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周娟教授:多技术联合整合不同维度多种标志物,共同构建更为精准的疗效预测模型

03月06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3年11月18日下午2时30分至6时,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肿瘤临床检验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2023学术年会于天津万丽宾馆召开。本次【肿瘤资讯】小编亲临现场,特邀采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娟教授,就当前肿瘤临床检验最新进展等焦点话题展开专访。采访内容已总结整理成文字形式,以飨读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娟教授介绍道,免疫治疗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使得很多病人实现了长期生存。然而,目前只有20%~30%的肿瘤病人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有效的。而是否有效,跟肿瘤细胞的特性、肿瘤微环境、宿主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所以在治疗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是否会受益。目前已获FDA批准的指标包括肿瘤组织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错配修复MMR等。此外,研究还发现其它标志物,如KRAS/TP53突变患者疗效更好,存在MDM2/4扩增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超进展。组织PD-L1表达是第一个被批准的,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标志物,主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常规可开展,但PD-L1评分的标准化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可以用免疫组化、多重PCR加毛细管电泳,或者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检测。TMB检测通常采用二代测序,金标准是全外显子组测序,但成本太高,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靶向测序,但各家产品纳入的基因不同,检测参数也不同,尤其是cutoff值存在差异,所以临床应用时应进行临床试验,确定该产品在不同癌种中的cutoff值,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总的来说,目前发现的多数免疫治疗标志物都是肿瘤本身特性相关的,多数涉及基因改变,所以除了免疫组化外,最常用的技术还是二代测序。二代测序技术复杂、成本高,目前多数医院都尚未开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相信未来必将使更多患者受益。此外,除了肿瘤本身特性以外,近年来研究也发现了很多与肿瘤免疫循环、宿主个体差异、微环境等相关的新型标志物。随着免疫治疗药物的不断增多,免疫治疗联合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不同方案的疗效预测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也需要研究者们继续深入探索。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整合不同维度的多种标志物,构建疗效预测模型,一定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疗效,实现精准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EM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YC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评论
05月04日
王根彩
丰县人民医院 | 肿瘤外科
目前只有20%~30%的肿瘤病人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有效的。而是否有效,跟肿瘤细胞的特性、肿瘤微环境、宿主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所以在治疗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是否会受益。目前已获FDA批准的指标包括肿瘤组织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错配修复MMR等。此外,研究还发现
03月23日
孙泽辉
唐山市第三医院 | 肿瘤外科
构建更为精准的疗效预测模型
03月17日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普通外科
近年来研究也发现了很多与肿瘤免疫循环、宿主个体差异、微环境等相关的新型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