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ICML】Martin Dreyling教授重磅总结:DLBCL治疗版图重绘,精准免疫疗法定义新标准

07月0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8-ICML)于2025年6月17日至21日在瑞士卢加诺(Lugano, Switzerland)盛大启幕。在备受瞩目的压轴环节 “Take Home Message”专场,欧洲套细胞淋巴瘤协作网协调人、德国淋巴瘤联盟主席、慕尼黑大学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医院淋巴瘤项目负责人 Martin Dreyling教授,为全球学者勾勒出一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领域的演进新图谱。【肿瘤资讯】将聚焦本场会议精华,从淋巴瘤分类的统一、分子分型的临床转化、肿瘤微环境的关键作用、以及靶向与免疫联合疗法的实践变革等多个维度,呈现本届ICML的精髓。

Martin Dreyling教授
医学博士、内科学教授

Martin Dreyling教授是慕尼黑大学(LMU)的内科学教授,并担任LMU医院第三内科淋巴瘤项目的负责人。Martin Dreyling教授先后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吉森大学、蒂宾根大学和维尔茨堡大学学习,并在波恩大学、明斯特大学、哥廷根大学及慕尼黑大学完成了临床培训。此外,Martin Dreyling教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研究。
Martin Dreyling教授的学术重点聚焦于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转化基础、细胞周期失调、继发性遗传学改变以及生物学预后因素。同时,Martin Dreyling教授致力于探索创新的治疗策略,包括以B细胞受体(BCR)通路抑制剂为代表的分子靶向疗法和各类免疫疗法。
Martin Dreyling教授在国际淋巴瘤领域担任多项领导职务,Martin Dreyling教授是欧洲套细胞淋巴瘤协作网(European MCL Network)的协调人、德国淋巴瘤联盟(German Lymphoma Alliance)的主席,以及欧洲血液学会(EHA)的执行委员会成员。Martin Dreyling教授在国际同行评审期刊上合作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和摘要。

截屏2025-07-01 21.26.29.png

 Martin Dreyling教授进行精彩分享

淋巴瘤分类的演进与统一

“卢加诺会议(即ICML会议)已超越传统学术平台的范畴,成为凝聚全球共识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Martin Dreyling教授在开场时强调,ICML为全球专家提供了交流思想、达成共识的独特平台。

Martin Dreyling教授回顾了淋巴瘤分类从形态学到分子时代的发展历程,并针对近年来国际共识分类(ICC)与第5版WHO淋巴瘤分类(WHO-HAEM5)并存的局面,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已有明确计划,两大分类体系将在2026年重新统一。”这一共识的达成,预示着全球淋巴瘤病理诊断将回归“同一种语言”,为未来的研究与合作扫清障碍。

DLBCL分子分型的“黄金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实践

本次会议的焦点无疑是DLBCL。

Martin Dreyling教授指出,我们正处在DLBCL分子分型应用的“黄金时代”(Prime Time)。传统的起源细胞(COO)分型(ABC vs. GCB)曾是指导预后判断的重要工具,但多个基于此分型的靶向治疗临床试验并未取得预期成功,这提示我们需要更精细的分子图谱来指导治疗。
 
近年来,基于基因组学的分子分型(如LymphGen、DLBclass)将DLBCL划分为MCD、BN2、EZB等多个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差异的亚群。这些分型虽然复杂,但其临床价值已初步显现:

  • 精准预测靶向疗效:对PHOENIX研究的回顾性分析显示,MCD和N1等特定亚型的患者能从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中显著获益。同样,对POLARIX研究的深入分析也发现,C5亚型患者是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 pola)联合R-CHP方案的主要获益人群。

  • 指导前瞻性临床试验:Martin Dreyling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的GUIDANCE-02研究。该研究是全球首个基于分子分型进行前瞻性、个体化治疗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根据不同亚型为患者匹配BTK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或去甲基化药物。Martin Dreyling教授认为,这类研究代表了DLBCL一线治疗的未来方向。

截屏2025-07-01 21.27.11.png

GUIDANCE-02研究设计示意图

Martin Dreyling教授同时强调,在不同分类系统间建立一个简明扼要的“工作程式”(Working Formulation),是推动分子分型在临床常规应用的当务之急。

