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SMO GI | 基于GALAXY和BESPOKE两项研究的回顾性分析揭示ctDNA纳入肠癌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07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结直肠癌(CRC)的术后管理中,精准有效的复发监测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环节。传统上,基于癌胚抗原(CEA)检测和影像学的标准监测(SoC)在预测复发方面效果不一。201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ESMO GI)上,来自美国的N. Arvind Dasari教授口头报告了一项循环肿瘤DNA(ctDNA)用于CRC术后复发监测的研究:该研究基于GALAXYBESPOKE-CRC两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的数据,深入探讨了将ctDNA监测纳入CRC标准监测的临床效用,结果表明ctDNA在识别高风险患者、指导治疗决策以及优化监测策略方面具有颠覆性的潜力。

20250521-180657.png

研究背景与目标:超越传统CEA监测的局限

结直肠癌(CRC)术后监测的主要目标有二:一是及时发现可进行根治性转移灶导向治疗(MDT)的寡转移病灶,以期治愈患者;二是评估患者未来的复发风险。然而,长久以来依赖CEA的监测策略,其在预测生存获益方面的结果不一。

相比之下,ctDNA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液体活检”技术,在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和预测复发风险方面已展现出卓越的性能。本次分析旨在通过两项大型研究的数据,系统性地评估:

  1. 对于ctDNA阳性患者:明确其复发模式,并比较ctDNA与CEA在筛选适合接受MDT患者方面的能力。

  2. 对于ctDNA阴性患者:量化其复发风险,并探索其复发的时间规律。

研究分析了两项大型前瞻性观察监测研究的数据,分别是纳入了II至IV期患者的GALAXY研究,以及仅纳入了II期和III期患者的BESPOKE-CRC研究。这两项研究都使用了基于组织信息的Signatera™检测方法。总体而言,研究共纳入超过3100例II~IV期CRC患者,涉及近15000个检测时间点,两项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两年半和两年。值得注意的是,CEA数据仅在GALAXY研究中可得(表1)。研究评估了术后各监测时间点的复发情况以及接受MDT的比率,根据生物标志物(即CEA或ctDNA)进行分层。

表1. 纳入的两项研究

表1.png

核心研究发现:ctDNA的精准预测能力

1. ctDNA阳性:复发风险的“高能预警”

研究数据显示,ctDNA阳性是复发风险的强烈信号,其预测能力远超CEA。

  • 高MDT率:在监测期间,ctDNA阳性的患者接受MDT的概率是ctDNA阴性患者的近20倍。在BESPOKE研究中,这一比例为22% vs 1%(图1);在GALAXY研究中,II~III期患者的MDT率分别为32% vs 2%,IV期患者为38% vs 9%(图2)。相比之下,CEA升高对MDT的预测价值有限,尤其在IV期患者中无显著差异(图2)。
    1.png

图1. BESPOKE研究MDT结果

2.png

图2. GALAXY研究按ctDNA和CEA分层的MDT结果
  • 快速复发:对于那些术后ctDNA阳性、经辅助化疗短暂转阴后再次出现分子复发的患者,其临床复发速度非常快。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复发都发生在18至24个月内(图3、4),这提示了对此类高风险人群进行密切监测的必要性。
     3.png

图3. BESPOKE研究中术后ctDNA阳性、经辅助化疗短暂转阴后再次出现分子复发的累积复发率

4.png

图4. GALAXY研究中术后ctDNA阳性、经辅助化疗短暂转阴后再次出现分子复发的累积复发率

2. ctDNA阴性:可靠的“安全信号”

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ctDNA持续阴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信号。

  • 极低的复发率:在持续保持ctDNA阴性的患者中,临床复发率极低。例如,在BESPOKE研究中,近千名持续阴性的患者中仅有1.6%(16例)出现复发(图5)。这16例ctDNA阴性患者的临床复发(非分子复发)也发生在18至24个月内。在规模更大的GALAXY研究中,II~III期患者的复发率也仅为4.3%(图6)。IV期患者约16%出现复发,这是可以预料的,因为IV期患者的复发概率要高得多,而且很多复发是发生在术后大约头6个月之内。
     5.png

图5. BESPOKE研究中ctDNA持续阴性患者的临床复发情况

6.png

图6. GALAXY研究中ctDNA持续阴性患者的临床复发情况
  • “18个月安全窗口”:研究强调,对于II~III期患者,如果术后连续18个月保持ctDNA阴性,他们极有可能长期保持无复发状态。这为优化低风险患者的监测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结论与临床启示:迈向个体化监测新时代

本次报告的综合分析清晰地揭示了ctDNA在CRC术后监测中的巨大价值,其结论对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 ctDNA优于CEA:将ctDNA检测加入标准监测,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出最有可能从MDT中获益的患者,其预测能力显著优于传统的CEA检测。

  • 实现风险分层与监测优化:基于ctDNA结果,可以对患者进行精确的风险分层。对于ctDNA阳性的高风险患者,应考虑强化监测和更积极的干预;而对于持续ctDNA阴性的低风险患者,尤其是在术后18个月仍保持阴性的患者,则有潜力安全地降低监测强度(De-escalation),从而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

  • 推动未来临床试验:这些强有力的数据呼吁开展新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以验证在持续ctDNA阴性患者中降低监测频率(如减少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正式确立基于ctDNA的个体化、风险适应性监测新标准。

总之,ctDNA监测正从根本上改变CRC的术后管理模式,引领我们从“一刀切”的传统监测迈向更加精准、高效和人性化的个体化监测新时代。

参考文献

N. Arvind Dasari, Yoshiaki Nakamura, Steven Sorscher,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including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monitoring in standard of care (SoC) colorectal cancer (CRC) surveillance. 2025 ESMO GI, 2O.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Lind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6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