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3 ECCO年终盘点丨马军教授:2023淋巴瘤领域不断前行,新型疗法百花齐放

01月23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1月13日2023 抗肿瘤新药及肿瘤治疗年终大盘点上海成功举办。在2023年,多个新药及新型疗法问世,丰富了疾病的治疗策略与患者的治疗选择,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福音。【肿瘤资讯】诚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带领大家回顾2023年淋巴瘤领域的新进展及其影响。

马军教授专访

马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回顾过往,硕果累累

马军教授:回顾整个肿瘤治疗发展的历史长河,血液淋巴瘤治疗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如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双抗)以及CAR-T细胞治疗的出现推动了整个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推进,新型治疗手段层出不穷。首个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抗CD-20)开启了免疫化疗的新纪元,同时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达到约70%。此外,首个小分子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近年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药物,使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20年的DFS率达到92%。而第2个小分子抑制剂,BTK抑制剂,不仅可以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B淋巴细胞白血病(SLL)患者通过服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也使CLL患者的治疗模式由传统的免疫化疗变革为“chemo-free”治疗模式。

除此之外,首个ADC药物在2000年获批用于血液肿瘤治疗,其中靶向CD30的ADC可以为复发难治性(R/R)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带来深度缓解,而靶向CD22的ADC可以为R/R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并为后续桥接移植提供更大的可能。双抗创新疗法也始于淋巴瘤的治疗,如CD19×CD3双抗,可有效地帮助淋巴瘤患者延长生存时间。

血液肿瘤治疗史上的另1个令人瞩目的新型疗法是CAR-T治疗。CAR-T细胞疗法已在淋巴瘤领域广泛应用。截至目前,中国和美国的CAR-T研究约占全球的80%以上,根据靶点不同适用于不一样的疾病。ZUMA-1长期随访数据显示,CAR-T细胞治疗R/R DLBCL的5年OS可达42.6%,将近半数的R/R DLBCL患者或可通过CAR-T治疗获得“临床治愈”。而如果CAR-T治疗在二线的R/R DLBCL中,则可达到65%~70%的有效率。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淋巴瘤患者有望实现治愈的最终目标。随着新型疗法的不断问世,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而淋巴瘤已然成为可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恶性血液肿瘤。小分子抑制剂、单抗、双抗、ADC等新药在淋巴瘤领域蓬勃发展,不仅如此,多数新药也走入其他瘤种的治疗,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希望。此外,为实现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和高临床治愈率,我们不仅加速对淋巴瘤的深入探索,还组织多学科联合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创新疗法蓬勃发展,助力患者治愈之路

马军教授:在2023年,血液淋巴瘤领域共有约34个药物获批,涵盖单抗和双抗,ADC,CAR-T细胞疗法,PD-1/PD-L1抑制剂等多种类型。在ADC方面,于2023年1月,全球首个靶向CD79b ADC维泊妥珠单抗(优罗华)的两项适应症获得NMPA批准,用于初治以及R/R DLBCL一线治疗,这意味着,DLBCL治疗迈出了新的一步,极大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格菲妥单抗(高罗华)是继维泊妥珠单抗后又一获批的全球首个对R/R DLBCL患者进行固定周期治疗的双抗。格菲妥单抗在华获批标志着中国淋巴瘤治疗将迈入双抗新时代。这些药物的问世和应用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治疗和治愈的希望,也使临床医生有了应对复发难治的”新武器“。

2023年获批的CAR-T细胞疗法,如用于R/R 多发性骨髓瘤的全人源BCMA CAR-T细胞疗法和用于成人R/R B-ALL的靶向CD19 CAR-T细胞疗法,疗效优异,均可为患者带来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PD-1/PD-L1和BTK等多个小分子抑制剂也在2023年相继进入临床并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有效率十分可观。如PD-L1抑制剂,在高发于中国的NK/T细胞淋巴瘤亚型中的单药有效率达到40%左右。此外,新型联合疗法也在淋巴瘤的治疗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如Chemo-free方案,BTK抑制剂联合单抗方案,以及CAR-T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在2023年,血液肿瘤和淋巴瘤的治疗高速发展,展望2024年,也将会有更多的新型疗法助力淋巴瘤患者的治愈之路。“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如果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年实现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的重要目标,我们仍需奋斗。

制定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

马军教授:微小残留病灶(MRD)是指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患者获得缓解时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统称,而通过MRD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的预后及复发情况。在血液肿瘤中,MRD检测已发展较长时间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肿瘤患者,治疗后获得CR且达到MRD持续阴性可能降低复发风险,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然而,由于血液肿瘤的疾病机制较为复杂,通过靶向治疗等疗法帮助患者实现MRD持续阴性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在CML患者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虽可以帮助患者实现MRD阴性,但还有部分患者无法长期维持,最终复发。这一情况也说明,我们仍需继续探索其他治疗靶点,如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一般。三氧化二砷(ATO)是我国自主发明、世界首创治疗APL的特效药物,其有效率非常高,近92%的患者可获得治愈。三氧化二砷是首个找到致病基因致病蛋白的药物,开创了精准靶向治疗白血病的先河。

对于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尤其是经过CAR-T治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MRD监测非常关键。然而,MRD是一种监测方法,而不是治愈的目标。MRD阴性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追求MRD阴性,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以制定个体化、精准化和免疫化的治疗策略。对于部分患者,更具杀伤力的药物治疗虽可助其达到MRD阴性,但也可能会诱发并发症,影响其生存获益。虽然在实体瘤和白血病等领域,MRD的标准尚未统一,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方法来检测患者MRD情况。总体而言,对于肿瘤疾病,应主张预防大于治疗。若在早期阶段发现肿瘤,其治疗更有效,患者的生存率也更高。“以病人的生命健康、长期生存、以及治愈为主”。在肿瘤治疗时,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聚焦于降低治疗相关毒性和患者的并发症。此外,建立MDT团队(多学科诊疗团队),综合治瘤或可大幅度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尊重生命,才能让肿瘤病人实现高质量长期生存和临床治愈。

扬帆奋起,梦想起航

马军教授:虽然国内原研药物在海外上市是目前的热点,但国产药物走向国际并不简单,需要考虑经济条件和研发水平是否足够,而创新药物盲目出海可能会导致上市失败。目前,近百个产品出海可能只有少数获得FDA批准,如泽布替尼PD-1。药品出海是一项工序繁杂的大工程,几乎所有成功获批的药物均历经艰辛,经过长期的打磨。因此,创新药物要谨慎出海,同时也应尝试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汲取其成功的经验。

科学和药物并无国界,为满足全球病人的临床需求,国产新药应做到国际化。然而,实现国际化的过程十分漫长,需要大家付诸耐心与诚心,只有这样国内原研新药才能跻身国际一流的创新药物行列。在此,我也预祝国内的生物制药公司能在国际新药上市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创新和中国人对世界人民的贡献。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Wyq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