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EST of WCLC 2024:精彩亮点一网打尽!

10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10月20日,BEST of WCLC中国会议在上海召开,汇聚了众多肺癌领域的专家学者。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还为中外专家提供了一个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莅临现场的嘉宾和与会同行们积极互动、深入讨论,在思想盛宴中尽显真知灼见,碰撞出智慧火花。【肿瘤资讯】特别整理本次大会中肺癌领域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与精彩讨论,以飨读者。

免疫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免疫治疗专场的主题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围术期免疫治疗的进展和探索等。随后的问答与讨论环节中,与会者们踊跃地向专家提问,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氛围。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与帕博利珠单抗相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在晚期NSCLC中的疗效具有临床意义上的显著改善。

依沃西单抗1.png

依沃西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相比具有显著的疗效提升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乐秀宁教授:这一进展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我们团队发现KEAP1/STK11突变阳性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预后相较突变阴性患者更差。那么,是否有生物标志物方面的分析可以筛选依沃西单抗应用的患者群体?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VEGFR-2抑制剂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对STK11突变阳性的患者比突变阴性患者效果更好,可能对相关研究有所提示,但仍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乐秀宁教授.png

乐秀宁教授

周彩存教授.png

周彩存教授

CM77T.png

CM77T和 CM816试验中根据PD-1表达水平的亚组分析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钟文昭教授:在CM77T和 CM816试验的患者水平数据分析中,PD-L1阴性患者相较PD-L1阳性患者在围术期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应该如何解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这提示我们对PD-L1阴性患者进行全程治疗可能会更好,但目前尚缺乏数据解释和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PD-L1阴性患者通常预后不佳,术后辅助免疫治疗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地改善生存。

周彩存教授:PD-L1阳性患者是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的群体,所以患者疗效反应持续甚至漫长,而PD-L1阴性患者获得的缓解并不持续,术后的免疫治疗或可起到刺激作用,进而表现出改善生存的效果。

JJ2A0333-opq3259006500.jpg

钟文昭教授

吴楠教授.png

吴楠教授

胡洁教授.png

胡洁教授

其他与会医生:传统化疗在新的联合治疗策略中的贡献越来越少,毒副作用却很大。如今传统意义上的化疗在围手术期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否仍必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chemo-free”的想法非常好,但目前ADC类的化疗药物仍有很好的前景,或许可以获得肺癌治疗领域的“终身成就奖”。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chemo-free”的治疗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

周彩存教授:小部分群体可能不需要化疗,但对于更多肺癌患者来说,化疗仍是必须的。 

张力教授.png

张力教授

靶向治疗:精准施治仍是重点

靶向治疗领域的内容涵盖阿美替尼维持治疗、BAY 2927088在HER2突变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伏美替尼用于EGFR PACC突变晚期患者的研究报告结束后的问答与讨论环节中,精彩讨论层出不穷。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BAY 2927088对HER2 YVMA插入突变的患者效果更好。

her2亚组分析.png

BAY 2927088研究中的亚组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未来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根据HER2突变的不同亚型探索不同的治疗方法?

乐秀宁教授: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并没有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那么多样化,最常见的YVMA插入突变占据了70%的比例,分型并不复杂,可能只需要区分YVMA突变和其他突变即可。

王洁教授.png

王洁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继国际上关于晚期NSCLC奥希替尼巩固治疗的LAURA研究之后,国内于金明院士团队也做了同类型的阿美替尼维持治疗研究,也就是今天分享的POLESTAR研究。如何看待两项研究的意义?

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我们过去对局部晚期NSCLC放化疗后患者采用的是度伐利尤单抗维持治疗,依据是PACIFIC研究,这项研究并没有区分驱动基因阳性和阴性的患者。而我们现在的理念是驱动基因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一定要区分开进行个体化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LAURA研究和POLESTAR研究,给优先选择靶向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这两项研究不仅回答了如何对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进行更精准的靶向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复发和转移,还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POLESTAR.png

POLESTAR研究背景

程颖教授.png

程颖教授

韩宝惠教授.png

韩宝惠教授

罕见靶点:潜在的治疗新方向

罕见靶点专场介绍了包括HER2突变、MET通路异常以及KRAS G12C突变等相关的靶向治疗最新进展。分享结束后,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罕见靶点驱动性不够强,相关药物进入一线治疗时是否能走联合治疗路线?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靶向KRAS等罕见靶点的药物虽然疗效尚未达到预期,但已经带来了突破。当前罕见靶点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中已经开始采用联合治疗策略,如纳入经其它TKIs或ADC治疗的患者,这提示我们应从整体治疗过程的角度来评估药物的应用。此外,KRAS抑制剂未来可以优先选取什么样的组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KRAS抑制剂联合化疗、VEFR抑制剂或免疫治疗都可行,但需要平衡疗效和安全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夏旸教授:KRAS/KEAP1/STK11是常见的共突变,最新研究显示,KEAP1对CTLA4抑制剂来说是预示疗效好的生物标志物,或可给KRAS突变患者的免疫抑制剂选择提供思路。

