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破局”年轻乳腺癌治疗困境!戈舍瑞林微球创新为年轻HR+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07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及年轻化趋势加剧,35岁以下年轻患者的临床诊疗面临特殊挑战。这类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具侵袭性的病理特征,同时因处于生育年龄阶段,对生活质量、生育功能保护及长期生存获益等方面存在多维诉求,这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标准。其中,卵巢功能抑制(OFS)治疗作为激素受体阳性(HR+)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基石性内分泌治疗手段,其药物选择与治疗策略优化直接影响临床预后。


基于此,【肿瘤资讯】学术平台特别邀请徐州市中心医院乳腺肿瘤诊疗中心主任李昌文教授,就中国年轻乳腺癌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疗难点,以及OFS药物迭代的临床价值等关键议题进行权威解读。

本期特邀专家——李昌文 教授

李昌文 教授
徐州市中心医院

乳腺外科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科副主任 (主持工作)
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乳腺甲状腺疾病研究与临床工作,擅长乳腺癌、甲状腺癌手术及规范化诊疗。擅长乳腺癌保乳、再造、根治手术及微创化治疗及综合治疗

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发表多篇文章
江苏省乳腺癌质控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江苏省医师协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
徐州市医学会乳腺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徐州市抗癌协会肿瘤康复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州市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乳腺癌发病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伴随病理特征复杂性与预后管理高要求的双重临床挑战

中国乳腺癌发病趋势呈现显著年轻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挑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47岁,较欧美国家(如美国64岁)提前约17年1,2,年轻患者比例持续上升,3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7.6%。在此背景下,乳腺癌整体发病率呈增长态势,且年轻人群上升趋势尤为突出3。病理学特征分析显示,年轻患者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表现为预后不良的亚型比例较高(如HR+型占比低于70%,而国外可达80%)4,5,直接导致复发风险增加及生存期缩短6。这种年龄与预后的负相关性,与年轻患者卵巢功能活跃密切相关,为卵巢功能抑制(OFS)治疗奠定了循证基础7,8

年轻乳腺癌患者除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外,还需应对独特的“生活挑战”——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35-50岁占比达62%),其对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的要求显著高于老年患者9,临床研究显示50岁以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乏力、孤独及感知压力的风险增加47%,而强烈的生育意愿(未育患者中78%希望保留生育功能)使卵巢保护成为关键决策因素3,10,11,但化疗导致的不可逆卵巢功能损伤(发生率高达68%)与保乳手术后的复发风险控制(5年内局部复发率较全切高3.2%)形成治疗矛盾,亟需通过个体化诊疗方案在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维护间实现精准平衡9,12-14

OFS治疗为绝经前HR+乳腺癌患者开辟治愈新路径,其临床价值获国际指南一致推荐

李昌文教授指出,OFS治疗作为绝经前及围绝经期HR+乳腺癌患者的基石方案,通过GnRHa药物、手术或放疗阻断雌激素生成,有效解决年轻患者高雌激素状态引发的复发风险7,8,15,16——TEXT、SOFT及STO-5等研究证实,OFS可显著改善中高危患者预后,而MONALEESA-7等晚期解救治疗研究亦将其纳入标准方案7,8,15,17,推动《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明确推荐中高复发风险患者接受含OFS的内分泌治疗,尤其针对需化疗的年轻群体;然而不同OFS疗法各具局限性:手术去势虽能快速降低E2水平,但导致永久性卵巢功能丧失,放疗去势则因20%~30%患者雌激素抑制不足而疗效受限17,相比之下,GnRHa(如戈舍瑞林)凭借与手术相当的雌激素抑制效果及生育功能保留优势成为首选,其疗效已获Intergroup、ZEBRA等研究验证18,19,但传统戈舍瑞林植入剂因生物降解载体后期结构崩解引发的血药浓度波动问题,仍需通过缓释技术优化实现更稳定的治疗输出15,20

技术突破与临床优势并重:戈舍瑞林微球成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李昌文教授提出的理想GnRHa缓释制剂三大核心标准——“工艺先进与质量稳定”、“缓释特性精准可控”及“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良好”,在微球制剂领域经历了四十年的技术积淀后,最终通过戈舍瑞林微球2.0技术平台实现系统性突破。这一技术跨越的关键在于:将理论层面对微观结构的精准认知转化为可量产的工艺控制能力。

早期研究已证实,微球表面形貌直接影响药物释放行为——粗糙或蜂窝状结构会导致药物结晶吸附和高突释风险(图1)21,而理想的圆整球形结构(表面饱满无塌陷、粘连率低)方能确保释放稳定性。基于这一认知,新一代S/O/W乳化挥发法通过创新性构建“水相-油相-固相”三级递释结构实现技术突破:油相作为动态隔离层既阻断了戈舍瑞林多肽链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防止高温高压下水解),又通过精确控制乳化参数使微球形成优化的表面形貌。这种工艺创新使产品关键指标显著提升,包括包封率突破90%、粒径均一(图2)、初始突释率显著下降(图3)22-24

