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年肿瘤创新论坛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01月3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列,具有异质性高、预后差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免疫等新型治疗的蓬勃发展,胃癌治疗也逐渐向精准化迈进。2024年1月28日,2024年肿瘤创新论坛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本场启动会聚焦胃肠肿瘤学术前沿,汇集国内外上消化道肿瘤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临床策略发展趋势。后续肿瘤防治项目将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列学术活动,推进前沿研究成果及防治经验传递、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大会邀请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梁寒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李进教授、梁寒教授、梁军教授、刘宝瑞教授、徐瑞华教授和张艳桥教授的主持下,先后由来自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ffer A. Ajani教授以及领域内权威大咖邱妙珍教授、李琛教授和孙永琨教授从国际视野及内外科角度,深度分析胃肠肿瘤治疗新格局。由陈功教授、陈健教授、邓艳红教授、顾康生教授、郭伟剑教授、季刚教授、陆建伟教授、刘联教授、刘锐教授、李震教授、彭建军教授、秦艳茹教授、邱萌教授、王桂华教授、薛俊丽教授、叶峰教授、张慧卿教授和张小田教授(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进行大咖巅峰对话,传递临床研究新声,共研胃肠肿瘤治疗新趋势。

22.jpg

第一篇章:中外对话 领域前瞻

第一环节主持:张小田教授

MD安德森肿瘤中心Jaffer A. Ajani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围绕“ Advances in clinical and biologic landscapes of gastric cancer”进行分享。Ajani教授强调,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甄别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成为一大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HER2、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和EB病毒(EBV)等生物标志物, 目前在胃癌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探索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全面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期更好地做出临床决策。目前,胃癌领域针对新靶点开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如Claudin 18.2靶点现已成为胃癌治疗的关注热点。随后,Ajani教授围绕国际上针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b(FGFR2b)和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 2 (TROP2)等高潜力新靶点、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生物标志物和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等开展的相关探索研究进行概述分析。最后,Ajani教授分享其团队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胃腺癌 (GAC) 不同阶段肿瘤微环境 (TME) 中不同的免疫和基质细胞群[1]。该研究或可揭示各种免疫抑制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促进GAC治疗发展。

1.jpgJaffer A. Ajani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巅峰对话

在Ajani教授分享之后,围绕“局部晚期G/GEJ胃癌一线治疗方案选择“、“PD-L1临床指导价值及胃癌免疫治疗中其他生物标志物对免疫优势人群的筛选是否有指导意义,是否会影响临床决策”;“针对FGFR2,CLDN18.2、DKK1、CTLA-4、CAFs等众多新靶点谁将脱颖而出,成为最具潜力的明星靶点” 、“新靶点药物在中国胃癌患者中是否有治疗潜力”等一系列前沿话题,Ajani教授、张小田教授、邓艳红教授、刘联教授、秦艳茹教授、张慧卿教授各抒己见,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中美巅峰对话。

2.jpg张小田教授、Ajani教授、邓艳红教授、刘联教授、秦艳茹教授、张慧卿教授进行讨论(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第二环节主持:张艳桥教授

在张艳桥教授的主持下,邱妙珍教授分享了“从渐入佳境的总生存期(OS)看胃癌末来的诊治策略”的主题报告。首先,邱教授回顾了既往开展的免疫治疗研究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领域的探索历程。经典研究CheckMate-649率先打破了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治疗的僵局,开创了免疫联合化疗的全新一线治疗模式。但该研究亚洲患者仅占22.5%,且胃癌异质性高,东西方患者存在差异。ORIENT-16研究是基于中国胃癌患者国情出发开展的胃癌免疫治疗研究。作为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的证实PD-1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能够显著延长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病人总生存期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ORIENT-16研究取得了全人群OS和CPS≥5人群的OS双终点,奠定了中国胃癌一线免疫治疗标准,是针对晚期胃癌的里程碑式突破[2]。且信迪利单抗是首个且目前唯一胃癌一线全人群医保的PD-1抑制剂,为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治疗优选。随后,邱教授从优化化疗方案、联合其他免疫药物、探索生物标志物以及寻找更多免疫联合方案共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免疫治疗OS获益的诊疗策略展望,以期实现精准化治疗,进而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3.jpg邱妙珍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巅峰对话

随后,张艳桥教授、顾康生教授、郭伟剑教授、陆建伟教授和叶峰教授分别就邱教授分享的晚期胃癌的治疗模式、免疫治疗策略的进展以及胃癌免疫治疗中的前景靶点发表独到见解。并围绕“中国获批胃癌一线免疫药物临床实践选择”、“晚期胃癌免疫联合治疗组合方案选择策略及治疗顺序”和“未来的胃癌治疗中长期治疗规划”等话题发表学术观点。各位专家教授们指出,鉴于胃癌具异质性,通过生物标志物更易锁定免疫治疗获益优势人群,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未来,实现高效且精准的治疗是晚期胃癌重要探索方向。同时,优化免疫治疗联合策略如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等,可进一步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实现免疫获益最大化。

4.jpg张艳桥教授、顾康生教授、郭伟剑教授、陆建伟教授和叶峰教授进行讨论(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第二篇章:共赢“胃”来 ,“肠”治久安

