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满祥&穆新林教授:早筛、早诊助力肺癌患者更好预后,针对肺结节特征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

01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而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巨大健康威胁,为建设2030健康中国,全面提高我国癌症患者生存率,肺癌是必须攻克的一关。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早筛、早诊、早治疗是关键,【肿瘤资讯】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满祥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穆新林教授分享肺癌早筛、早诊、早治经验,探讨肺结节的筛查与管理,展望前沿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

专家简介

李满祥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一级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名医
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
2018年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奖
国家自然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呼吸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保健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穆新林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内镜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呼吸内镜和介入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整合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

点击观看李满祥教授完整采访视频

部分肺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晚期,

LDCT筛查可有效降低肺癌死亡风险

李满祥教授: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8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65万例。肺癌的早期发现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很多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来就诊,结果已经发展至晚期,失去了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机会。
 
如何通过提高患者早期肺癌的发现率,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的长期生存,这是临床医生特别关注的问题。早期肺癌并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更依赖筛查,国内外多项证据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LDCT)可以达到很好的筛查效果。2002年启动的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结果显示,与胸部 X 线片相比,采用LDCT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 20%。国内也在2013年启动了一项单次 LDCT 筛查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经逆概率加权后,筛查组肺癌死亡率(降低 31.0%)和全因死亡率(降低 32.0%)均显著低于未筛查组。国内外的研究证据都提示,LDCT对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非常关键。

推荐高危人群定期接受LDCT筛查

李满祥教授:尽管LDCT在国内外的研究都提示了其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重要作用,但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定期接受 LDCT筛查。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史、环境或职业暴露、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陈旧性肺结核、既往恶性肿瘤史、长期吸入二手烟或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等因素。一般推荐对于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定期通过LDCT进行筛查,或者当高危人群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时也需及时进行检查,明确这些症状是否与肺癌有关。
 
很多慢性疾病都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肺癌的危险因素。据报道,我国COPD患者可能接近1亿,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约每4人中就有1人可能是COPD患者。COPD患者罹患肺癌的可能性是肺功能正常人群的3~6倍,因此COPD患者也应积极进行定期的LDCT筛查。

肺结节并非一定为恶性,

根据结节特征制定干预策略

李满祥教授:近几年来,随着LD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但也因此导致了很多人的焦虑和恐惧。普通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值得肯定,但是肺结节也不一定就是肺癌。在发现肺结节后,一定要尽快明确肺结节的性质,其实绝大多数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
 
从影像学特征看来,肺结节可以分为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与部分实性结节,结节的大小、性质不同,恶性概率也不相同。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最高,此外,如果观察到结节内有空泡、毛刺、血管穿透,靠近胸膜有胸膜牵拉等,则需要考虑为恶性结节。对于疑似恶性的肺结节,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其成分,包括CT引导下的穿刺或超声支气管镜等。对于筛查后疑似恶性肺结节的患者,我们会考虑进行结合呼吸科、影像科、胸外科等多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制定优化的随访/检查/治疗模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
 
如果确认考虑为良性,则采取以随访为主的策略,并根据随访结果调整后续的随访计划。但如果考虑恶性可能性高,则需要通过气管镜、穿刺等手段取样进行病理检测,进一步明确结节的性质。对于早期结节的治疗,手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确认需要手术干预,外科专家会根据结节部位、大小设计最优的手术策略,如果患者因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等原因无法耐受手术,则也可以采取介入微创手段如热消融进行局部处理。当然,如果发生了远处转移,也可以采取化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治疗手段。对于早期的腺癌我们会推荐采取基因检测,如果存在驱动基因则可以使用靶向治疗。

早诊早治改善肺癌患者预后,

前沿科技助力高效筛查

李满祥教授:总之,早诊、早治对于肺癌患者的预后改善非常重要。如今,科技发展迅速,许多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在临床诊疗中也已经获得应用,例如通过LDCT发现肺部结节后,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干预策略,国内外有专家便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来辅助决策。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此前对良恶性判断的资料,包括肿瘤代谢、结节与血管的关系、结节与胸膜的关系等,通过智能分析,给出具有参考性的结论。当然,前期还需要大量的人工辅助工作,整理各种结节形态对应的良恶性数据,建立一套判断规则。
 
