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024年结直肠癌诊疗进展苏南巡讲暨第一届肠来常熟高峰论坛”于2024年3月2日在素有“江南福地”美誉的古城常熟市盛大召开。国内结直肠癌领域专家聚焦结直肠癌诊疗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开展学术探讨,共谋结直肠癌领域前沿诊疗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展望。【肿瘤资讯】特整理会议精粹,为各位读者带来一场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学术盛宴。
大会致辞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顾玉兰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环节。大会主席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鲍军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段卫明教授和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周国强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鲍军教授表示,当前我国结直肠癌防诊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次学术交流将进一步促进与加强江苏省结直肠癌的同质化诊疗水平的提高、改善广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并提升其生活质量。朱梁军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本次论坛以苏南地区为基点,汇集了全国各地颇有建树的专家共同探讨结直肠癌临床研究最新动态。相信本次会议定使各位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受益良多。段卫明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精心安排了学术进展的研讨、临床热点问题解读等多个环节。期待可以为与会专家带来新的思潮,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周国强教授概述了我国结直肠癌的发展现状,希望本次会议可作为结直肠癌诊疗专家们的交流平台,举全国同道之力,打造苏南地区最佳治疗模式并不断创新,全面提升我国结直肠癌MDT治疗水平。
育润心田,蓄势前行 --- 主题演讲篇
主题演讲专场率先由苏州市附属第一医院 何宋兵教授担任主持。该专场首先由特邀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陈功教授带来了主题为“2024 ASCO GI 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的精彩分享。陈功教授基于近期召开的ASCO-GI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从早期CRC微小残留病灶(MRD)研究、局晚期直肠癌(LARC)治疗和mCRC治疗进展共三个方面全面且精要展示2024 ASCO GI的重磅发现。强调基于Tumor-informed策略的ctDNA个性化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手段,并为结直肠癌MRD检测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马守成教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夏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辰辰教授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郁皓教授围绕W&W策略、构建MDT团队、免疫疗法“加减”方案选择和MRD检测手段的选择时间和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精彩且热烈的讨论。
随后,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褚晓源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周鹏辉教授以“肿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进展”为题作专题报告。周教授以PD-1/PD-L1抗体作为切入点,对肿瘤免疫疗法如何在肿瘤微环境发挥疗效,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周教授强调随着免疫机制的深入探索,目前迫切需要更有效、准确的预测分子,帮助预测肿瘤免疫疗法的有效性。其中,通过鉴定抗肿瘤T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获取患者自身产生的识别肿瘤新抗原的TCR,制备出个体化TCR-T细胞或将为大部分缺乏已知靶抗原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后,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孙清教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亚楠教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敏斌教授和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李燕教授分别就周教授发表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免疫疗效及预后免疫标识物研究及等新进展发表个人心得体会并交流意见。
紧接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庄志祥教授进行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特邀讲者袁瑛教授就“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新进展”作出阐述。袁教授提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是MSI-H/dMMR的患者,其中在晚期转移性的患者中,免疫治疗已经完胜标准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因此已成为指南的首选推荐。而对于患者占比更高的MSS型LARC,免疫治疗进展相对缓慢。 BBCAPX研究表明RAS突变的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CAPEOX+贝伐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治疗后ORR和DCR显著改善。期待全国多中心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可以早日公布,为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疗效更优的治疗选择。
接下来,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程旭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 仇俊兰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大鹏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陆玉峰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对于结直肠癌MSI-H精准检测与分型、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配伍、以及针对MSS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耐药的临床困境和MSS结直肠癌细胞免疫治疗的未来前景分享了独到的见解。
