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鲁畅博士:Amivantamab携手lazertinib:“燕尾蝶”突破“无人区”

06月10日
作者:鲁畅
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    
第八届“35under35”报名已正式结束,数百位青年肿瘤医生将继续参与后续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展示青年医生的风采!第一轮为ASCO摘要解读,候选人在2024 ASCO口头报告专题中自由选择一份进行点评,现进行集中展示,供各位品评!如您喜欢,请不吝点赞或分享,让更多的医生同道看到!同时,您也可以在下方发表您的见解哦!
鲁畅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肺内科 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
JCO中文版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刊编委
具有丰富临床试验管理经验,深度参与研究者发起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启动及开展。CTONG1702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擅长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肿瘤治疗生物标志物研究。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Cancer Treatment Review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单篇最高IF 28.5。

ASCO2024解读文献

Abstract 8517

A phase 2 study of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nt lung cancer and activ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mivantamab联合lazertinib用于EGFR突变伴中枢神经系统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2期临床研究

摘要

背景

超过50%的EGFR突变肺癌患者会发生脑或脑膜转移。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患者通常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amivantamab和lazertinib已显示出对奥希替尼和/或含铂化疗进展的 EGFR 突变肺癌患者的良好疗效。

目的

该研究(NCT04965090)是一项2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amivantamab+lazertinib在奥希替尼耐药伴 CNS 转移进展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 研究分为2个队列:1)脑转移队列,包括原有脑转移病灶进展或新发的患者;2)脑膜转移队列,包括脑脊液细胞学/循环肿瘤细胞(CTC)阳性,伴或不伴脑转移的患者。每个队列纳入20例患者。

  • 对既往治疗的要求:1)EGFR 19del/L858R/非经典突变的患者,均接受过奥希替尼;2)EGFR 20ins的患者,均接受过化疗。

  • 治疗方案:标准剂量Amivantamab和lazertinib 240mg/日。

  • 主要研究终点:1)基于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全身客观缓解率(ORR);2)基于RANO-BM或RANO-LM评估的CNS ORR。

  • 转化性研究:收集配对基线肿瘤组织、外周血和脑脊液样本,进行靶向DNA测序和游离细胞RNA(cfRNA)测序。 

结果

  • 患者特征:脑转移组纳入20名患者,脑膜转移组纳入22名患者。中位年龄55岁(31-80岁),69%为女性。40%为EGFR L858R突变(n=17),40%为EGFR 19del突变(n=17),12%为EGFR 20ins突变(n=5),8%为非经典EGFR突变(n=3)。既往治疗中位数为2线(1-7)。除EGFR 20ins突变患者外,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奥希替尼治疗,55%的患者接受过化疗。

  • 疗效:脑转移组和脑膜转移组的ORR分别为30%和32%,CNS ORR分别为40%和23%。其中,脑膜转移组中有14例患者(64%)CSF CTCs减少,7例患者(32%)神经症状改善。

  • 安全性: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s)为皮疹(71%)、输液反应(59%)、甲沟炎(43%)、疲劳(40%)、水肿(40%)、黏膜炎(33%)和恶心(33%);最常见的3度以上TRAEs为输液反应(7%)、血栓栓塞事件(5%)、AST/ALT升高(5%)和皮疹(5%)。3例患者(7%)因TRAEs终止治疗。

结论

Amivantamab+lazertinib治疗EGFR突变伴 CNS 转移突变型肺癌疗效良好。

解读

CNS转移:从“禁区”到第三代EGFR-TKI的“统治区”

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NSCLC患者的生存结局,但CNS转移仍是制约生存的重大瓶颈。有效治疗CNS转移需要药物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BBB),而BBB常常阻止大部分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曾被视为抗肿瘤治疗的“禁区”。近年来,高BBB渗透性的EGFR靶向药物不断问世。第三代EGFR-TKI由于其较低的BBB外排效应,相较于第一代和第二代TKI,具有更高的BBB渗透性,已成为EGFR突变NSCLC伴CNS转移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

第三代TKI耐药后的脑膜转移患者:治疗选择的“空白区”,临床试验的“无人区”

CNS转移中,脑膜转移最为棘手,症状严重且预后极差。对于第三代EGFR-TKI耐药后的脑膜转移,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且传统临床试验方案要求极其严格,CNS转移的受试者比例相对较少,有症状脑膜转移患者更是经常被排除在外。近年来,更多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正在尝试扩大入组标准,却又面临新的挑战:现有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如RECIST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不可测量的脑膜转移病灶。那么,如何评价脑膜转移的疗效?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基于神经症状、影像学和CSF检测的RANO-LM疗效评价体系。尽管该体系存在过于复杂、易受主观性和检测假阴性影响等缺点,仍然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评价系统。

Amivantamab:“燕尾蝶”飞入2024ASCO大会

Amivantamab是一种完全人源化的EGFR-MET双特异性抗体,个人觉得其结构形似一只尾巴修长的蝴蝶。它在EGFR突变NSCLC领域布局广泛,巧合的是,这些试验也大多都有着以蝴蝶和鲜花为主题的浪漫命名,包括CHRYSALIS研究(I期临床),PAPILLON研究(针对“硬骨头”EGFR 20ins突变),MARIPOSA 研究(一线头对头挑战奥希替尼),MARIPOSA-2研究(奥希替尼后线)。它更是今年ASCO大会当之无愧的明星,回答了皮下注射给药、EGFR突变肺癌伴高危因素、其他驱动基因阳性肺癌及EGFR突变肺癌标准治疗耐药后脑/脑膜转移等多个临床难题。

