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指南会 | 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疗指南重磅更新

04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春临泉城,智汇济南。2025年4月18日~19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CSCO指南会隆重召开。此次盛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袂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襄学术盛举。
 
4月19日,“肿瘤治疗所致血液系统毒性”专场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分别围绕“CSCO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指南更新解读”、“CSCO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指南解读”进行了专题发言,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肿瘤资讯】特别整理更新要点,以供学习与参考。

CSCO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指南更新解读

近年来,肿瘤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从传统的放化疗逐步拓展至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新兴策略。这些进展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潜在相关的血液学毒性问题同样引发广泛关注。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剂量限制性毒性,常常成为影响后续治疗强度、疗效及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支持治疗,尤其是血液系统的支持干预,对于保障患者持续接受抗肿瘤治疗至关重要。

罗普司亭推荐等级上调,循证基础更为坚实

新版指南中,在“治疗原则与流程”部分,罗普司亭的推荐等级由原Ⅲ级提升至Ⅱ级。该调整依据于一项由李进教授牵头开展的罗普司亭Ⅱ/Ⅲ期临床研究。综合分析整个研究(Part A+Part B)数据,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罗普司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相对于安慰剂组,78.6%的患者完成了1个化疗周期未进行挽救治疗,且后续化疗周期未延迟(≥4天)/减量(≥15%)。

kLXeazSLUz7aACK0401mBf26ht9Wbm6h.png

海曲泊帕治疗路径明确,期待Ⅲ期研究数据

此外,指南还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应用”章节中,更新了海曲泊帕的用药方法。海曲泊帕目前仍为Ⅱ级推荐,其剂量调整方法依据主要来自一项Ⅱ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Ⅲ期研究正在推进)。研究结果显示,海曲泊帕组治疗有效率达6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在接受研究药物治疗14天内,85.7%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并开始第1个周期化疗,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从开始接受海曲泊帕治疗到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时间缩短至中位7.5天(对照组为13.0天)。维持期方面,60.7%的患者顺利完成两个化疗周期,无需调整剂量或接受援救治疗,对照组仅为25.8%。安全性方面,海曲泊帕安全性良好,支持其后续广泛应用。

zBnINjhApQqTxNyY6vNsMFbDmEhFcCt2.png

在二级预防推荐中罗普司亭纳入更高等级

本次更新还对“二级预防”策略做出调整。若上一个化疗周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患者可直接接受rhTPO/rhIL-11(Ⅰ级推荐)或海曲泊帕、罗普司亭(Ⅱ级推荐)进行二级预防;如血小板在50×109/L~75×109/L间,需结合高风险因素判断是否提前干预。
 
本次更新还对二级预防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说明。

oQvz0voDmswKt98120x15jPOPioxIWjl.png

gpmquc04MTmDnuICQpHj6qE2hdYBrahE.png

CSCO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指南解读

整体来看,本次更新首先明确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此外,对于临床中需警惕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其识别与管理依然是本次更新的重点。
 
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周期约为7至14天,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如何保障患者的安全,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在抗肿瘤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中性粒细胞水平,早发现、早干预是降低风险的关键。在细胞因子调控方面,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两个主要机制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一是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提升粒细胞产量;二是直接作用于粒系前体细胞,促进其分化成熟。G-CSF的使用后会呈现典型的ANC(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双峰曲线:第一个峰为骨髓中成熟粒细胞快速释放至外周血所致,第二个峰反映的是造血祖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和成熟的结果。
 
在临床管理中,FN风险评估是核心环节,评估因素主要包括治疗方案、肿瘤类型和患者自身情况。其中,治疗方案具有可调性,因此在评估时应优先考虑方案本身带来的FN风险。

G-CSF的一级预防应用

对于FN高风险患者,或FN中风险且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常规进行FN的预防性干预。

Tyw3FIl3JnesMGfFtlQaBjwbRZrVWMY6.png

CSF的二级预防应用

CSF的二级预防是当前指南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若患者在前一治疗周期中出现FN或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的剂量限制性事件,则下一化疗周期应常规使用G-CSF进行预防。本次更新还对二级预防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说明。

VoNZoK9twX8nGNzfWmVWFmDqa1cxI6bu.png

W4dpNyqjqOmQsz0gMmRbiSbbW5kLRSxS.png

虽然中国尚缺乏大规模本土数据支持,但国际上已有充分证据证实,预防FN、降低其致死风险对于改善整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美国SEER数据库分析显示,在超过160万例肿瘤患者中,接受6周期化疗期间,FN的发生率约为22%,而FN相关死亡率可达8.6%。而G-CSF的使用可将FN发生率降至10%,25%的患者可避免化疗剂量调整,且总生存期可延长约17.5个月。这提示我们,即便使用G-CSF,仍有约十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发生FN,因此治疗期间的动态监测依然十分关键。G-CSF的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安全性总体可控。

治疗性使用G-CSF的路径

 
对于已发生FN的患者,指南也明确了G-CSF的治疗性使用策略。在抗感染路径方面,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参考《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kTciNbeDBFjyshnamvcf86r3Tge6bwSJ.png

本次更新还对加强患者教育和本地化的随访监测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说明。
 
总体而言,新版指南强调“精准化治疗与全程化管理”的理念。本次更新将进一步提升FN的风险管理水平,为保障患者接受足量化疗、提高治疗依从性与生存预后提供有力支持。

结 语

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正成为限制治疗强度、影响预后的重要瓶颈。通过科学的分级干预与个体化管理,我们有望真正实现“保疗效、稳生存”的双重目标,切实提升肿瘤治疗全周期的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木子李
排版编辑:木子李



评论
04月24日
毕丽霞
张家口市宣化区医院 | 内科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指南
04月23日
宣伟
烟台鲁东医院 | 肿瘤科
接受6周期化疗期间,FN的发生率约为22%,而FN相关死亡率可达8.6%。而G-CSF的使用可将FN发生率降至10%,25%的患者可避免化疗剂量调整,且总生存期可延长约17.5个月。
04月21日
丁胜富
达州市达川区中医医院 | 心胸外科
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正成为限制治疗强度、影响预后的重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