KRAS共突变.png

KRAS G12C最常见的共突变

王慧娟教授.png

王慧娟教授

崔久嵬教授.png

崔久嵬教授

董晓荣教授.png

董晓荣教授

夏旸教授.png

夏旸教授

中国研究:基于临床应用的探索

该专场中,专家们基于治疗药物的选择以及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在问答与讨论环节,在场嘉宾基于药物研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乐秀宁教授:EGFR TKIs和PD-(L)1抑制剂都存在种类太多的情况,临床上如何选择?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何雅億教授:需要关注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有无脑转移、肝脏功能状况等,综合安全性数据考虑用药方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可以作为选择用药的参考,也可根据不良反应来选择。

何雅億教授.png

何雅億教授

任胜祥教授.png

任胜祥教授

HR20013作为一种混合了罗拉匹坦和帕洛诺司琼两类止吐药物的国产新型静脉注射制剂,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HR20013.png

HR20013简化用药流程

乐秀宁教授:这项研究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有重要意义,可以简化治疗过程、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王慧娟教授:基层医院的药物管理还不到位,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HR20013的易用性可惠及更多患者,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治疗模式。

新兴疗法:从基础到临床,未来可期

新兴疗法专场报道了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魔法子弹”ADC类药物的最新进展。与会专家们针对靶点基因异常机制进行了讨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彩莲教授:HER2过表达和突变机制不同,靶向HER2的ADC在不同基因异常的亚群中临床疗效是否会有差异?

韩宝惠教授:本场提到的MET和HER2异常都有三种形式,包括跳跃性突变、扩增和过表达。从现有数据来看,突变的靶向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同样的治疗对扩增和过表达患者的作用就差一些,应根据机制分开研究。

王彩莲教授.png

王彩莲教授

小细胞肺癌:通往希望的曲折道路

该专场与会嘉宾针对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后线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Tarlatamab是一种靶向DLL3和CD3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据报道,DLL3在SCLC中的表达可高达97%。

tarlatamab.png

Tarlatamab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背景

大连大学附属医院刘基巍教授:Tarlatamab的疗效是否与DLL3的表达水平有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引起基因高表达和扩增的原因非常多,需要深入挖掘DLL3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明确Tarlatamab的获益人群。

TYY_6649-opq3260223267.jpg

刘基巍教授

WechatIMG739.jpg

姚煜教授

I-DXd和HS-20093均为靶向B7-H3的ADC。

研究设计1.png

I-DXd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2.png

HS-20093研究设计

韩宝惠教授:这两项药物的研究中都没有纳入以安罗替尼作为三线治疗药物的患者,未来是否有可能在三线治疗中取代安罗替尼?

河南省肿瘤医院马智勇教授:需要进一步比较几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HS-20093的疗效和B7-H3的表达水平并没有相关性,而ADC药物在没有靶点水平支持时,不良反应可能会增加。

韩宝惠教授:在与度伐利尤单抗联合进行维持治疗的药物中,安罗替尼的数据与Tarlatamab相似,需进一步明确哪种联合治疗策略更为有效。

TMY_0819-opq3260396389.jpg

马智勇教授

结语

大会尾声,周彩存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发表了总结性致辞。他表达了对未来肿瘤治疗药物研发的殷切期望,希望国内能够不断涌现更多、更优秀的治疗方案。他鼓励大家不要仅仅满足于模仿("me too"),而应该追求超越("me better"),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周教授还强调了在靶点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的重要性。他指出,靶点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要深入探究不同靶点组合的科学意义,避免盲目地将不同靶点进行简单的组合(“拉郎配”)。同时他呼吁到,临床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立足于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要避免重复进行那些缺乏价值的试验,以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够真正推动医学的进步。

在 BEST of WCLC 2024 的精彩亮点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前沿研究的汇聚与分享,更感受到全球肺癌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与创新。此次会议的讨论与发现,将为未来的诊疗方案和研究方向指明道路。期待在下一届会议上再度相聚,共同推动肺癌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丹忱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丹忱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