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都孟仪博士:一波刚平,一波又起-CAR-T 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一例

07月14日
作者:都孟仪
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第八届“35under35“入围名单已公布,共108位青年肿瘤医生将继续参与第二轮风采展示,展示青年医生的风采!第二轮为临床规范,候选人自行准备一份高质量病例进行规范化撰写,现进行集中展示,供各位品评!如您喜欢,请不吝点赞或分享,让更多的医生同道看到!
同时,您也可以滑动至文章底部,为病例作品评分!
都孟仪
主治医生 医学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
中华医学会青年科技奖(排名第五)
主持省部级基金1项,参加国基金重大项目1项,原创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
从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疗,尤其是CAR-T细胞治疗。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华血液学论文2篇。

都孟仪-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PPT_00.jpg都孟仪-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PPT_00(1).jpg

指导老师点评

梅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本病例聚焦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策略。首先,病例突显了CAR-T细胞治疗在对抗血液恶性肿瘤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在处理复发或难治性疾病方面。然而,CAR-T治疗的副作用,尤其是血液毒性,成为了治疗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后出现了难治性血小板减少,表现为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和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升高。病例分析提供了对CAR-T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特见解,并探讨了使用标准ITP治疗策略(如IVIG和rhTPO)来管理这些副作用的可行性。
案例的成功治疗也展示了个体化医疗的重要性。每位患者的治疗反应可能因其生物标志物的差异而异,这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精确监测和调整。例如,对血小板自身抗体的监测和TPO水平的评估对于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同时,对于ITP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CAR-T细胞治疗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确切联系。
总之,这个病例为处理CAR-T细胞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副作用——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实用的治疗策略,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综合生物标志物监测的必要性。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提高CAR-T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结果。

大众评分

考核规则:
1.在大众评审考核期间(7月22日-7月28日)每位大众评审对每位选手的作品仅可进行一次打分
2.评分维度:病例内容是否包含基本信息、主诉和现病史记录、既往史和个人史、体格检查记录、影像资料及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计划等;且病例隐藏患者个人信息,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
请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对选手作品进行评分,如发现对选手多次恶意打低分行为则取消考核资格同时评分无效。
因作品均为医学专业内容,仅限肿瘤医生APP完善信息且为医疗相关身份的用户参与本次考核。如您暂未完善信息请点击下方“去完善信息”按钮进行完善。

投票将会移到这里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35under35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