本章节最后,由来自江阴市人民医院 王琼教授担任环节主持。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丁培荣教授带来了题为“MSI-H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的几个问题”的精彩分享。丁教授引用其团队开展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说明了以PD-1抑制剂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会为dMMR/MSI-H局晚期肿瘤带来高缓解率。新辅助免疫疗法可能为局部dMMR/MSI-H CRC患者提供长期获益。此外,丁教授亦辩证地指出临床医生仍需要重视免疫治疗存在不可忽视的终生毒副作用,应在临床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做好疗效与毒性的平衡,基于个体化治疗优化诊疗方案,以期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品质。
在王琼教授引导发言后,张家港市中医院 张永华教授、张家港澳洋医院 朱亚军教授、常熟市中医院 朱巍教授和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陆屸教授参与了现场讨论环节。各位专家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丰富,越来越多的结直肠癌患者经免疫治疗后获得显著的生存获益。如何进一步促进多学科协作、提升针对局部和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最大程度实现患者的远期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将是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足履实地,行稳致远 --- 多学科讨论,MDT团队篇
MDT病例分享1
本环节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胡文蔚教授进行主持。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带来了一例“ MSI-H肠癌多学科协作病例分享”。该病例为女性,33岁,因确诊结肠癌10日余入院。病理:中-低分化腺癌,伴可疑脉管内癌栓形成;确诊为:降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cT4bN+M1。MDT诊疗组与患者沟通后行XELOX+贝伐珠单抗方案;2022年5月患者出现腹痛发热,CT提示肿瘤局部肠壁穿孔,脓肿形成。予以帕博利珠单抗治疗1周期、回肠造口术和超声引导下脓腔引流术及肠癌切除术。自2023年2月起行免疫维持治疗。2024年2月PET-CT结果示盆腔附件近10cm囊性灶改变。
在该病例的治疗决策方面由陈功教授参与病例点评和讨论与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们指出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治疗通常是复杂的。针对该类患者,未来可在患者确诊后随即行NGS检测,将有助于指导治疗选择、提示预后并可同时辅助诊断林奇综合症,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辅助支持。
MDT病例分享2
随后,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伟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就“一例双原发恶性肿瘤多学科病例讨论” 为主题进行了汇报。该病例为女性,68岁,诊断:宫颈鳞状细胞癌, III A期;直肠腺癌,CTNM T3N1M0 M1b期。MDT诊疗组充分沟通后为其首选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同步顺铂化疗同时联合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同步卡培他滨化疗方案。2023年7月-2023年8月行赛帕利单抗联合FOLFOX治疗3周期。疗效评价:肿瘤明显退缩。第二次会诊后采取观察等待诊疗方案。疗效评价:cCR 。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MDT团队纷纷对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发表了观点。专家们表示本例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行放疗联合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标准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该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肿瘤退缩。由此可见,W&W在cCR患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其获得了更多非手术治疗的机会。
MDT病例分享3
本环节的最后,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符炜教授的主持下,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MDT团队以“一例直肠癌盆腔转移多学科治疗病例”为内容进行了内容分享。男性患者61岁;2019年因无诱因大便次数增多就诊,肠镜提示直肠黏膜新生物。先后于外院行乙状结肠直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绒毛状腺瘤,伴癌变,pTisN0M0 0期;免疫组化:CDX2 (+),Ki-67 (+, 80%),MLH1 (+),PMS2 (+),MSH6 (+),MSH2 (+),D2-40 (-);患者后因疾病进展入院,MDT讨论后于行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和骶前肿块切除术。病理结果示黏液腺癌,rpTisN0M1 IV期。患者再次疾病进展后行mFOLFOX6方案化疗6次联合盆腔放疗。疗效评价:稳定。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指出黏液腺癌作为一个独特的病理实体,具备不同的分子特征和物理特性。粘液腺癌常发生于MSI-H且TMB低的结直肠癌中,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因此,在未来的临床诊断中需重视TMB的检测价值。
会议总结
篇章尾声,大会主席朱梁军教授发表总结陈词。朱教授感谢参与本次2024年结直肠癌诊疗进展苏南巡讲暨第一届肠来常熟高峰论坛的各位专家教授们精彩纷呈的分享。本次专场大会,对结直肠癌的国内外免疫治疗前沿研究进展和“等待观察”治疗策略的临床探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此外,贴近临床实践的MDT病例分享专场定会让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受益颇多。相信本次会议开启了未来结直肠癌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序幕,将切实提高我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全程管理水平,从而为广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