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 | 盘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探讨化疗患者临床管理策略

2024年03月15日

妇科肿瘤的发病率逐年走高,患者出诊时往往分期较晚,易产生复发,预后较差。抗血管药物近年来逐步在探索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其中,以国内自主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为代表的口服药物以其更好的安全性、便捷性有望获得更多应用。基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方案在各大学术会议中吸引了关注。2024年3月13日、14日,连续两场“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于云端盛大召开,两场会议皆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前沿临床动态,并采取学术分享、在线讨论等形式,多维度交流和学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开场致辞

刘孝伟教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妇科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疗效,其中,安罗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临床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此次会议将交流学习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感谢各方对于此次会议的支持。

图片115.png

崔秀娟教授:此次“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线上会议将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妇科诊疗中的临床探索,相信与会者都将收获满满。

图片116.png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卵巢癌全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灵芝教授: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是预后最差的妇科肿瘤。复发耐药是卵巢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几乎所有卵巢癌患者都会发生铂耐药复发,耐药与多种机制相关,导致再次单纯化疗疗效不佳。血管生长是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素,抗VEGF治疗可在卵巢癌生长、进展、转移、复发全过程中发挥抗肿瘤作用。

安罗替尼可同步阻断多信号通路,同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安全性佳。在单药治疗、联合化疗、联合PARP抑制剂及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探索中都取得了积极成果,其中一些方案受到指南推荐。安罗替尼口服剂型便捷性良好,为临床实践带来更优治疗选择。

图片117.png

真知灼见

临沂市人民医院张艳霞教授与枣庄市立医院金童教授对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卵巢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发表了点评。

卵巢癌是最凶险的妇科肿瘤,其中铂耐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是临床难题,患者历经前线治疗,此时身体状态、治疗信心等都会受到影响。安罗替尼单药或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新的临床选择。在临床实践中,很多铂耐药复发患者不愿再继续接受化疗,安罗替尼作为小分子口服TKI,对于此类患者具有优势。

图片118.png

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治疗进展和探索

刘洪云教授:子宫内膜癌是我国第二大妇科肿瘤,手术+辅助治疗后复发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MSI-H/dMMR型患者,免疫单药治疗是治疗策略;对于MSS/pMMR型患者,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如安罗替尼+免疫,具有疗效优势,安罗替尼+TQB2450在临床研究中≥2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ORR达到33.33%,中位PFS 6.6个月,安全性可控;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的联合探索也展示了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且无论MSI和PD-L1状态如何。目前安罗替尼的联合方案已经获得指南推荐。此外安罗替尼+PARP抑制剂的探索也初步取得了成果。

图片119.png

真知灼见

单县中心医院刘岩峰教授与临沂市人民医院纪芝民教授围绕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现状与临床进展发表了看法。如今,分子分型给予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临床指导,安罗替尼此前在肉瘤的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在MSS/pMMR型患者的治疗中,安罗替尼的联合方案也展示了良好的控瘤效果。期待未来安罗替尼更多III期临床研究开展,进一步验证在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价值。

图片120.png

病例分享:晚期子宫内膜癌诊疗体会

刘萍教授:该患者性别女,64岁,8年前于外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术后未行辅助治疗,2021年3月18日于我院就诊,完善检查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术后并腹壁、右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3月30日起行TC化疗6周期,9月10日起行贝伐珠单抗+表柔比星+顺铂治疗3周期,9月起行放疗,期间患者出现4度骨髓抑制,停止放疗+对症支持后好转。后改为安罗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定期复查提示病情稳定。诊疗过程中体现了安罗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口服用药可保障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图片121.png

病例讨论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乔柱教授与临沂市肿瘤医院刘春娜教授针对该病例的诊疗方案进行了讨论。该患者生存已超2年,治疗方案值得肯定。后续如该患者再度产生复发,应判断是铂敏感复发还是铂耐药复发,并进行分子分型,依此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考虑不同的联合方案。如果患者耐受性较差,也可考虑单药治疗。放疗的选择可考虑采取更大剂量。也可以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图片122.png

开场致辞

吴鸣教授:本次会议将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妇科肿瘤治疗中的支持治疗策略,特别是对于骨髓抑制的支持治疗。在G-CSF类药物问世之前,骨髓抑制常常成为阻碍化疗进行的因素,如今,G-CSF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其最新药物特性值得关注。期待会议中的精彩学术讨论。

图片123.png

突破,优化,引领 | 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和进展

彭澎教授:当前,我国的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三大妇科肿瘤面临发病数较高、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的治疗困境,临床亟需开发新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卵巢癌中的新热点,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望成为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新方案。安罗替尼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重塑肿瘤微环境等多种作用机制,可联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铂耐药复发/难治性卵巢癌,单药ORR可达到31.2%,中位PFS达5.3个月;对于铂耐药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安罗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的ORR可达到32.0%,中位PFS为8.9个月;ANNIE研究探索了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也体现了明确的临床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ORR达50%,中位PFS为9.2个月,中位OS达18.2个月;ACTION研究中,安罗替尼联合TQB2450治疗复发晚期卵巢癌,ORR为47.1%,中位PFS为7.8个月。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安罗替尼也取得了丰硕的临床探索成果。总体看来,安罗替尼联合免疫、化疗或PARP抑制剂的治疗,在复发转移性患者中获益显著,强效安全,是复发患者治疗优选。

图片124.png

专题讨论

解放军总医院付晓宇教授、临汾市中心医院关海潮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阳春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杨淑丽教授围绕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的治疗选择进行了讨论。去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由静脉输液逐渐转变为口服药物,体现了肿瘤治疗的慢病化。安罗替尼作为口服药物,相比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风险更小,其联合方案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临床探索取得了突破,未来应当获得更多的应用。

图片125.png

第三代长效G-CSF为肿瘤患者保驾护航

钟森教授:骨髓抑制性化疗方案导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高发,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G-CSF是最常用的FN预防药物,但其使用尚不规范。二代G-CSF较一代虽然有更长的半衰期,使用便捷性更高,但仍未完全满足临床需求。第三代G-CSF成功在不使用PEG的情况下实现了长效、安全,首个三代G-CSF艾贝格司亭α兼具结构创新、工艺创新、辅料创新,同时携带2个G-CSF分子,去除了PEG包裹,采用IgG2进行Fc融合,并采用更接近人体天然G-CSF的哺乳动物细胞生产制备,使用吐温20替代了吐温80,更保证长效、安全。在临床研究中,艾贝格司亭α可有效降低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骨痛、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依从性高,更是国内唯一有临床数据支持化疗结束24h后即可给药的G-CSF,临床便捷性更强,可以为众多肿瘤患者保驾护航。

图片126.png图片127.png

话题讨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范融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龚萍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小凡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卫红霞教授围绕临床实践中的患者管理进行了交流。G-CSF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级、二级及三级预防,此前二代长效G-CSF应用更广,但其不良反应需要进行特殊管理,并可能引起医患纠纷。三代G-CSF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未来可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带来获益。

图片128.png

总结

本次两日的“与医同晴-An例说”学术交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大会分别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现状与临床发展,并围绕G-CSF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回顾,针对国内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化疗患者的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两日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未来在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进一步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