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早期识别与精准管理:申兴勇教授详解地舒单抗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突破

08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骨转移虽不如在乳腺癌或前列腺癌中常见,但一旦发生,往往预示着疾病进入晚期,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针对骨转移患者长期面临的骨相关事件风险高、生活质量下降等临床痛点,新一代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Denosumab)为患者带来强效、安全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能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并发症风险,显示出确切的临床价值。【肿瘤资讯】特邀西安市人民医院申兴勇教授就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诊疗策略以及创新药物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讲解。

申兴勇
教授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肿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委员、肿瘤标志物专委会委员、肿瘤肠病学专委会委员、多原发或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委员
西安市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热疗专委会常委、肿瘤整合服务与健康促进专委会常委、大数据专委会常委、综合治疗专委会委员 、传统医学专委会委员、化疗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
陕西省保健学会肿瘤化疗专委会常委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诊疗专委会常委
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
西安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委
西安癌症康复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委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发生率、病理类型及诊疗困境

申兴勇教授: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不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种发生骨转移率高。数据显示,结直肠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0%~15%左右,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率则分别可高达70%和80%[1,2]。但是结直肠癌的新发人数多,所以总体的基数大,一旦结直肠癌患者发生骨转移,通常意味着疾病进入了更为复杂和进展的阶段,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在临床表现方面,结直肠癌骨转移的特点也有所不同。首先,发生部位不尽相同:乳腺癌好发于肋骨、胸椎;前列腺癌多转移至骨盆和脊柱,而结直肠癌骨转移最常见于脊椎和骨盆部位。此外,骨转移的类型不同:前列腺癌常为成骨性转移,而结直肠癌的骨转移多数呈溶骨性,易造成结构性破坏,进而引发骨相关事件,如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等。骨转移一旦发生,患者的身体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不仅降低日常活动能力,甚至还会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受损。

在治疗方面,结直肠癌骨转移也存在特殊挑战。一方面,由于其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上常未将其纳入常规筛查范围,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另一方面,一旦骨转移意味着患者已处于晚期,身体状态较差,对系统性治疗的耐受性较低,因此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更为精准、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为防止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临床还需积极采用骨保护措施,并借助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提升整体管理效果。

骨转移的系统性评估与综合管理:从早期诊断到多学科治疗

申兴勇教授:首先,病史采集是识别骨转移的重要环节。通过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出现如肌肉软弱无力、食欲减退、便秘、多尿等相关症状,可以为骨转移的早期识别提供线索。

在影像学检查中,常用的手段包括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它对骨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尤其适用于早期筛查,能够发现成骨、溶骨或混合性骨转移灶。此外,X线虽灵敏度较低,但在鉴别溶骨性和成骨性骨损伤方面有独特优势,适用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CT则能较好地反映骨质破坏和软组织侵犯,且能够揭示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对于脊柱转移或神经症状明显的患者,MRI能够在骨髓受累,骨皮质还没累积时便可发现异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ET-CT则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可以提供全身骨转移的详细评估。

实验室检查也是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定期检测血钙水平和碱性磷酸酶,可以帮助发现骨转移。病理学检查作为骨转移的金标准,尽管操作复杂,但在高度怀疑骨转移时,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依然是确诊的有效手段。

对于已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临床管理策略主要分为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两大类。在全身治疗方面,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是骨保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地舒单抗作为RANKL抑制剂,能够精准抑制骨破坏,且其安全性较高、用药便捷,已成为延缓骨相关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手段。除此之外,全身治疗还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抗肿瘤治疗,其也可辅助骨转移治疗。

局部治疗则包括外科手术和局部放疗、微创治疗等。外科手术可以有效恢复功能、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脊柱转移的患者中,微创手术联合放疗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放射治疗也在缓解症状、预防病理性骨折和减轻脊髓压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局限性骨转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能够有效控制病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系统的评估和及时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在骨保护治疗中,地舒单抗展现出了明显的临床优势,成为骨转移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舒单抗优势凸显,展现骨转移治疗临床价值与潜力

申兴勇教授:地舒单抗作为一种新型的RANKL抑制剂,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当前国内外多项指南与专家共识均明确指出,一旦确诊为骨转移,即应尽早启动骨保护治疗。尤其是在骨转移确诊后的3个月内应用地舒单抗,可显著降低骨相关事件(SREs)的发生风险,延缓病情进展[3],为后续系统性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与传统的骨转移治疗手段相比,地舒单抗在延缓骨相关事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作用机制为[4]:地舒单抗与RANKL特异性结合,阻断其与RANKL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功能和生存,从源头上打断恶性循环。在既往研究中,地舒单抗可将首次骨相关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延缓至21.4个月[5]。此外,其独特的作用位点不仅针对成熟破骨细胞,也能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的活化,使其在预防骨质破坏方面更加彻底,更加精准。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地舒单抗同样表现出优越性。通过稳定骨结构、减少骨质吸收,能够有效缓解骨转移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同时,地舒单抗通过延缓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减轻了患者因功能障碍而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地舒单抗在改善患者整体预后方面也展现出一定潜力。其良好的症状控制与骨骼稳定效果,使患者在接受后续化疗、靶向或免疫治疗期间,能够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与治疗依从性,从而为延长患者生存提供了更多可能。

综上所述,地舒单抗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治疗中显现了延缓骨相关事件、提升生活质量及潜在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优势,使其逐步成为骨转移管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应在早期治疗中尽早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正,许宋锋,刘恩瑞,等.中国结直肠癌骨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0,9(03):217-221.
[2] Hernandez RK, Wade SW,  et al. Incidence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analysis of oncology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BMC Cancer. 2018;18(1):44. Published 2018 Jan 6.
[3] Yang Y, Ma Y, She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epidemiologic survey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bone metastatic disease in China. Chin J Cancer. 2016;35:40.
[4] Hanley DA, Adachi JD, Bell A, et al. Denosumab: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t J Clin Pract. 2012; 66(12): 1139-1146.  
[5] Henry  D,  et  al. Delaying  skeletal-related events  in  a  randomized  phase  3 study of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Support Care Cancer, 2014,22(3): 679-68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0日
徐焕成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地舒单抗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突出作用。
08月18日
雷红艳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8月18日
李海志
常州市中医院 | 乳腺外科
地舒单抗在骨转移治疗中的基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