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一届乳腺肿瘤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探索计划培训班圆满落幕

06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6月15日,第一届乳腺肿瘤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探索计划培训班在首都北京盛大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旨在为乳腺癌领域青年学者提供展示才华、合作交流的学术平台,会议中30位优秀青年医生携科研成果参与比赛,最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王施元医生摘得桂冠,获得了评委专家的肯定。以下为大会内容整理。

大会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李星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对党和人民的郑重承诺。医学教育是医学事业之本,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术交流则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的重要途径,本届乳腺肿瘤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也是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持的众多学术交流项目之一。乳腺癌的防治是医学界重要课题,此次学术论坛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会议议程丰富,参与学生众多,体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对此次会议的重视。希望参会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创新思维,探讨前沿发展方向。

image001.jpg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钟梅教授则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不仅致力于肿瘤临床诊治与前沿研究,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不断追求卓越,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聚焦肿瘤研究前沿,培养了多位顶尖肿瘤学人才,并与多个国际医疗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本次会议得到各方大力支持与响应,参会的学生是我国乳腺肿瘤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期待各位学生在会议中充分展示学术成果,参与学术讨论。

image002.jpg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靖教授也表示,乳腺癌每年影响着全球数百万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乳腺癌的复杂和多样性使得诊疗成为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乳腺癌领域高层次人才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培养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青年学者才能推动乳腺肿瘤研究和实践的不断进步,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机会。本次论坛旨在为乳腺肿瘤领域研究生提供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希望推动不同乳腺亚专科的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乳腺肿瘤领域的后备力量,推动学科建设和领域的全面发展。

本次会议共录取了80余篇优秀稿件,涵盖乳腺癌各个方面,其中30篇优秀稿件入选演讲环节。期待入围选手未来在领域内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image003.jpg

大会执行主席、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方仪教授表示,此次会议前期得到了各方支持,做出了大量工作,也期待各位参赛选手未来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深造,并对所有与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全场专家合影留念,并由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此次比赛将分为5组,每组6位选手,依次上台演讲,由8位专家从新颖性、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演讲能力等维度进行点评。

image004.jpg

本次论坛的特邀点评专家分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仲照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安强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邓锡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柏林教授、南开大学医学院罗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静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姜鸿南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郭璐教授
 
以下为论文汇报环节内容精选:

第一组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李博文医生的报告题目为《The Regulatory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ZF1 on the Breast Cancer Cells Proliferation via Modulating Activity of p53》,分析了MZF1通过对p53的激活在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中的作用。
 image006.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伍娟医生分享了《芳香烃碳氢化合物受体(AhR)及肿瘤乏氧微环境介导的CD8+T细胞耗竭机制探究及相应纳米药物制备》的报告,设计了一种全新纳米药物si-AhR/PFC@LNP-AbCD8并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了一定效果。

image007.jpg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东洋医生分享了《基于精准基因治疗理念的三阴性乳腺癌合成特异性基因线路的设计与疗效评估研究》,基于肿瘤特异性启动子的基因环路设计、构建了能精准识别三阴性乳腺癌的人工可控与门逻辑基因线路。

image008.jpg

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黄婷医生分享了《肿瘤源性CXCL1通过CXCR2-PI3K/AKT信号轴活化并上调成纤维PD-L1》的报告,阐明了三阴性乳腺癌源性CXCL1诱导三阴性乳腺癌免疫逃逸促进进展的机制。

image009.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谭玉靓医生分享了《基于空间转录组学探索依维莫司在晚期HR+/HER-2乳腺癌的疗效标志物》,分析了接受依维莫司治疗有效/耐药患者的免疫微环境差异,提示PIP基因或可作为预测PFS获益的标志物。

image010.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太行医生分享了《A POTENTIAL IMMUNOTHERAPY TARGET FOR BREAST CANCER: PARENCHYMAL AND IMMUNE-STROMAL EXPRESSION OF THE NLRP3 INFLAMMASOME PATHWAY》,介绍了基于NLRP3通路的免疫治疗潜在新靶点。

image011.jpg

第二组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堉楼医生分享了《ABHD12是乳腺癌潜在的诊断标志物且促进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指出对ABHD12的敲除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image012.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李铃睿医生分享了《靶向递送siROCK1抑制M2-TAM迁移体的纳米药物在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逆转中的研究》,介绍了通过抑制M2-TAM迁移体以逆转HER2阳性乳腺癌耐药的新思路。

image013.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施元医生分享了《基于免疫原性死亡和淋巴免疫激活双重模式的靶向纳米制剂联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依托纳米载体构建了肿瘤靶向纳米制剂,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image014.jpg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杨晓路医生分享了《抑制ASCL1可抑制EMT进程并通过CREB1/GPX4轴诱导铁死亡提高乳腺癌对紫杉醇敏感性》,探索了ASCL1在乳腺癌中的促癌作用及其参与的铁死亡机制。

image015.jpg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闫慧娇医生分享了《中国低卫生资源地区传统手持超声、自动乳腺容积超声及乳腺X线摄影的筛查效果比较》,肯定了自动容积超声的检出能力。

