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两期手术!天肿专家7小时“精准拆弹”让复发脊索瘤患者免造瘘、零并发症!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骨肿瘤组王国文团队成功为一位骶骨复发性脊索瘤患者实施一期经后路全骶骨切除+3D打印全骶骨假体置换术。该手术具备一期单纯后路手术的高难度特点,同时采用三维建模定制型假体实现精准重建,在7小时内完成既往常需分两期进行的骨盆复杂手术,在多学科协作紧密配合下,实现肿瘤完成切除、精准功能重建、无造瘘、术后零并发症的“精准根治”。该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为复发难治性脊索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也推动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科在精准医学、个性化治疗和术后功能恢复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病例回顾
59岁的王阿姨(化名)来自山东青岛,2023年4月因骶尾部肿物来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经穿刺活检,确诊为脊索瘤。当时王阿姨接受了后路骶尾部巨大肿物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然而在2024年11月,王阿姨出现术区胀痛,再次来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门诊,经检查其肿瘤复发并伴有广泛骨质破坏,累及骶1水平。
极易复发的罕见肿瘤——脊索瘤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骨肿瘤,起源于胚胎时期的脊索残余组织,其年发病率约为0.08/10万人。由于发病较为隐蔽,患者在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较大。在临床治疗中,脊索瘤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手术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骶区脊索瘤位于骨盆深处,与关键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紧密相邻,因此完全切除的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使其成为骨肿瘤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
既往研究显示,骶区脊索瘤术后局部复发率可高达75%,这主要归因于诊断延误、肿瘤体积较大、安全切除边界无法确保,且手术区域涉及直肠、膀胱和骶丛神经等重要脏器和神经的复杂解剖结构等因素。因此,彻底切除脊索瘤对于控制局部复发和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
复发难治性脊索瘤
「难」在哪?
传统术式风险高:对于脊索瘤累及肛门和直肠的患者,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二期手术,即一期先行肠道造瘘手术及骶前区分离解剖,后二期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且传统理念下,多以前后路联合入路方式进行手术,需要在术中调整患者体位。对于患者而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身体负担较重,涉及到多处神经和血管,存在较高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手术操作难度大:对于骶骨肿物巨大伴骨破坏范围广泛、骶髂关节受累的患者,通常需要全骶骨切除并重建,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此外,与初次手术相比,复发性脊索瘤患者因其瘢痕修复和组织黏连,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最难的手术,如何进行?
挑战高难度新术式:为尽可能让肿瘤切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能对腰骶干的功能保留,王国文团队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手术方案,最终决定实施一期单纯经后路全骶骨手术切除重建手术。不过该手术由于技术难度较大,国内少有中心能够开展相关术式的临床工作。
多学科紧密协作:减少出血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关键。为此,团队与输血科、介入治疗科、麻醉科、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紧密沟通,通过术前积极备血、腹主动脉球囊介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精准医疗助力功能重建:考虑到王阿姨的复发肿瘤范围已累及骶1水平,预估完整切除肿瘤后残留骶骨较少。王国文主任基于其骨盆CT数据构建了三维模型,精准划定全骶骨及双侧部分髂骨翼的切除范围,制作患者特异性的手术导板或植入物,采用3D打印定制个体化假体置换的骶骨重建方式,力求最大程度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维持骨盆稳定性,并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
(图中粉色所示为截骨导板放置位置,红色部分为截骨平面)
基于团队以往在骶骨骨盆肿瘤切除术中积累的经验,王国文带领科室的医生们,决定攻克骶骨骨盆肿瘤这一难题。经过反复研究和模拟,找到了手术操作的要点和难点,经与患者及其家属详细沟通同意后,手术得以开展。
手术进行时
手术当日,患者在局麻下先进行了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在麻醉科全力保障下,医生团队以高度的专注力迎投入到这场复杂而精细的考验。术中发现患者肿物与直肠粘连严重,分离过程极为复杂且需谨慎操作,保持肠管完整,没有破损,避免肠道造瘘。王国文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逐步分离粘连组织,这不仅考验着医生的手术技巧,更考验着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对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
经过近7小时的紧张手术,王阿姨的手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一是将肿物完整切除,且无需造瘘,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的生理功能;二是在截骨导板辅助下精准截骨完成全骶骨切除,体现了手术的精细与安全性。三是假体顺利置入术区并固定,且周围脏器未受损伤,确保了手术的综合效果。术后,王阿姨在重症监护科接受治疗2天,未出现肠瘘、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转入普通病房后,她的恢复情况保持稳定,术后12天拆线,复查床旁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王阿姨顺利出院。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