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BOC/BOA | 分子靶向药物与肿瘤生物学专场:前沿探索,点亮肿瘤治疗新希望

07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备受瞩目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度进展研讨会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会议,于2025年7月4日~5日在南京隆重举行。分子靶向药物与肿瘤生物学专场作为肿瘤生物学与临床研究的前沿阵地,集中展示了多项突破性的早期临床试验成果。本次专场深入探讨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神经内分泌癌(NEC)以及泛癌分子残留病灶(MRD)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精准肿瘤治疗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肿瘤资讯】特此整理本专场的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张力、崔久嵬.JPG

专场主席:张力教授、崔久嵬教授

BL-B01D1:EGFR x HER3双抗ADC,非小细胞肺癌非经典突变的新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云鹏教授汇报的BL-B01D1(Abstract ID: 3001)I期研究,聚焦于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在非小细胞肺癌非经典驱动基因变异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杨云鹏.JPG

杨云鹏教授

当前,肺癌治疗面临诸多未满足的需求,BL-B01D1此前在EGFR经典突变NSCLC中已展现出超过60%的客观缓解率(ORR),为本次研究在非经典突变人群中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研究设计方面,排除了EGFR 19外显子缺失和L858R突变患者,重点关注EGFR 20外显子插入/非经典突变、HER2突变、ALK/ROS1/RET/NTRK融合以及KRAS/BRAF/MET突变等。安全性数据显示,尽管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较高(近80%),但主要为可控的血液学毒性,通过积极管理,导致死亡和停药的比例极低(分别为1.2%和2.4%)。间质性肺炎(ILD)发生率也极低,未见致死性病例。

疗效方面,BL-B01D1展现出令人鼓舞的信号。在78例可评估患者中,总体ORR达到46.2%,mPFS为7个月。尤其在EGFR非经典突变患者中,确认ORR接近70%,mPFS长达10.5个月;HER2突变患者确认的ORR超过50%,mPFS为7.5个月。KRAS/BRAF/MET突变患者PFS达7个月,且部分患者用药时间超过15个月,DOR(缓解持续时间)表现优异。然而,对于ALK/ROS1/RET融合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确认的ORR仅26.1%,mPFS为3.8个月,提示未来需深入探索其耐药机制。总体而言,BL-B01D1为NSCLC非经典驱动基因变异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Obrixtamig:DLL3/CD3 T细胞衔接器,攻克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挑战

杨云鹏教授同时汇报了Obrixtamig(Abstract ID: 3004)在肺外神经内分泌癌(NEC)中的I期研究。

肺外NE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且侵袭性强的罕见肿瘤,预后不佳,二线及以上治疗选择有限。DLL3在NEC中高表达,使其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Obrixtamig作为DLL3/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其作用机制与已在小细胞肺癌中取得成功的Tarlatamab相似。

研究根据DLL3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表达(≥50%)和低表达(<50%)两组。安全性分析显示,Obrixtamig的安全性可控,主要不良事件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3级CRS发生率仅为3%,≥3级潜在的神经毒性(包括ICANS)发生率为5%,总体可接受且可管理。

疗效数据揭示了DLL3表达水平对治疗效果的关键影响。DLL3高表达组的ORR高达40%,显著优于低表达组的3%。高表达患者的mDOR可达7.9个月,而低表达患者DOR较短。这明确指出靶向药物治疗需要精准筛选人群。鉴于其在高表达患者中接近翻倍的有效率(相较于常规二线化疗的~0-25%),Obrixtamig展现出令人鼓舞的临床前景。FDA已授予其快速通道资格和孤儿药认定,预示其在神经内分泌瘤、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MONSTAR-SCREEN-3:全基因组测序驱动的超敏MRD检测,精准预后新纪元

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姣教授分享了MONSTAR-SCREEN-3研究(Abstract ID: 3007)的初步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的个体化ctDNA panel在泛癌分子残留病灶(MRD)超敏检测中的应用。

孟祥姣.JPG

孟祥姣教授

传统的MRD检测方法在ctDNA低脱落型肿瘤中灵敏度不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MONSTAR-SCREEN-3研究通过WGS构建定制化ctDNA检测panel,基线ctDNA检测灵敏度达到100%。新辅助化疗后ctDNA状态与病理完全缓解(pCR)强相关,是可靠的预测指标。

术后MRD阳性率方面,术后一个月阳性率为24.4%,其中60%为超敏水平检出。更重要的是,术后一个月ctDNA阳性与无病生存期(DFS)显著相关:阳性患者的6个月DFS率仅为47.9%,而阴性患者为100%,两者差异悬殊,尤其在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更为明显(20% VS 100%)。这有力验证了超敏ctDNA检测在预测复发风险方面的巨大价值。该研究的成功,标志着超灵敏血液检测方法在癌症精准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推动个体化癌症治疗的发展。

点评与展望:精准医学,共绘肿瘤治疗新蓝图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在评述时指出:本专场的三项研究共同勾勒出肿瘤精准医学的未来蓝图。

范云.JPG

范云教授

BL-B01D1和Obrixtamig等新一代靶向药物,通过创新的作用机制,为非小细胞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等特定基因突变和罕见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显著的临床获益。同时,MONSTAR-SCREEN-3研究在超敏MRD检测领域的突破,为术后复发风险评估和个体化辅助治疗决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工具。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新药的亚组样本量、耐药机制的深入探索、以及与现有疗法的联合策略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超敏MRD检测虽前景广阔,但假阳性过滤和高昂的检测成本是其临床普及和落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未来,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通过更精细的患者分层、多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以及高灵敏度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共同应对肿瘤治疗的复杂挑战。这些早期积极信号无疑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励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继续前行,共同开创肿瘤治疗的新纪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8日
孙超敏
嵊州市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前沿探索,点亮肿瘤治疗新希望
07月08日
戴明
厦门市中医院 | 肿瘤科
肺外NE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且侵袭性强的罕见肿瘤,预后不佳,二线及以上治疗选择有限
07月08日
范艳玲
金乡县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汇报的BL-B01D1(Abstract ID: 3001)I期研究,聚焦于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在非小细胞肺癌非经典驱动基因变异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