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地舒单抗用于新诊断MM患者,国际研究证实疗效与安全性双重优势

07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骨破坏、肾功能不全和高钙血症等并发症。约9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存在溶骨性病变,骨相关事件(SREs)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或手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目前,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是预防SREs的主要治疗之一。然而,双膦酸盐存在肾毒性风险,限制了其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已在多种实体瘤骨转移及MM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III期研究旨在评估地舒单抗对比唑来膦酸在新诊断M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肿瘤资讯】特将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疗效相当,安全性更高—地舒单抗或可作为MM骨保护治疗潜在标准选择之一

研究为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纳入来自29个国家、259个中心的1718例MM患者。入组标准为年龄≥18岁、初诊有症状的MM患者,伴至少一处影像学证实的溶骨性病变。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

地舒单抗组: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20 mg + 静脉安慰剂,每4周一次;

唑来膦酸组:静脉注射唑来膦酸4 mg(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皮下安慰剂,每4周一次。
 
两组患者均接受研究者选择的一线抗骨髓瘤治疗方案。随机分层因素包括是否计划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抗骨髓瘤治疗方案、ISS分期、既往SRE史及地区。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首次SRE发生时间的非劣效性;次要终点包括首次及后续SRE发生时间、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安全性终点包括不良事件(AEs)、严重不良事件(SAEs)、肾功能、低钙血症、颌骨坏死(ONJ)等。

在研究入组的患者中,地舒单抗组与唑来膦酸组各859例。主要终点分析显示,地舒单抗在首次SRE发生时间上非劣于唑来膦酸(HR 0.98,95% CI 0.85–1.14,非劣效性P=0.010)。地舒单抗组44%的患者发生首次SRE,唑来膦酸组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首次及后续SRE发生时间上亦无显著差异(RR 1.01,P=0.84)。总生存期方面,地舒单抗组中位OS为49.5个月,唑来膦酸组未达到,HR为0.90(P=0.41),无显著差异。在PFS方面,地舒单抗组中位PFS为46.1个月,唑来膦酸组为35.4个月,HR为0.82(P=0.036),提示地舒单抗可能具有潜在的抗骨髓瘤活性。

安全性分析显示,两组总体AEs发生率相似(96% vs 97%),≥3级AEs发生率分别为66%和67%。地舒单抗组肾毒性事件显著低于唑来膦酸组(10% vs 17%,P<0.001),低钙血症发生率更高(17% vs 12%),但多为1–2级,无死亡事件。颌骨坏死(ONJ)发生率地舒单抗组为4%,唑来膦酸组为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其他常见AEs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肺炎等发生率两组相当。

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地舒单抗在预防SREs方面非劣于唑来膦酸,且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这一优势对于MM患者尤为重要,因为肾功能不全是MM常见并发症,且双膦酸盐的使用受到限制。

此外,地舒单抗在PFS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RANKL通路,间接发挥抗骨髓瘤作用。尽管总生存期未显著延长,但PFS的改善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联合现代抗骨髓瘤治疗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骨保护治疗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并定期监测血钙水平。颌骨坏死发生率两组相似,且多为低级别事件,提示在规范口腔管理下,地舒单抗的安全性可控。

研究结论

地舒单抗作为RANKL抑制剂,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预防骨相关事件方面疗效不劣于唑来膦酸,且具有更好的肾脏安全性,尤其适用于肾功能受损或双膦酸盐不耐受的患者。其潜在的抗骨髓瘤作用也为未来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地舒单抗有望成为MM骨病治疗的标准选择之一,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编者按

该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首先,地舒单抗在预防SREs方面表现出与唑来膦酸相当的疗效,成功达到非劣效性终点,为其在MM骨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肾功能损害是M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双膦酸盐类药物因其肾毒性在该人群中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地舒单抗作为一种不依赖肾脏清除的RANKL抑制剂,填补了当前治疗空白。

此外,尽管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SREs,但地舒单抗在PFS方面的优势亦不容忽视。PFS的延长提示地舒单抗可能通过抑制RANKL通路,间接影响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微环境,从而发挥潜在的抗骨髓瘤作用。这一发现为未来探索地舒单抗在MM系统治疗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然而,地舒单抗治疗过程中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钙和维生素D补充,并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尤其是在治疗初期。此外,尽管ONJ的发生率与唑来膦酸相当,但仍需重视口腔健康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牙科操作,并在治疗前进行口腔评估。

综上所述,地舒单抗不仅在疗效上不劣于唑来膦酸,更在安全性、耐受性及潜在抗瘤活性方面展现出多重优势。随着MM治疗逐步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地舒单抗有望成为MM骨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双膦酸盐不耐受或需长期骨保护治疗的患者群体。未来,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将有助于明确其在不同亚组患者中的最佳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Raje, Noopur et al.,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in bone diseas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The Lancet Oncology, Volume 19, Issue 3, 370 - 38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30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地舒单抗有望成为MM骨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07月21日
张德伟
黄骅市人民医院 | 放疗科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骨破坏、肾功能不全和高钙血症等并发症。约9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存在溶骨性病变,骨相关事件(SREs)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或手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07月21日
张沛志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 血液内科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骨破坏、肾功能不全和高钙血症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