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WCLC】替雷利珠单抗跨线治疗在晚期NSCLC中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免疫续航策略

09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9月6日至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隆重举行。作为肺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会议汇聚了全球权威专家,共同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
 在此次会议中,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团队的研究“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进展后治疗模式与临床结局分析:基于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入选大会电子壁报展示(EP.11.25)。研究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跨线治疗相比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显著延长了治疗失败时间(TTF)[1]。本次特别邀请到储天晴教授为大家深入解读这一研究结果。

图片1.png

图1 WCLC ePosters 展示

本期特邀专家---储天晴 教授

储天晴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血管靶向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肺癌学院 执行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委会肺癌学组 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学分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 委员
DIA临床科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CSCO理事
CSCO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执笔人

研究背景

替雷利珠单抗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在中国广泛应用2。然而,一线免疫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其二线治疗选择仍显匮乏3。尽管针对ICIs 耐药机制的新型ICIs组合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关键III 期临床试验未能证明显著临床获益,因此亟需更有效的策略4-6;为此,这项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系统收集并分析一线免疫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模式与临床结局,旨在为二线决策提供直接证据。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一项观察性研究,评估接受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进展后治疗模式与临床结局。按照研究的入排标准,收集从2020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接受一线以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治疗后进展并接受二线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终点:治疗失败时间(TTF),定义为从治疗开始到因疾病进展、毒性反应或死亡而停止治疗的时间间隔。次要研究终点: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见图2)

图片3.png

图2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在2020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共有39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了以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191 例符合入组条件患者纳入研究,依据二线治疗方案这些患者被分为三组:基于替雷利珠单抗的跨线治疗组(Tisle-CLT, n=109),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跨线治疗组(OICI-CLT, n=38),以及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组(Non-ICI, n=44)(见图3)。

图片4.png

图3 患者分布

基线特征

在入组的患者中, 49.2%的年龄超过65岁,92.1%为男性,74.3%处于IV期疾病。PD-L1表达水平方面,18.8%的患者PD-L1表达≥50%,35.1%的患者在1-49%之间,而25.7%的患者<1%。其中,三个治疗组基线特征相似。(见表1)
 图片5.png

表1 总人群及各治疗组基线特征

在一线治疗中,87.4%的患者接受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其中55.5%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69.1%的患者在一线治疗中获得了持久的临床获益(PFS≥6个月)。其中,一线治疗方案与最佳缓解情况三个治疗组间相似,一线PFS≥6个月患者在三组分别为63.3%、84.2%及70.5%。(见表2)

图片6.png

表2 总人群和各治疗组一线治疗情况

大多数患者(79.1%)的进展部位少于3个,常见的进展部位包括同侧肺(61.8%)、区域淋巴结(21.5%)、胸腔区域(17.8%)、脑部(11.0%)和骨骼(9.9%);其中,三个治疗组进展情况相似。(见表3)

图片7.png

表3 总人群及各治疗组疾病进展情况

疗效

中位随访6.9个月时,三组中位TTF依次为: Tisle-CLT 组为7.0个月(95% CI:5.2–10.7),OICI-CLT 组为5.1个月(95% CI:3.4–7.7),Non-ICI 组为2.8个月(95% CI:1.8–3.3)。与Non-ICI 组相比,Tisle-CLT组显著降低治疗失败风险(HR 0.42,95% CI:0.24–0.75,P<0.0001),OICI-CLT组同样显著降低风险(HR 0.55,95% CI:0.31–0.96,P=0.02)。(见图4) 

图片8.png

图4 不同治疗组治疗失败时间

基于不同一线治疗获益情况(PFS≥6个月或者PFS<6个月)的治疗失败时间分析显示,在一线治疗获得持久临床获益的人群中(PFS≥6个月),三个治疗组中位TTF 依次为8.1个月、4.9个月、2.6个月。与Non-ICI组相比,Tisle-CLT组显著降低治疗失败风险(HR 0.32,95% CI:0.16–0.64,P<0.0001),OICI-CLT 组具有降低治疗失败的趋势(HR 0.55,95% CI: 0.30–1.02,P=0.03)。在一线治疗出现早期进展的人群中(PFS<6个月),三种跨线策略的TTF未见统计学差异。

