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田超教授:骨保护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地舒单抗是重要选择

07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统计[1],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仍居第二,死亡率为7.7/10万。骨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可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高达6.6倍,且最常见转移部位是承重骨[2],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骨保护药物作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策略中的核心手段,规范化骨保护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对于提升精准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肿瘤资讯】特邀广东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田超教授,深入探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骨保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优化策略。

田超
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粤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粤北人民医院第二届优秀青年医师
韶关市医学会微创泌尿外科分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
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肾脏外科分会委员
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小儿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泌尿微创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需采用MDT模式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尽管有多种治疗手段,但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您认为当前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存在哪些主要的未满之需?是否有特定的患者群体或治疗环节需要特别关注?

田超教授:前列腺癌骨转移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因为超过3/4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且约50%的患者在初诊时就已发生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多以成骨性骨转移为主,可引起骨代谢异常和骨骼破坏,导致活动受限等症状。此外,约30%-40%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放疗、手术、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SREs),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

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面,如何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转移及SREs,是当前面临的难点。骨保护药物的使用时机和药物选择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争议。此外,如何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超过70%的mCRPC患者会出现骨转移,并继发SRE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mCRPC阶段,推荐在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时即考虑应用地舒单抗等骨保护药物,以降低或延缓SREs的发生[4-6]

精确靶向骨转移病灶,骨保护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正如您刚才所提到的,骨保护药物(如地舒单抗)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SREs。想请您详细介绍一下,骨保护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根据已有的临床研究和数据,骨保护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时机与疗效如何?

田超教授:骨保护药物是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SREs的药物总称,主要包括双膦酸盐和RANKL抑制剂(如地舒单抗)。骨保护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减少骨丢失,提高骨密度,进而减少骨转移引起的SREs发生[7]。具体而言,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通过阻断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等细胞膜上的受体RANK结合,抑制RANKL-RANK信号通路介导的上述细胞分化成熟与功能活性[7]

研究表明,骨保护药物的使用时机与SREs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8],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早期(系统治疗前或4周内)接受骨保护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症状性SREs风险。在LATITUDE研究事后分析中,ADT联合阿比特龙治疗加用骨保护药物,使SREs发生时间延长了7.8个月[9]。这表明,无论是去势抵抗性还是敏感性前列腺癌,均可从骨保护药物治疗中获益。国内外指南[4-6]均提示,只要患者出现骨转移的影像学表现,无论是否存在症状,都应开始应用骨保护药物,并在整个病程中持续使用,以降低或延缓SREs的发生。目前,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的使用时长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10]

对于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若不进行骨保护药物干预,49%的患者将在24个月内经历SRE。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给予骨保护药物治疗,以降低SREs的发生风险[4-6]

疗效和安全性均发挥出色,地舒单抗可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地舒单抗作为一种新型骨保护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来减少骨吸收,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地舒单抗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如何?未来,地舒单抗还有哪些有前景的应用场景?

田超教授:目前,地舒单抗已成为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前列腺癌诊疗指南中推荐的mCRPC患者的首选骨保护治疗药物[5]。除了疗效优异,地舒单抗的安全性也十分出色。地舒单抗主要通过网状内皮系统代谢,不依赖肾脏清除,因此对肾功能影响较小[11]。此外,其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便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保护药物的使用也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长期使用骨保护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不良反应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骨保护药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骨骼保护效果,因此临床实践中通常建议患者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10],以优化治疗效果并预防低钙血症等并发症。

尽管众多研究一致表明骨保护药物如地舒单抗能够有效降低SREs的发生率,但骨保护药物的使用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具体而言,骨保护药物主要适用于所有mCRPC伴有骨转移的患者,其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尚不明确[12]。因此,骨保护药物在mHSPC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总结

骨保护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精确靶向骨转移病灶,这些药物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转移及其相关事件,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地舒单抗作为新型骨保护药物的代表,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也相对较高,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更多福祉。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期待骨保护药物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MDT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也将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WU S, WANG Y, HONG G, et al.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 for detecting patholog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rostate cancer using whole slide imag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diagnostic study [J]. EClinicalMedicine, 2024, 71,102580.
[2] Zhong Y, Valderrama A, Yao JY, 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reating Skeletal-Related Events among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Value Health. 2018 Mar;21(3):304-309.
[3] 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J].肿瘤防治研究,2020,47(07):479-486.
[4] 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随访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04):285-295.
[5] NCCN guideline Prostate Cancer 2025 v2.
[6] 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23.
[7] Tae, Jong Hyun, and In Ho Chang. Investigative and Clinical Urology 64.3 (2023): 219.
[8] Malou CP, Hans MW, Alfons JM, et al. Clin Genitourin Cancer. 2022 Feb;20(1):43-52.
[9] Wataru F, Keiichiro M, Fumihiko U,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4 Mar 4;7(3):e242467.
[10]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23 年 6 月第 17 卷第 3 期
[11] Narayanan P. Denosumab: A comprehensive review. South Asian J Cancer. 2013;2(4):272-277. doi:10.4103/2278-330X.119895
[12] Vale CL, Burdett S, Rydzewska LHM, et al; STOpCaP Steering Group. Addition of docetaxel or bisphosphonates to standard of care in men with localised or 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aggregate data. Lancet Oncol. 2016;17(2):243-256. doi:10.1016/S1470-2045(15)00489-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