第一环节主持:梁寒教授

免疫治疗改变了晚期胃癌治疗范式,目前其于围术期中治疗探索也进行地如火如荼。李琛教授以 “从国际会议进展看免疫新时代下的胃癌围术期治疗探索”为题进行分享。李教授指出,外科治疗三明治模式(新辅助治疗+手术+辅助治疗)逐步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优选。回顾2023年欧洲肿瘤学会(ESMO)上报告的三项大型III期局部晚期胃癌免疫治疗围术期研究(KEYNOTE-585研究、MATTERHORN研究以及DRAGON IV研究)结果及最新进展中,李教授表示尽管KEYNOTE-585研究未能取得生存的阳性结果,但依然观察到积极信号。免疫治疗围术期应用探索也逐渐光明,期待更多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公布,进一步提高胃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同时,李教授强调尽管免疫联合方案在围术期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及安全性,但仍有部分人群无法获益。如何筛选获益人群,以及如何根据新辅助疗效调整术后治疗,均是临床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未来,可基于免疫微环境对临床研究进行精准设计。

5.jpg李琛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巅峰对话

随后,梁寒教授、陈健教授、王桂华教授、季刚教授和彭建军教授围绕“KEYNOTE-585研究等研究结果对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指导意义”和“未来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前景和探索方向”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观点互换。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经验,专家教授们指出胃癌是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围手术期治疗中诸多问题尚无定论。既往多项临床研究入组对象不同,研究终点、治疗方案与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各异,因此,所获结果存在分歧在所难免。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新辅助或转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尚待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6.jpg梁寒教授、陈健教授、王桂华教授、季刚教授和彭建军教授进行讨论(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第二环节主持:陈功教授

最后,孙永琨教授带来了“晚期结直肠癌(CRC)的全程治疗策路”分享。孙教授指出近年来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丰富了结直肠癌治疗手段。其中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大分子药物已经贯穿了一二线治疗,奠定了晚期CRC一二线标准治疗的地位。而KEYNOTE-177作为探究晚期CRC免疫治疗的唯一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得免疫治疗自此成为晚期dMMR/MSI-H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基石和标准方案,为该类患者带了长期的生存获益[3]。随着SUNLIGHT研究结果公布,贝伐珠单抗在转移性CRC的晚期三线及以上治疗地位日益凸显。基于信迪利单抗的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为MSS型转移性CRC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孙教授强调,驱动基因分型的治疗对于转移性CRC全程管理至关重要。最后,孙教授针对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展望进行了分享。不仅介绍了纳米载体靶向治疗的技术,展示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的潜在治疗价值,还传递了粪便生物群移植(FMT)联合免疫治疗扩宽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受益人群治疗新理念。

7.jpg孙永琨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巅峰对话

陈功教授,刘锐教授,李震教授,邱萌教授和薛俊丽教授等内外科领域大咖针对“ MSS结直肠癌患者诊疗优化”、“贝伐珠单抗在mCRC全称管理中的应用经验”和“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如何制定从一线到后弦的完整治疗方案 ”等话题进行了深层次交流和研讨。教授们指出,贝伐珠单抗作为早期应用于临床CRC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为晚期CRC一线、二线跨线治疗带来了突破。抗血管生成治疗在mCRC治疗中的基石地位仍历久弥坚,将纵贯于晚期CRC患者的全程管理。同时,我们仍需要通过临床标本转化及分子标志物研究等方法,继续细分特征人群,寻找治疗获益优势人群。

8.jpg陈功教授、刘锐教授、李震教授、邱萌教授和薛俊丽教授进行讨论(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大会总结

大会最后,梁寒教授对本次肿瘤免疫创新论坛之“胃”来可期-全国胃肠肿瘤防治提升项目启动会进行总结。梁教授表示本次大会分享内容详实丰富,对胃肠肿瘤特别是其免疫治疗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其中,ORIENT-16研究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可为我国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且该研究期中分析于近期登顶JAMA主刊,进一步夯实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一线标准治疗地位,标志着胃癌诊疗已全面进入免疫时代。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筛选免疫获益人群及后线药物的排兵布阵,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摸索为患者提供更多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获益。

此次大会累计逾20000人次观看,与会者表示此次大会干货满满,胃肠肿瘤领域行业大咖对于胃肠肿瘤新进展给予了专业总结及点评,并积极展望了未来胃肠肿瘤诊疗策略发展方向。在此,本次肿瘤免疫创新论坛之“胃”来可期-全国胃肠肿瘤防治提升项目启动会圆满结束,敬请期待后续精彩内容!


参考文献

1.Wang, R., et al., Evolution of immune and stromal cell states and ecotypes during gastric adenocarcinoma progression. Cancer Cell, 2023. 41(8): p. 1407-1426.e9.
2.Xu, J., et al., Sintili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The ORIENT-16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3. 330(21): p. 2064-2074.
3. Diaz, L.A., Jr., et al., 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or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KEYNOTE-177): final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 The Lancet Oncology, 2022. 23(5): p. 659-670.

责任编辑:Cynthia
排版编辑:YJK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