此外,我们目前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使用的手机,也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随访的管理。当患者在筛查中发现结节后,医生团队的工作人员会在固定的时间通过App提醒或短信的方式提醒患者随访,保证及时了解结节的变化并记录,更好地提供随诊服务。

点击观看穆新林教授完整采访视频

恶性结节可依据形态学等因素综合判断,

必要时可取样进行检验

穆新林教授:LDCT如今已经广泛运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对于经LDCT筛查发现的肺内结节,其良恶性判断存在一定规律可循。首先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而恶性结节则存在一定特点。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可能性较大,当然纯实性和纯磨玻璃结节也有可能是恶性。此外,如果存在肿瘤病变,如内部可见分叶、毛刺、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胸膜尾征、胸膜附着、胸膜凹陷)、空泡征、血管征(扭曲/扩张/僵硬)及囊腔型等,也提示较大的恶性可能。
 
对于无法从单纯影像学结果判断良恶性的肺结节,我们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特征制定一系列随访策略,并根据结节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再进行对比评估结节的良恶性。恶性结节往往在随访3~6个月后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如果高度怀疑患者的肺结节为恶性,则下一步会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包括腹腔CT、ECT、颅脑MRI乃至PET-CT等。在明确为肺癌后,如果仍未发生转移,且肺癌位于早期,则考虑直接由胸外科进行胸腔镜切除,并对切除样本及局部淋巴结完善病理检测。如果无法确定但又高度怀疑是肺癌,则会考虑采取微创手段取样,包括经气道支气管镜取样以及经皮穿刺活检,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前者创伤较小但准确性相对偏低,可能仅有70%,后者准确性可达90%以上,但损伤也会相应更大,可能有更多的并发症风险。对取样样本进行病理检测确认为肺癌后,如果经全身评估不存在转移,且患者可耐受手术,同样优先采取手术切除进行根治。

肺癌围术期治疗发展迅速,

靶向免疫逐渐走向前期

穆新林教授:如今,肺癌的围术期治疗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多成果。围术期治疗可分为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与术后的辅助治疗,既往无论是新辅助治疗还是辅助治疗,都以化疗药物为主。而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它们也已经逐渐在围术期获得了应用。
 
在新辅助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研究结果,对于初始无法直接切除的II-III期肿瘤,通过新辅助治疗对其降期后,可以更容易地切除。而在术后辅助治疗中,通过免疫单药或联合化疗的长期治疗,也可以进一步杀死肉眼不可见的微小残留病灶,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而如果患者存在EGFR、ALK等驱动基因,则也可以在围术期应用靶向治疗药物。目前虽然靶向治疗药物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但在辅助治疗中,EGFR-TKI和ALK-TKI都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目前在指南中,靶向治疗、免疫联合化疗的围术期治疗模式都已经成为了标准的治疗模式。

科技发展改变肺癌早筛,

期待微创活检尽早普及

穆新林教授:科技发展为早期肺癌的筛查带来了改变,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有所体现,AI辅助读片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快地发现肺内结节,并辅助进行初步的良恶性判断。
 
当然,尽管AI技术已经在辅助诊断中得到应用,但它也仍然有缺陷。例如对于靠近肺门周围的中央型早期肺癌,AI的诊断效率仍不高,未来也希望在此有所改进,使其不仅能发现肺叶的结节,也能更灵敏地察觉中央气道管腔的异常。目前诊断的大部分早期肺癌都是周围型的,相信在技术进步以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也会有所提升。
 
此外,目前的LDCT等早期诊断手段仍然是基于放射线的影像学评估,放射线本身的损伤导致筛查不能频繁进行,限制了更广泛的使用。因此探索早期肺癌生物标志物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特定的基因、蛋白,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标志物。未来希望在该领域可以有所突破,帮助筛查人群更为便捷地完成筛查,例如在家中通过扎手指就可以检测早期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都有望实现。

总结

提高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积极开展早筛、早诊并及早接受治疗是关键举措。通过LDCT等手段进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早期肺结节,并针对其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如果发现肺结节也无需过度紧张,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少部分恶性的肺结节通过外科干预也可以得到妥善处理。未来,相信在各种前沿技术的帮助下,肺癌患者的筛查、诊断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帮助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结局。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rac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