1234.png

Amivantamab药物结构示意图

MSKCC的科学家们为我们带来的这项研究,正是直击痛点,勇闯“无人区”的设计。研究旨在评估amivantamab+lazertinib治疗奥希替尼耐药伴 CNS 转移患者的疗效,分为脑转移和脑膜转移两个队列。最终ORR分别为30%和32%,基于RANO-BM或RANO-LM评估的CNS ORR分别为40%和23%。影像学的缓解、CSF CTCs的减少及神经症状的改善,均显示该方案疗效良好。

行稳致远,万里凌云

这项研究在EGFR突变肺癌伴随CNS转移的治疗中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它证明了amivantamab与lazertinib联合用药在这一特殊人群中的潜力,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次,它打破了传统的临床试验入组局限。正如研究者们骄傲地总结:这是首个在EGFR突变伴 CNS 转移进展患者中成功完成的临床试验。这一治疗选择有限的人群可以成功地被纳入研究,也可以很好地接受治疗。

研究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Amivantamab和lazertinib联合用药的优势人群

MET通路活化是第三代EGFR-TKI最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Amivatinib可以同时抑制EGFR和MET通路,为其克服奥希替尼耐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本研究并未对入组患者的MET表达进行要求,但MET信号异常能否更有效地筛选获益人群?CHRYSALIS研究队列E的分析显示,高EGFR和/或MET免疫组化(IHC)表达患者疗效更好。IHC阳性(EGFR+MET H评分≥400)患者ORR为90%;而IHC阴性(EGFR+MET H评分<400)患者ORR仅为10%。这提示未来研究应考虑将MET信号异常作为筛选潜在获益人群的标准之一。

2234.png

CHRYSALIS研究IHC结果分析

此外,EGFR L858R突变在本研究中的疗效优于其他突变类型。现有的一线联合治疗研究中,如FLAURA2(奥希替尼+化疗 vs. 奥希替尼),CTONG1509(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 vs. 厄洛替尼)等,也观察到EGFR L858R突变在联合治疗中获益优于单药治疗的现象。这提示EGFR L858R突变可能是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

2)联合用药毒副作用能否进一步优化

首先,能否降低amivatinib相关毒性?该研究常见的3度以上TRAEs包括输液反应、血栓栓塞,二者均为静脉注射药物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重复繁琐的输液过程也给患者带来不便。本届ASCO大会的LBA8505报道了全球3期PALOMA-3研究数据:皮下给药疗效不劣于静脉注射,且输液反应(13%对66%)和血栓栓塞(9%对14%)更少,给药时间更是从2至5小时缩短到不到5分钟。此外,2期SKIPPirr 研究(NCT05663866)也正在探索如何通过治疗前预处理降低amivatinib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其次,能否降低lazertinib相关毒性?该研究不良反应减量的发生率在amivatinib和lazertinib中分别为9%和12%,需要更多数据来明确lazertinib的加入是否带来获益。因研究纳入的是第三代EGFR-TKI耐药人群,如果是为了覆盖EGFR通路,amivatinib自身已有抑制EGFR的特性;如果是为了利用小分子药物穿透BBB,已有研究表明,在脑转移患者中,BBB已被破坏,转化为更易透过的血肿瘤屏障(BTB),使得一些大分子药物如HER2靶向的抗体偶联药物和某些化疗药物的内吞渗透作用变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药物在脑转移不同区域内的浓度差异,以优化用药方案。

最后,该组合是否优于其他联合方案?针对三代EGFR-TKI耐药后出现MET扩增NSCLC,已有SAVANNAH、TATTON(奥希替尼+赛沃替尼)、INSIGHT-2(奥希替尼+特泊替尼)、NCT04338243(奥希替尼+谷美替尼)等多种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方案的结果。这些研究尽管在脑膜转移患者中数据有限,但为未来研究放宽CNS转移患者的入组标准提供了参考。广东省人民医院目前也正在开展靶向药物治疗肺癌伴CNS转移患者的临床试验,并创新性地将LM组的PS评分要求放宽到≤3分。我们期待更多EGFR-TKI耐药后EGFR与MET双重抑制的临床证据。

3)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的可行性

该研究收集了治疗前后样本以探索原发和获得性耐药机制。治疗后23%的样本新发RAS/RAF/MAPK通路突变,而合并EGFR扩增的样本占比从42%降至19%。亚组分析发现基线合并MYC扩增和CDKN2A缺失者PFS更短。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来明确生物标志物在指导治疗中的作用。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团队在研究肺癌CNS转移的分子特征和精准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揭示肺癌CNS转移的演进规律,构建基于脑脊液基因谱的分子预测模型,探索肺癌CNS倾向性转移的机制,为实现肺癌CNS转移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结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amivantamab+lazertinib治疗奥希替尼耐药伴 CNS 转移,尤其是脑膜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未来研究放宽CNS转移患者的入组标准提供了参考。

指导老师点评

周清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     

鲁畅医生准确解读了该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结合当前EGFR突变肺癌CNS转移的临床治疗挑战和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该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同时,对优势人群、毒副作用和生物标志物三个侧重点的分析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回顾了类似的重要研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此外,把amivantamab的结构形象地比喻成蝴蝶,与该药物的系列研究命名不谋而合,展现了年轻医生的创意。


【温馨提示】:如果您觉得鲁畅医生解读的好,请在下方为他点赞并将文章分享给更多的同道!当然,您也可以在下方留下您的个人见解哦!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35under35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