image016.jp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知宇医生分享了《中国首确诊女性乳腺癌患者脂肪肝、代谢相关脂肪肝的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点:一项4779例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指出了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

image017.jpg

第三组

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叶方舟医生分享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经外泌体传递蛋白编码circMIB1调控三阴性乳腺癌进展转移的机制研究》,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阐释了三阴性乳腺癌进展转移的分子机制。

image018.jpg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侯鑫宇医生分享了《基于MRI减影成像显示的乳腺水肿评估乳腺癌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研究》,指出基于MRI减影成像显示的乳腺水肿及其评分可作为评估乳腺癌免疫组化表达程度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image019.jp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鹏医生分享了《仿细菌的肽类树状大分子前药系统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介绍了仿细菌的肽类树状大分子前药系统抗三阴性乳腺癌的机制及临床前研究数据。
 image020.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丁培凯医生分享了《去泛素化酶OTUD6B通过调控MDM2/FOXO3a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介绍了OTUD6B对促进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image021.jpg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卓至丽医生分享了《基于乳腺癌肿瘤微环境外泌体串扰探究疏肝益肾方逆转他莫昔芬耐药机制》,提出了外泌体串扰-乳腺癌干细胞耐药信号中轴平台,并采用了BMMSCs/EXO负载SGYS新型给药方法。

image022.jpg

第四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丹琼医生分享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放射性食管炎的剂量参数分析》,指出限制食管的V25<20%和V35<0.27ml有利于降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image023.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博文医生分享了《局部晚期乳腺癌直接手术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下的预后差异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指出了在特定临床特征患者中,直接手术切除对比新辅助治疗有更好的预后。

image024.jpg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亚坤医生分享了《一种新的tRNA衍生片段tRF-2023通过激活mTOR-Akt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阿霉素耐药》,指出tRF-2023与MAPKAP1存在相同序列与SF3A1结合从而使MAPKAP1的稳定性降低,降低MAPKAP1的表达水平促进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

image025.jp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力医生分享了《Dectin-2通过MALT1切割STAT6抑制IL4-l1表达在肿瘤巨噬细胞重编程的作用机制研究》,构建了Dectin-2在肿瘤巨噬细胞重编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image026.jpg

南开大学医学院安琰鹤医生分享了《PTPN2 inhibits TG-induced TNBC apoptosis via ERS-mitochondrial pathway》,阐述了PTPN2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image027.jpg

宁夏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陶翔医生分享了《PGC-1β通过Sirt3去乙酰化NDUFB9调控乳腺癌细胞的能量代谢》,指出PGC-1β通过上调NAD+/NADH并通过Sirt3去乙酰化组蛋白H3K14影响NDUFB9的转录,提高乳腺癌细胞能量代谢水平。

image028.jpg

第五组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郑瑞医生分享了《降解细胞外基质的synNotch CAR-T细胞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杀伤作用》,总结了其工作机制及在肿瘤类器官中的抗肿瘤表现。

image029.jpg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刘乃萌医生分享了《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筛选靶向MMP9的天然小分子抑制乳腺癌的研究》,提出了MMP9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及天然抑制剂Sappanol抑制MMP9的作用。

image030.jpg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李婧医生分享了《全基因组CRISPR体内筛选鉴定ITGB2为三阴乳腺癌中放疗免疫治疗的关键靶点》,提出ITGB2是三阴性乳腺癌放疗耐药性的关键调节因子,靶向ITGB2联合放疗可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策略。

image031.jpg

厦门大学医学院高艺洋医生分享了《无创评估CDK4/6抑制剂疗效的新方法》,开发了一种新型NIR-II荧光探针并在活细胞及活体小动物水平检测了CDK4/6激酶活性并评估了CDK4/6抑制剂的疗效。

image032.jpg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夏弘卓医生分享了《三阴性乳腺癌中谷氨酸通过mGluR6促进免疫检查点VTCN1表达抑制CD8+T细胞功能》,指出VTCN1是一种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免疫检查点,mGluR6-VTCN1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检查点治疗方案。

image033.jpg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毕恺欣医生分享了《基于单细胞测序构建及验证TNBC中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及相关机制研究》构建了4种有预后意义的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并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中进一步明确hub基因是否可作为具有前途的铁死亡相关治疗靶点。

image034.jpg

比赛中,各位评委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导师代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唐建明教授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王立斌教授也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最终,谭玉靓医生、高鹏医生、陈力医生、丁培凯医生及康亚坤医生荣获三等奖,伍娟医生、叶方舟医生与刘乃萌医生荣获二等奖,王施元医生则勇摘桂冠,以精妙的学术思维和优异的临床表现获得了评委们的肯定。

最后,在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靖教授的致辞中,大会正式落下帷幕。每位选手的精彩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使与会嘉宾看到了我国乳腺癌领域光明的未来,感谢所有与会者的参与。

image044.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6月28日
汤继英
十堰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乳腺癌全国研究生学术探索
06月25日
魏凌
扶沟县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乳腺癌异质性强,临床更强调个体化治疗。
06月25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学院肿瘤医院承办,旨在为乳腺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