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ICML】李志铭教授vsZucca教授:从协同增效到精准治愈——ENKTL治疗范式转换的路线图与展望

06月27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8-ICML)于2025年6月17日~21日在瑞士卢加诺(Lugano, Switzerland)盛大启幕。本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血液肿瘤学精英,为参会者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促进全球血液肿瘤研究的深入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革新。

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以及瑞士南部肿瘤研究所Emanuele Zucca教授围绕结外淋巴瘤的一线治疗策略及未来个体化治疗方向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李志铭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以(共同)通讯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nn Onco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Autophagy, Cell Rep, J Hematol Oncol, Cancer, J Immunother Cancer, Blood Adv等杂志发表文章,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家门诊量第一,荣获“首届胡润中国好医生榜”、“2021年度人民好医生特别贡献”、“2023(第九届)人民好医生”称号

Emanuele Zucca
教授

瑞士南部肿瘤研究所(IOSI)顾问和淋巴瘤部门负责人
IELSG(国际淋巴外淋巴瘤研究小组)联合创始人
ESMO和ASCO的成员

点击视频查看精彩内容

Emanuele Zucca教授:李教授,ENKTL治疗领域近期有诸多进展。其中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联合表观遗传调控(HDACi)方案在R/R ENKTL中表现出色。那么,对于初治ENKTL患者,你是如何评价该联合方案的价值的呢?

李志铭教授: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是一种在中国较为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其发病机制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在过去,针对ENKTL的治疗主要基于含L-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然而,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治疗策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目前,一个极具前景的治疗方向是将PD-1抑制剂与放射治疗等其他模式相结合。由您的团队牵头发起的IELSG50临床试验正是这一策略的杰出代表,该研究旨在探索免疫疗法在ENKTL一线治疗中的应用。而本中心是这项关键研究中入组患者数最多的单位之一。

我们认为IELSG50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也将在本次ICML大会中公布,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Emanuele Zucca教授:我们希望本次公布的研究数据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数据揭示了靶向免疫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在这个治疗策略仍需显著改进的患者群体中,展现了明确的协同增效作用。期望这能成为我们在ENKTL治疗领域共同迈出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亟需深化国际合作的背景之下。

李志铭教授:非常感谢Zucca教授刚刚的提问。请问您如何看待将这些在复发/难治阶段已显示出前景的新型药物整合到根治性意图的ENKTL一线治疗方案?

Emanuele Zucca教授:当前,我们肩负着一项重要职责,即设计并完成一系列针对ENKTL一线治疗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这些试验的核心目标在于,将PD-1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新型药物更有效地整合到一线治疗中,以探索建立无化疗或轻化疗的治疗新范式。

我们必须推动这一变革,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在L-门冬酰胺酶出现之前,采用传统的CHOP样方案治疗ENKTL,其疗效不尽人意。这凸显了探索新型疗法、优化治疗策略的紧迫性。因此,整个学术界必须紧密协作,而我们所有努力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为了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李志铭教授:感谢Zucca教授精彩的回答。最后,考虑到ENKTL及其他结外淋巴瘤的异质性,从更宏观的层面看,Zucca教授您如何评价构建基于生物标志物的ENKTL个体化一线治疗决策体系的意义?

Emanuele Zucca教授:正如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已部分揭示的那样,对疾病亚型和治疗靶点进行精准的遗传学定义,是提升治愈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个人认为,这一核心理念不仅适用于ENKTL或广义的结外淋巴瘤,更应贯穿于整个淋巴瘤领域。

当前,我们已经明确了这一理论方向,但至关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设计严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对这些理念进行验证。这是将个体化精准医疗从概念转化为日常临床实践的唯一途径。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2日
王蕾
江阴市远望医院 | 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7月02日
杜建帅
平遥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07月02日
何作华
嘉鱼县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xxxxxxxxxxx x x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