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年会|彭智教授: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中外胃癌指南存差异,临床实践何以抉择?

09月18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在泉城济南盛大召开。此次盛会汇聚了国内外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肿瘤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与未来方向。【肿瘤资讯】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进行采访,探讨三大胃癌临床实践指南的差异、临床决策的考量以及如何推动中国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彭智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秘书长
《中华医学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获得中华医学会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抗癌协会一等奖等

不同指南间推荐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药物可及性,也存在地区差异。三大指南委员会在政府层面的采纳、临床实践以及不同人群的药物可及性上存在哪些核心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彭智教授:其实,这几个指南从方法学上我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上都是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方法来进行指南推荐。我认为这些不同,更多地是源于对疾病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它们所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其实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正是这些不同的循证医学证据,导致了我们在不同指南间看到了一些区别。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CSCO胃癌指南,其包含的药物相对来讲可能更为丰富。这完全是得益于我们在国内有更多的新药研究,从而积累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我想,这倒不是说大家对于疾病的认知理解有太大的偏差。此外,也存在一些推荐级别的改变,这与不同专家委员会基于现有证据的不同理解有关。以PD-1抑制剂联合治疗中对CPS的应用推荐为例,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我们国家指南的更明确的前瞻性。我们可以回顾几年前,我们对于PD-1和CPS的推荐,其实是更有前瞻性和更准确性的。

近年来,由中国学者牵头的研究成果丰硕,也深刻影响到了国内外的一些临床实践。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面对国内外指南推荐不一致的情形,临床医生在进行治疗决策时应如何权衡与考量?

彭智教授:第一,我们肯定是基于中国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的推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其实这些差异,它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一个“向左走”和“向右走”的问题。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推荐的级别上,或者我们对于某些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考量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的产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证据的来源不同——我们中国的证据来源相对可能更丰富。其次,在我们对这些疾病的理解和认知上,我们非常有信心。因此,我们还是按照我们国内诊疗指南的意见来执行。

展望未来,我们应采取何种策略,以更有效地推动源自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其成为国际指南修订的重要参考依据?

彭智教授:关于这一点,我想还是要积极地进行全球化的临床研究。因为如果我们是单纯基于国内的人群进行研究,那么这样的结果将很难被NCCN或者ESMO指南所采纳。

所以,无论是我们去做注册性的临床研究,还是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考虑纳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入组人群。这样才有可能把我们更多的经验或者更多的数据,推广到全球的人群当中去。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ky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ky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