基于不同一线肿瘤缓解情况(CR/PR或者SD)的治疗失败时间分析显示,在一线治疗达到完全/部分缓解(CR/PR)的患者, 三个治疗组中位TTF依次为7.8个月、6.0个月、2.0个月。与Non-ICI组相比,Tisle-CLT组显著降低治疗失败风险(HR=0.30, 95% CI:0.13-0.68),P<0.0001),OICI-CLT 组具有降低治疗失败的趋势(HR=0.48,95% CI:0.23-1.00,P=0.03)。在一线治疗仅获疾病稳定(SD)的患者,三种跨线策略的TTF未见统计学差异。(见图5)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图5 治疗失败时间亚组分析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基于替雷利珠单抗的跨线治疗相比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显著延长至治疗失败时间(TTF),尤其适用于一线已获持久临床获益(PFS ≥ 6 个月)或达完全/部分缓解(CR/PR)的患者。后续仍须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储天晴教授点评

与传统治疗相比,免疫治疗存在假性进展和分离反应的特殊反应类型,对于影像学进展但临床症状稳定,不确定免疫治疗耐药的患者在进展后继续原IO方案治疗(IO TBP)可能潜在仍有获益。在III期OAK研究进一步分析中,探索了进展后继续阿替利珠单抗治疗(IO TBP)获益情况。试验组中,51%患者PD后继续接受了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更换其他治疗或无治疗组,IO TBP组OS获益显著


(mOS:12.7 vs 8.8 vs 2.2)8。因此,针对特定人群,IO TBP可能提高生存获益。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基于对免疫治疗特殊反应的认识,影像学进展后,免疫联合跨线治疗是常用方案(占比76.9%),免疫跨线治疗中,不局限于仅IO原方案治疗,临床上采用多种联合的治疗方案增加疗效,其中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是较为常用的跨线治疗方案(占比42%)。


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系列研究,已积累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引领晚期NSCLC进入长生存时代。本次WCLC大会上报道RATIONALE-303研究,用于既往经治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组的5年生存率突破至20.1% 9;在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中,RATIONALE-307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紫衫及卡铂,白紫及卡铂)的4年OS率分别为32.2%和26.0%,显示出持久的生存优势10。在晚期非鳞状NSCLC一线治疗中,RATIONALE-304研究同样证实了替雷利珠单抗的显著生存优势,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4年OS率达32.8%11。从后线到一线, 替雷利珠单抗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全面长生存获益。因此,替雷利珠单抗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成为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方案,并在国内广泛应用。
    

本次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系统收集并分析了一线免疫治疗进展后的治疗模式与临床结局。研究表明,研究显示,采用以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跨线治疗,可较非免疫方案显著延长治疗失败时间,尤其适用于一线已获持久临床获益(PFS≥6个月)或达完全/部分缓解(CR/PR)的患者,为晚期NSCLC一线免疫治疗进展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Tianqing Chu, et al. 2025WCLC, EP.11.25.
2. Reck M, et al. J Clin Oncol, 2022, 40 (6): 586-97.
3. Liu S Y, et al.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20, 29 (12): 1355-64.
4. Moliner L, et al. ESMO open, 2023, 8 (2).
5. Reckamp KL, et al. J Clin Oncol 2022; 40: 2295-306.
6. Reck M, et al. J Thorac Oncol 2022; 17: S121.
7. Leighl NB, et al. Cancer Res 2020; 80: CT289-CT.
8. Gandara DR,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8;13(12): 1906-1918.
9. C. Zhou, et al. 2025 WCLC, P1.11.35.
10. Wang ZJ, et al. 2024 ESMO 1323P.
11. Ma ZY, et al. 2024 ESMO Asia 632P.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6日
汪惠斌
歙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卡马替尼在中国成功获批新适应证,用于治疗携带METex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
09月16日
苗军程
金乡县人民医院 | 肿瘤外科
替雷利珠单抗跨线治疗在晚期NSCLC中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免疫续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