图1.png

图1 典型的粒径不均、结构不致密微球形态21

图2.png

图2 戈舍瑞林微球扫描电镜全景图及横切面图

图3.png

图3 采用S/O/W二代微球制备工艺前后微球在人血浆中突释情况的变化

戈舍瑞林微球通过其独特的缓释特性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单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平稳可控,初始2天内突释量严格控制在2%以下,有效避免了血药浓度急剧波动(图4);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给药28天后仍可检测到有效血药浓度,证实其具有持续稳定的药物释放能力(图5)。这种特性在维持传统GnRHa方案28天给药周期的同时,通过更平稳的药物释放曲线降低了患者个体差异对疗效的影响,从而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22-25。此外,其设计允许多部位肌肉注射的给药方式,有效规避了反复同一部位注射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风险,进一步优化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PK/PD亚组患者首次给药后,血浆中戈舍瑞林在1小时左右出现第1个峰值,浓度为(0.29±0.12)ng/ml,之后戈舍瑞林从微球中缓慢释放,血药浓度较平稳。首次给药28天内药物总暴露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为 138.89 h·ng/ml,初始释放的暴露量 AUC0~48 h为2.52 h・ng/ml,仅占总暴露量的1.8%,这亦证实制剂突释控制良好26

图4.png

图4 戈舍瑞林微球单月剂型人血浆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及药动学参数

图5.png

图5 戈舍瑞林微球与植入剂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另外,戈舍瑞林微球通过高效抑制性腺轴使性激素稳定维持于治疗目标水平(E2≤30 pg/ml),其持续稳定的雌激素抑制作用显著降低逃逸性排卵风险,特别适合卵巢功能活跃的绝经前患者群体24;303研究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与传统植入剂相比,戈舍瑞林微球不仅维持去势失败率更低,在<45岁患者亚组中更展现出优越的E2抑制维持率(第29-85天:92.8% vs 84.3%,图6),提示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可能具有额外临床获益26。这种突破性的剂型创新通过优化药物释放动力学实现了治疗升级,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内分泌治疗选择,有望推动乳腺癌治疗进入新阶段。

图6.png

图6 戈舍瑞林微球与植入剂治疗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303研究)主要结果26
参考文献

1.Jianbin Li et al. JAMA Network Open. 2023;6(6):e2321388;
2.邬昊等,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7): 796-802.
3.Wang X, et al. EClinicalMedicine. 2023 Sep 22;64:102243.
4.Fredholm H,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6 Nov;160(1):131-143;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6) : 387-403;
6.Shin DS,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4 Nov 4;7(11):e2442663.
7.Giovannelli P, et al. World J Stem Cells. 2019 Sep 26;11(9):594-603.
8.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8 March ; 17(3): 614–620.
9.Landscape of young breast cancer under 35 year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s: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YBCC-Catts study).
10.Choi E, et al. Clin J Oncol Nurs . 2022 Apr 1;26(2):155-164.
11.Javan Biparva A, et al. BMJ Support Palliat Care . 2024 Jan 8;13(e3):e528-e536.
12.Ho WJ et al. EMBO Mol Med. 2024 Oct;16(10):2583-2618.
13.Chi YN, et al. Development of protective agents against ovarian injury caused by chemotherapeutic drugs. Biomed Pharmacother. 2022 Nov;155:113731;
14.王世宣.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卵巢损伤的防治策略专家共识.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09):667-670.
1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for Chinese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2024 edition)[J].  2024.
16.npj Breast Cancer (2024) 10:8 .
17.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中华医学杂志 2023 年2 月14 日第 103 卷第 6 期 Natl Med J China, February 14, 2023, Vol. 103, No. 6.
18.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2008, 10(4): 525-534.
19.中南药学,2024,22(9):2460-2465.
20.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 .
21.陈超,樊海丽,蔡志威,等.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缓释微球制剂表征中的应用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22,28(02):132-138
22.Li, Xuebing, et al. Materials Horizons 11.12 (2024): 2820-2855.
23.Qi, Pan, et al.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16.8 (2019): 3502-3513.
24.Wang, **aoyi, and Diane J. Burges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78 (2021): 113912.
25.Yutong, Mao, et al.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a novel goserelin acetate extended-release microspheres in rat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4 (2023): 1125255.
26.邵喜英等.LY01005和诺雷得®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10.3760/cma.j.cn112152-20240126-0005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30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及长期生存获益等方面存在多维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