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常华教授:多学科协作致力个体化精准医疗,立德树人培养战略科学家

2024年03月21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3月9日,第二届深圳宝荷消化道肿瘤MDT学术会议在深圳盛大召开,来自国内消化道肿瘤研究领域的众多著名专家就免疫治疗时代下,消化道肿瘤的多学科诊疗前沿内容进行了精彩汇报。在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张常华教授,就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的前沿探索,以及年轻医师的培养等内容进行分享。

张常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人类遗传资源平台主任
中山大学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广东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国际交流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第二十届理事
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深入挖掘免疫治疗时代下放疗潜力,多管齐下探索个体化精准医疗

张常华教授:在本次会议中有一项重要议题便是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精准应用。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章真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如何在低位直肠癌中提高放疗效果的系列探索。例如,通过精准的基因分型筛选治疗人群,用ctDNA预测疗效,对直肠癌器官保留患者采用“等待观察”(watch and wait)策略进行跟踪随访,对肠道菌群进行研究,以及联合免疫治疗进行探索等。如今肿瘤治疗已经步入了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为广大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以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为例,其除了原有的放疗与化疗联合治疗以及靶向治疗之外,如今又多了免疫治疗可供选择。对于微卫星不稳定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毋庸置疑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而对于微卫星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章真教授团队在患者精准选择方面为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其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指导肿瘤精准治疗。目前他们就放疗与化疗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相关研究,虽然我们团队在放疗的药物敏感性方面尚未开展探索,但在化疗药敏研究方面不谋而合。我们构建了有可能是国内最大的胃肠肿瘤类器官库,并且我们胃肠肿瘤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非常高,仅需2~3周就能出具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药敏报告。此外,我们还构建体外类器官与免疫细胞进行共培养,以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希望可以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解决人群选择问题。

放化疗的抵抗性也是国内外专家探索的热点。众所周知,很多肿瘤患者一开始进行化疗时常常有效,但在6~7个疗程以后多会出现耐药。而放疗也同样存在抵抗性的问题。我们团队在探索化疗抵抗性时,有幸发现了肿瘤DNA损伤修复是引起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们文章已被Nature修回一年时间了,希望能接收。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机制,即通过抑制乳酸化修饰可以促进肿瘤放化疗的敏感性,可使原本对化疗药物抵抗者重新有效、使原本需要加大的放疗剂量减小一些。目前,我们已经申请到相关专利,希望未来可以转化至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当前的医学已经从循证医学时代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对不同类型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近来我们团队也在探索括约肌部分切除来保肛,这亦是一项手术技术的突破。保留肛门是患者的追求,亦是医生的理想,这不仅仅是器官功能的保留,更涉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信心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可以带来肛门器官的保留,同时又不会引起肿瘤复发与转移。在精准医学时代,我们不仅仅是依靠基因类型,还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医生经验与技能以及治疗手段等综合进行选择。这也是此次会议之所以重点宣传MDT模式的原因所在,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力量,更精准地选择合适的患者,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五大举措致力培养战略科学家,立德树人造福国家与人民

张常华教授:中山大学一直强调以培养临床医学战略科学家的角度来培养我们的医学生,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可以引领未来的战略科学家,其不仅能够治疗疾病,更能带领团队促进整个医学领域向前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医学人才,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临床技能的培训。医生首先要会看病,不会看病就不能称之为医生。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规范化培训一直是我们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重点。我们特别强调让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例如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时就进入临床预学习,培养热爱医学之情。因为只有热爱医学,了解这个职业,才会将毕生精力投入医学事业中。这就是我们中山大学医科教育所奉行的“三基三严三早”的优良传统。

二是科研能力的培训。目前国家对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专业型与学术型,前者侧重临床,后者侧重科研。就我个人建议,对于临床型的医学生,在临床轮转学习时,要重视对标本的收集,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实验室与师兄师姐们一起进行实验。只有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学会科研方法。中山大学的一些优秀科学家们便是一边在临床看病人,一边在收集标本、建立队列、建立数据库。我希望我们的临床医学生也能同时具备科研思维和基本技能。而对于科研型的医学生,我同样要求他们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回到临床,而6个月是必须保障的时间,因为科研需以临床为导向。此外,我希望科研型学生们可以多写病例总结,进行Meta分析,以弥补对临床疾病认知不足的短板。因为并非每一个疾病都需要亲身经历,需知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精彩案例,我们都能从中学到很多医学技巧。

三是团队协作培养。目前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中心进行了全方位的融合,在此也非常感谢中山大学给予我们的帮助。非常幸运,何裕隆院长既是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院长,同时也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的院长,因此我们建立了很好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极为关键,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基础的老师进入临床,而临床老师也要走进基础。临床与基础的交融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目前中山大学本科生深造率高达82%,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是95%。

中山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施行双导师制,同时我们还与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等进行联合培养,这一机制可使医学生能够掌握到最先进的技术,以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而团队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各位老师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走得更高更长远。

四是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联合培养。我们不仅在国内开展合作,更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思维的培养。因为只有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才会更好地启迪我们的思维,产生思想碰撞。目前我们有好些优秀学生已经在国外申请助理研究,并且有望申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五是以德为先,将德育放在首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对国家有用、有爱国情怀、以国之大者为先的人才,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虽然拥有高超的临床技能与科研技能,但是其品德低下,没有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没有以国之大者的理念指导自己,则走不长远。因此无论是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是日常临床工作中对学生的培养,我们都反复强调一定要“又红又专”,简单而言即专业要强,但品德更要正。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做贡献的落脚点与根本点!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