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突破困境:PTCL一线治疗新希望——戈利昔替尼联合CHOP方案探索

02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成熟T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15%。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呈现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1]。目前,PTCL患者一线治疗主要采用以CHOP样方案为基础的化疗。然而,患者初治缓解后仍存在极高的复发风险,生存预后极差。因此,提升一线治疗的缓解深度、巩固和维持疗效,延长缓解时间是改善PTCL预后的关键。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分享两例真实世界病例以展示戈利昔替尼在初治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中的切实临床益处,并特别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进行点评,详情如下。

详情如下

图片1.png

病例1:52岁男性,AITL ⅣB期

病例简介

该患者为52岁男性,2024年7月18日确诊为AITL,Ann Arbor ⅣB期,IPI4分,PIT3分,PET/CT检查结果示全身弥漫肿大淋巴结并FDG代谢异常增高,并脾脏及鼻咽部FDG代谢增高,考虑淋巴瘤,并累及脾脏、鼻咽部;全身骨骼FDG代谢增高,骨髓累及可能。

治疗概览

图片1.png

2024年8月,患者开始接受CHOP+戈利昔替尼150mg QOD方案治疗,虽然前期出现了4度骨髓抑制,但在给予短效升白针处理后,骨髓抑制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截止随访,患者仍维持血项稳定。经过治疗,患者的中期和末期疗效评估均为完全缓解(CR)。PET/CT检查显示,原全身多部位高代谢肿大淋巴结均已消失,全身未见明显肿大FDG代谢增高淋巴结,其他受累部位也均恢复正常,Deauville评分均为1分。

图片2.png

图1.病例1的PET/CT检查结果

病例2:67岁男性,AITL ⅢA期

病例简介

患者为67岁男性,2024年8月23日确诊为AITL,Ann Arbor ⅢA期,IPI3分,PIT2分,中高危,PET/CT检查结果示双颈部Ⅳ区、双侧锁骨上、双肺门及纵隔各区、右侧心膈角、左侧肋膈角、肝门区、胰周、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结合病史,不除外淋巴瘤累及病灶;脊柱退行性变;头、颈、胸、腹部和盆部其余部位未见明确代谢异常增高病灶。

治疗概览

图片3.png

2024年9月,患者开始接受CHOP+戈利昔替尼150mg QOD方案治疗,虽然出现了3度骨髓抑制,但及时给予了短效升白针处理,并在后续治疗过程中使用长效升白针进行预防,整体安全性可控,患者耐受性良好。中期疗效评估显示,患者达到了CR。PET/CT复查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原双颈部Ⅳ区、双侧锁骨上、双肺门及纵隔各区、右侧心膈角、左侧肋膈角、肝门区、胰周、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现已不明显(Deauville综合评分为1分);脊柱退行性变,同前,头、颈、胸、腹部和盆部其余部位未见明确代谢异常增高病灶。

图片4.png

图2.病例2的PET/CT检查结果变化(从基线到中期评估)

张薇教授用药体会分享

张薇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1995年8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2000年开始从事血液内科专业
2002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6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

AITL是PTCL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特征,进展快、侵袭性高。一线治疗后复发难治率高,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治疗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戈利昔替尼是全球首款针对PTCL的口服JAK1高选择性抑制剂,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JACKPOT8 B部分研究[2]显示可评估患者88例,戈利昔替尼150mg QD单药治疗的总缓解率(ORR)达44.3%,CR率达23.9%,高缓解转化为长生存,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到20.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突破2年,达到24.3个月。且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亚型中,包括PTCL非特指型、AITL、NK/T 细胞淋巴瘤等,均观察到较高的肿瘤缓解。

基于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R/R) PTCL的高缓解和长生存结果,在上述两个病例中,我们采用了戈利昔替尼联合CHOP方案治疗一线AITL患者,以期待进一步提升一线患者的缓解深度。从治疗反应来看,在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戈利昔替尼,增强了抗肿瘤疗效,带来了快速且深度的缓解,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这种联合方案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也令人满意,戈利昔替尼150mg QOD剂量下,通过合理的支持治疗,能够有效管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此外,戈利昔替尼的口服给药方式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便于长期治疗管理。

综上所述,戈利昔替尼在初治PTCL患者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周道斌教授点评

周道斌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国免疫学会 理事
《中华血液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肿瘤,侵袭性强且预后极差。数据显示,PTCL一线CHOP或CHOP样方案治疗后,仅有约30%~50%的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缓解,约70%的患者最终仍会面临疾病复发或难治;而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位OS仅5.8个月,3年OS率低至21%[3]。这反应了当前PTCL治疗的现状:  

1. 缓解深度不足:传统CHOP方案难以实现深度缓解,易复发;  
2. 疗效难以维持:治疗后易出现耐药或进展 ;
3. 生存期短:患者长期生存获益有限;

因此,如何提升一线治疗的缓解深度,巩固疗效并延长生存,成为PTCL治疗的核心挑战。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在传统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新药(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但多数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ECHELON-02研究是少有的成功案例,但也只对CD30+的PTCL患者生存有所改善,并未覆盖全亚型患者[4]。然而,其他新药(如罗米地辛、来那度胺)联合CHOP的研究均未达预期终点。PTCL的高度异质性导致单一靶向药物难以覆盖广泛人群,亟需更普适、强效的新型治疗方案。 

戈利昔替尼作为全新作用机制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在R/R PTCL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单药治疗R/R PTCL患者的ORR达44.3%,中位DoR达20.7个月,中位OS达24.3个月,显著延长生存[2]。  

结合上述两例病例,我们可以看到戈利昔替尼在初治PTCL领域的广阔临床应用潜力。这两例初治AITL患者接受戈利昔替尼联合CHOP方案治疗后均快速达到CR状态,这无疑为PTCL的治疗带来了新曙光。戈利昔替尼150mg QOD的剂量,联合CHOP方案,安全性较好,并未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出现停药或剂量调整,进一步验证了该联合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

尽管PTCL治疗仍面临重重挑战,但戈利昔替尼等创新药物的涌现,正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我们期待PTCL治疗迈入“深缓解、长生存”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VoseJ, ArmitageJ, WeisenburgerD. International peripheral T-cell and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study: pathology findings and clinical outcomes[J]. J Clin Oncol, 2008, 26(25):4124-4130. DOI: 10.1200/JCO.2008.16.4558.
[2] Saburi M, Sakata M, Okuhiro K,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tirabrutinib for relapsed Bing-Neel syndrome following high-dose methotrexate and craniospinal irradiation. J Clin Exp Hematop. 2022;62(3):181-186.
[3] Lansigan F, Horwitz SM, Pinter-Brown LC, et al. Outcomes for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atients after Front-Line Therapy from the COMPLETE Registry. Acta Haematol. 2020;143(1):40-50.
[4] Horwitz S, et al. The ECHELON-2 Trial: 5-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3 study of brentuximab vedotin with chemotherapy for CD30-positive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Ann Oncol, 2021 Dec 15; S0923-7534(21)04875-4. doi: 10.1016/j.annonc.2021.12.002.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Zik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