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名家专访】周进教授:肺癌少见靶点的诊疗革命和未来展望

09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分子检测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少见/罕见靶点被识别,并成为肺癌诊疗的重要靶点。尽管这些靶点的突变频率不高,但由于患者基数庞大,受影响的患者群体依然数量巨大。目前,不同于经典突变肺癌拥有多种治疗方案,针对少见/罕见靶点的药物仍难以满足巨大的临床需求。【肿瘤资讯】特邀四川省肿瘤医院周进教授分享少见靶点肺癌的诊疗挑战、药物研发的进展,以及未来可能涌现的创新治疗策略。

周进 教授
主任医师,研究员,肿瘤学博士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特需一级专家
肿瘤内科副主任. 兼胸部肿瘤内科一病区主任.原医务部部长
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研究生导师
意大利皮尔蒙特东方大学,马焦雷大学访问学者
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CSC(美国华盛顿大学)支持
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青年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常务委员
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主持中央高校科研基金、省科技面上项目、CSCO重点课题等
研究课题多项,以第一/通讯发表SCI论著多篇,最高IF10.75,
主编副主编专著4本,以骨干参与制定爱思唯尔中国肺癌临床路径

少见靶点不少见,亦有获得长生存的机会

周进教授:肺癌临床诊疗中,部分少见或罕见基因突变患者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即使突变率为1%的患者,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在患者中也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临床中常遇到一些ROS1、BRAFV600E、MET14跳突患者,初诊时已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远处转移,例如脑、肝脏、多发骨转移等。在既往化疗治疗的时代,这类患者总生存期不超过一年。随着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的进展,驱动基因阳性患者首次治疗时通常优先采用对应的靶向药物,耐药后再采取化疗、免疫等治疗手段。目前大多少见或罕见突变NSCLC患者的生存可达到2~3年甚至5年以上,就是个性化治疗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生存获益最大化的真实写照。

少见靶点突变肺癌研发、诊疗挑战颇多,个体化方案护卫患者生存

周进教授:少见靶点与常见靶点不同,在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的开展阶段均面临重重限制。首先,少见靶点的发现和确认需要更多的临床前研究去阐明,找到驱动基因或者靶点后,如何应用准确的检测方法识别患者,在研究设计和入组等方面也会遇到诸多挑战和局限性。罕见或少见靶点的药物探索举步维艰,需要多中心的集体协作共同推动。

对于少见或罕见突变患者临床诊疗的挑战亦与常见靶点不同。首先是患者的精准检测和诊断,例如如何通过精准的基因检测手段确定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其次是全程管理,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观察以及时监测患者疗效和耐受性,尽早识别耐药的发生。耐药后需进行二次活检,明确耐药突变以进行靶向“接力”治疗,或者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基于个体化的考量,为患者带来最大化的生存获益。

临床需求远未被满足,肺癌少见靶点未来研发道路且长

周进教授:药物研发除遵循科学规律之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模式。第一,需加深对基因层面的了解,识别基因改变对肿瘤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是进行药物研发和迭代的基础。

第二,需要不断地药物迭代提升靶向治疗的疗效。例如,一代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后会出现疗效、优势人群以及可能的耐药或者安全性问题。基于这些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去接力研发二代、三代甚至四代的药物,以克服一代靶向药物地不足。第三,关注新药和创新药物组合的研发,比如ADC类药物涌现如火如荼,不同治疗药物的排兵布阵和组合各显神通。未来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会在常规或更广泛受众群体中进行探索,可能会为这类患者带来新的诊疗模式和希望。针对少见或罕见靶点的患者,临床医生需要为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随着获批的药物越来越多,武器越来越多,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难度亦越来越大。指南中或许有多种可选药物,但对于患者而言,最佳的治疗手段可能只有一个。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