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三大优势成就瑞戈非尼二线更优选择,TACE联合治疗带来更强证据

02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治疗格局中,一线治疗虽备受瞩目,但其客观有效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仍然有限。绝大多数患者在一线治疗(包括单药、靶免或双免联合)进展后,不可避免地需要进入二线治疗阶段。 然而,当前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选择在临床实践中存在显著挑战:循证依据不足导致的方案选择混乱、一线药物跨线使用的普遍性,以及如何克服耐药、提升疗效的迫切需求。因此,明确基于高质量证据、具备合理作用机制且能改善预后的二线治疗策略,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聚焦于此,深入探讨瑞戈非尼在晚期肝癌二线治疗中的循证地位、独特机制优势及其联合治疗潜力,为优化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在晚期肝癌的临床治疗中,一线治疗(包括单药、靶免联合、双免联合等)的关注度虽高,但其客观有效率仍有限。仅有少数患者(约15-20%) 能通过一线治疗实现完全缓解(CR),绝大多数患者最终会面临疾病进展,需要进入二线治疗。因此,肝癌的二线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极为关键且常见。
为优化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选择,需重点考量以下三方面:

循证医学证据: 当前国内外二线治疗选择存在一定混乱,例如在一线治疗失败后继续使用原方案。尽管这种做法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且患者可能接受,但从严格的循证医学角度看,其依据不足。RESORCE研究为此提供了关键证据,明确证实了在一线索拉非尼治疗进展后换用瑞戈非尼,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这一研究结果是目前肝癌二线治疗领域难得的、高等级的循证医学支撑。
 
作用机制互补: 相比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瑞戈非尼的作用靶点更为广泛。其重要优势在于能够阻断EGFR通路以及与EGFR发生“Cross Talk”的多种下游信号通路。这种多靶点抑制特性,有助于有效克服由单一靶点抑制导致的耐药性问题,为一线TKI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机制上的解决方案。
 
免疫微环境调节: 并非所有TKI都具备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能力。瑞戈非尼在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方面表现突出。其机制部分源于对关键激酶RAF-1(EGFR下游通路的重要节点)的强效抑制,其IC50值更低,意味着抑制效力更强。这种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为潜在的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无论是基于坚实的RESORCE研究证据、克服耐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还是其对免疫微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瑞戈非尼都成为晚期肝癌二线治疗的优选方案。

此外,联合治疗策略也为二线治疗提供了新思路。EASL肝癌峰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一线靶向治疗进展的BCLC-B/C期肝癌患者,采用瑞戈非尼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客观缓解率(ORR)高达62.5%,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1.3%。 这为中国肝癌患者的二线治疗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证据。这意味着,除了瑞戈非尼单药,瑞戈非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如联合TACE)也是重要的选择,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优的临床获益。
 
综上所述,面对晚期肝癌二线治疗这一临床常见且关键的选择,瑞戈非尼凭借其坚实的RESORCE研究循证根基、克服耐药的多靶点机制优势以及独特的免疫微环境调节能力,确立了其在二线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瑞戈非尼联合TACE等局部治疗策略展现出的显著疗效(ORR 62.5%, DCR 81.3%),为患者提供了超越单药的、更具潜力的治疗选择。因此,在制定二线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瑞戈非尼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应用),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功能、体能状态、既往治疗反应及肿瘤负荷等),进行个体化的精准决策,以期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更多联合策略的探索与验证,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格局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