂联合抗GD2抗体和节拍化疗获得缓解的成功案例。(5)HDAC抑制剂联合:临床前研究显示,HDAC抑制剂伏立诺他能有效调节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增强抗GD2疗效。一项I期临床试验将131I-MIBG、伏立诺他与抗GD2抗体联用,在复发/难治患者中实现了75%的缓解率(CR/PR/MR),且无患者出现疾病进展。(6)多靶点抗体策略:除了GD2,联合靶向其他肿瘤抗原的抗体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如抗CD47和抗DLL3抗体等,但相关毒性问题仍需解决。

SIOPEN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管理指南

法国巴黎Gustave Roussy研究所Pablo Berlanga博士介绍了SIOPEN新成立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工作组正在制定的CNS复发管理指南。CNS转移是NB最罕见且预后最差的复发形式之一。中位复发时间为初诊后1年,且多数发生在治疗期间。

Berlanga博士首先强调了区分“真性CNS转移”与“骨转移伴CNS侵犯”的重要性,前者源于脑实质,后者源于颅骨,两者的治疗策略(尤其是手术的价值)截然不同。基于SIOPEN HR-NBL1试验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该工作组纳入了53例确认的真性CNS转移患者。关键发现包括:第一,诊断时机晚:90%的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而被发现,而非通过常规影像学筛查,导致诊断时临床状态差。第二,约1/3的患者在诊断后数天内因颅内高压或出血死亡。第三,少数长期存活者均为孤立性CNS复发,且都接受了完全手术切除、全脑脊髓放疗和化疗的“三联”多模式治疗。第四,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抗GD2维持治疗并未增加CNS复发的风险。

基于以上发现,新指南的核心在于“快速决策”和“多学科协作”。一旦发现可疑CNS病灶,应立即启动以下流程:紧急处理与评估、分层治疗策略。孤立性CNS复发:推荐采用“手术+全脑脊髓放疗+全身系统治疗”的三联模式。CNS合并全身性复发:优先启动全身系统治疗,根据治疗反应再决定放疗时机。初始无法手术者:应立即开始全身系统治疗,并在2个周期后重新评估手术可能性。该指南的制定旨在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强调多学科紧密合作,改善这一极高危患者群体的预后。

MONALISA:以液体活检监测神经母细胞瘤复发的临床试验

荷兰Prinses Máxima Centrum的Lieve Tytgat教授详细介绍了MONALISA项目——全球首个将液体活检应用于儿科肿瘤临床决策的前瞻性随机试验。该项目旨在解决一个严峻的临床挑战:尽管约半数高危NB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能达到完全缓解(CR),但大部分最终仍会复发,且首次复发后一年内再次发生事件的风险高达50%。当前的随访依赖于每3~6个月进行的影像学和骨髓检查,这些检查不仅有创,且灵敏度有限,常常在出现临床症状时才发现复发,错失了早期干预的良机。液体活检凭借其高灵敏度和无创性,为更早发现复发提供了可能。有研究显示,通过检测血液中的ctDNA/mRNA可在常规影像学发现复发前数月甚至更早检测到分子层面的复发信号。

MONALISA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计划入组150名复发后病情稳定的高危NB患儿,将其随机分配至“标准随访组”和“液体活检监测组”。其主要研究终点是验证液体活检能否比标准影像学检查提前检出复发。该项目将采用一套经过严格验证和标准化的多模式液体活检技术,包括检测ctDNA中的MYCN/ALK扩增、ALK突变及一个包含多个NB相关基因的panel,同时检测mRNA标志物,以实现对微小残留病(MRD)的全面监控。该项目的一大创新是建立了一套数字化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液体活检结果解读和行动指导。MONALISA项目预计将为液体活检在NB复发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提供高级别的证据,有望推动其成为未来的标准治疗,从而根本性地改变NB的随访模式,最终改善患儿的预后。

总结

此次国际神经母细胞瘤线上研讨会全面展示了该领域从诊断到治疗及监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凸显了多学科协作和国际合作在攻克NB中的核心作用,随着影像学新技术、个体化手术策略、创新免疫治疗组合和液体活检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转化,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正迈向一个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WJH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