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谭诗生教授:以“协作”为引擎,加速中国肿瘤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07月16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7月5日,备受瞩目的“肿瘤内科临床与转化研究协作组(CTORG)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红霞教授与胡夕春教授联合发起,旨在汇聚全国顶尖的肿瘤内科专家力量,共同推动中国肿瘤治疗领域的高水平研究与转化医学发展。【肿瘤资讯】特邀贵州省人民医院的谭诗生教授,就协作组成立的意义、核心共享资源及未来展望等问题,分享了其深度见解。

谭诗生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肿瘤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专业GCP主任

贵州大学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精确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盆腔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主席(第二届执行主席)、第一届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委员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二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放射肿瘤学组委员

贵州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贵州省职称评审专家库专家
《Frontiers in Oncology》、《Radiation Oncology》、《Abdominal Radiology》Review Editor,《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常务编委、《贵州医药》编委,《中华肿瘤杂志》、《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和《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审稿专家。

众人拾柴火焰高:构建“临床-基础-临床”闭环,推动肿瘤内科规范化与创新治疗

谭诗生教授:非常高兴能见证CTORG的成立。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常常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协作组的成立,旨在构建一个“从临床发现问题,到基础研究验证,再回归临床应用”的闭环过程。这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医、产、学、研”再回归于“医”的完整生态链,其最终目的,是推动肿瘤内科的规范性治疗与创新性治疗,致力于突破我国当前肿瘤治疗领域面临的一些瓶颈,并促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此次协作组依托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强大的基础研究平台及临床转化平台,其成立的核心意义在于,能够集结各协作单位的力量,将更广泛的临床病例资源应用到转化研究项目中。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这种协作模式,我们能够将基础研究中的新理念、好项目更快速地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有力地推动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整体规范化水平。

病例与研究资源共享,加速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进程

谭诗生教授:协作组由王红霞教授和胡夕春教授发起,基于他们中心非常强大的基础科研平台,内部已经孵化了许多需要进入临床验证与转化的基础研究项目。作为协作组的成员单位,我们可以共享的核心资源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临床病例的共享,第二是队列研究病例的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各协作单位可以根据研究需求,快速地将合适的病例纳入到相应的临床研究中,无论是针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科研,还是创新药物的研发,都能高效入组,而对于各协作组成员单位的肿瘤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更快、更多接受新技术治疗的机会。这种资源共享机制,对于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缩短新疗法在临床中验证和应用的时间,从而更快地惠及广大肿瘤患者。

多维赋能:在科研转化、青年人才培养与临床实践中寻求共赢

谭诗生教授:我们对CTORG这一创新的协作模式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基础转化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回归临床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未来,我认为协作组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作为成员单位,我们要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好这个协作平台。其次,在协作过程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将得到极大的促进。通过短期的、长期的进修学习,乃至联合培养博士后等多种形式,青年医生和研究者能获得宝贵的锻炼和培训机会。

再者,协作组将有力带动我们各成员单位的临床科研水平,从而进一步规范我们的临床实践。关键的是,这种强大的组织协作能力,能够让基础研究的课题和项目更快、更好地转化到临床应用中,有效缩短从基础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周期,最终使患者受益。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17日
夏月琴
盐城市第七人民医院(盐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盐城市职业病防治院) | 肿瘤内科
反复学习,既可以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