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说文解药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昆教授:从“痛点”到“守护”——戈舍瑞林微球让乳腺癌内分泌长期治疗更“友好”

09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经典药物虽疗效确切,却常受自身理化性质或给药方式的限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利用新型制药技术,对成熟药物进行剂型改良,从而突破其临床应用瓶颈,是现代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期【说文解药】特别邀请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昆教授,以戈舍瑞林微球为例,深入剖析了新一代制剂技术如何通过精准解决临床痛点,实现药物疗效、安全性与依从性的全面提升。

王昆
主任药师

药理学博士,抗肿瘤专业临床药师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药物分析学组秘书
中国药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临床药师专家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委会委员
福建省药学会肿瘤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药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厦门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厦门医师协会临床药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
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

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1.6
曾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优秀临床药师”、中国药学会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药学科普之星”等荣誉称号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王昆教授指出,剂型创新的核心目标,并非简单地改变药物外观或形式,而是从更深层次解决临床应用实际问题。王教授详细对比了传统的戈舍瑞林植入剂与新一代戈舍瑞林微球的差异。尽管戈舍瑞林植入剂应用多年,但其给药方式——使用16G(外径1.6mm)针头进行腹部皮下注射,常为患者带来剧烈疼痛、出血与恐惧感,影响治疗的持续性。此外,戈舍瑞林植入剂在给药周期的始末两端存在血药浓度不稳定的潜在风险。戈舍瑞林微球则通过先进的微球技术,采用了乳化挥发法制备,确保药物的高包封率和稳定释放,使血药浓度在28天周期内更为平稳。更为关键的是,戈舍瑞林微球通过仅为植入剂针头直径一半的21G(外径0.8mm)普通针头进行肌肉注射,避免患者注射疼痛与不适的同时,还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注射部位,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耐受度和依从性。这种剂型上的革新,实现了疗效、安全与患者关爱的“三重守护”,是对传统治疗模式的一次重构。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认为以戈舍瑞林微球为代表的复杂制剂创新,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专家指出,对于需要长期接受内分泌治疗的肿瘤患者,良好的治疗体验与临床疗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能显著减少不适感、简化操作流程的给药方案,是保障患者长期依从性、实现最大化生存获益的基石。展望未来,随着制药技术的持续突破,这类旨在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改良型新药,将为更多疾病领域注入变革力量,从而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理念。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hir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