肿瘤微环境:解锁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

除了肿瘤细胞自身的遗传学特征,肿瘤微环境(TME)在免疫治疗时代扮演着决定性角色。本届会议的研究揭示,DLBCL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微环境模式:

  1. 正常淋巴结模式(LN-like):富含功能正常的免疫细胞,免疫状态“健康”。

  2. T细胞耗竭模式(TEX):虽有大量免疫细胞浸润,但T细胞功能受损,呈“耗竭”状态,为“炎性/热”肿瘤。

  3.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模式(FMAC):以间质细胞为主,缺乏有效T细胞浸润,为“免疫荒漠/冷”肿瘤。

这些模式对CAR-T、双特异性抗体等免疫疗法的疗效具有显著预测价值。数据显示,具有“正常淋巴结模式”的患者对CAR-T治疗的反应更优,生存获益更佳。这表明,评估TME状态是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优化治疗策略的重要一环。

改变实践:靶向与免疫联合疗法重塑治疗格局

复发/难治性DLBCL:单纯化疗时代终结

“在复发/难治性(R/R)DLBCL领域,单纯化疗的时代已经结束。”Martin Dreyling教授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本届会议公布了三项直接挑战R-GemOx标准二线方案的重磅研究,标志着治疗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1. Pola-R-GemOx:在R-GemOx基础上加用维泊妥珠单抗。研究显示,该方案显著提高了ORR和CR率,并转化为PFS和OS的明确获益。

  2. Glofit-GemOx:使用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 glofit)替代利妥昔单抗,联合GemOx。结果显示,CR率提升超过30%,PFS和OS获益持久且令人印象深刻。

  3. Mosun-Pola(无化疗方案):结合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莫妥珠单抗(Mosunetuzumab, mosun)与维泊妥珠单抗。这项“去化疗”的联合方案,对比R-GemOx,CR率翻倍,PFS获益显著,为不适合或不愿接受化疗的患者开辟了全新路径。

重磅研究结果

免疫疗法持续优化:CAR-T的未来之路

CAR-T疗法虽已成为标准,但仍有半数患者面临治疗失败。会议探讨了优化方向:包括攻击多个靶点的双靶点CAR-T以克服抗原丢失;采用干细胞记忆T细胞等更优的细胞亚群制备CAR-T,以增强持久性并降低毒性;以及推动“学术自研CAR-T”以提升疗法的可及性。

总结与展望

本届ICML会议清晰地勾勒出DLBCL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一个由精准诊断驱动、以免疫和靶向联合为核心的治疗新纪元已然开启。过去以化疗为基石的“一刀切”模式正被迅速取代,未来的治疗范式将建立在对每个患者分子特征和肿瘤微环境的精细解读之上。这不仅是治疗手段的更新,更是从疾病认知到临床决策全流程的系统性重塑。

这一新时代的基础,是诊断语言的标准化。2026年全球淋巴瘤分类的统一,将为国际协作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可比性提供坚实保障。在此之上,分子分型正从前沿研究快步迈向临床应用的“黄金时代”。当务之急是加速建立可靠、可及的检测体系,并形成不同分型系统间的“工作程式”,让精准分型真正成为指导一线临床决策的常规工具,这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先决条件。

治疗策略上,变革的浪潮尤为汹涌。在复发/难治性DLBCL中,基于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的联合疗法已凭借确凿的生存获益,确立了优于传统化疗的新标准。在一线治疗领域,虽然R-CHOP的地位尚未被完全动摇,但以GUIDANCE-02为代表的前瞻性研究和各类“去化疗”组合的探索,正为撼动这一金标准积蓄力量。未来的核心课题,将是如何根据患者的分子亚型和微环境特征,智慧地选择和组合这些强有力的创新药物,以期实现疗效最大化和毒性最小化。

展望未来,卢加诺会议所倡导的协作精神,是推动这一复杂领域持续进步的关键。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仍充满挑战,需要全球研究者、临床医生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突破,两年后的下届ICML必将见证更多创新疗法走向成熟,DLBCL的治疗将全面迈入一个更加精准、高效、个体化的“精准医学2.0时代”。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2日
郭飞
丰城矿务局总医院 | 外科
一个由精准诊断驱动、以免疫和靶向联合为核心的治疗新纪元已然开启。过去以化疗为基石的“一刀切”模式正被迅速取代,未来的治疗范式将建立在对每个患者分子特征和肿瘤微环境的精细解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