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说文解药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鑫教授:从剂型到临床,如何优化乳腺癌治疗体验?

07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乳腺癌治疗日益迈向精准化与个体化时代,药物剂型的革新正逐渐成为提升疗效、优化依从性与患者体验的关键手段。尤其是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人群中,卵巢功能抑制(OFS)作为核心内分泌治疗手段,其疗效实现高度依赖于药物本身的理化稳定性、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患者可及性。本期【说文解药】聚焦2.2类新药的剂型创新与临床转化价值,邀请多位专家,共同探讨新药研发如何更好服务乳腺癌治疗实践。

海鑫
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
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省高层次人才
省预防医学会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专委会主委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常委
哈尔滨市药学会副会长
黑龙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

会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鑫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她在报告中指出,2.2类新药作为基于已知活性成分的剂型改良药物,正逐渐成为我国创新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仿制路径,该类药物通过优化处方工艺或给药方式,实现更优的药代动力学表现和更好的患者使用体验,在保证疗效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安全性与依从性,是药物研发“微创新、大临床”的典型体现。海鑫教授以戈舍瑞林微球为例,强调其依托先进微球技术平台突破传统植入剂局限,具有药物释放更平稳、血药浓度维持更持久、注射更便捷等多重优势。特别是在HR+乳腺癌患者的长期OFS治疗中,该剂型能显著降低治疗中断率并优化患者主观耐受性,已逐步成为临床优选方案之一。

在随后进行的专家讨论中,三位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戈舍瑞林微球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实际使用体会。大家普遍认为,该药物不仅具备与传统植入剂相当的去势效果,其剂型所带来的注射便捷性、用药依从性提升尤为突出。专家指出,微球制剂在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有助于实现更精准的激素控制,同时避免了植入剂在后期可能出现的药效波动。优化的注射装置大幅提升操作便捷性,减轻患者疼痛感与治疗焦虑,显著改善了年轻患者群体的长期耐受性;治疗依从性与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获得同步提升。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类剂型创新在临床路径优化、患者体验改善及资源可及性提升等多个方面体现出综合价值,未来仍有广阔的推广与应用空间。
 
随着乳腺癌治疗理念的不断演进,2.2类新药正以“改良而不简单”的技术路径,为更多患者提供兼顾疗效、安全与体验的治疗选择。【说文解药】也持续关注各类药物的落地实践,推动药物创新真正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ik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